古时候有没有“中国”这个词语?(例如:唐朝,大清国,那时叫中国吗?)

如题所述

不叫,但是有这个词“中国”一词的历史含义与变迁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京城”,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 中国卫星地形图 ,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4
从《诗经》中出现“中国”一词以来,历代古籍中的“中国”都是指位于中原的地域和国家。它是与四方夷狄相对应的,就是中原(大地中央)帝国的意思。历朝历代的王朝都有自己的国名,如大秦帝国、大唐帝国、大宋帝国、大元帝国、大明帝国、大清帝国,没有一个叫做“中国”的。辛亥革命以后,才将“中华民国”简称为中国,演袭至今,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26
1963年陕西出土青铜器“何尊”,上刻铭文“宅兹中国”字样,这里的“中国”指的是洛阳,那时周王明白自己是“西人”,因有此称,而那时他们最想做的就是迁都东面的洛阳(当然也办到了,并因此有周八百年,这点出土文物已经证实,司马迁的怀疑只是异论)古人认为居天下之中便于统治,后果然24史中13朝都建都于此。后春秋也有此称谓,是为区别于蛮夷地区,指的仍是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版域。秦朝是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版图被历代所继承并以此扩大。秦人祖上虽是东来之人,但居西戎历久,都城也在咸阳,因此很少自称中国。实际大多时候人们都以国名自称,如秦人、唐人、宋人,在国家、民族有危难的时候,“华夏”、“中国”的称谓被提得就比较多。成为国名是近代的事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8-24
“泱泱大国,为我中华”,有“中国”一词,但无中国一意。“中国”是近代才有中国之意的。
第4个回答  2013-08-24
最先提起中国这个词语的来自 诗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