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的两种表现的例子??

如题所述

1、听声类形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话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好像是大珠小珠撒落在玉盘里;乐声清脆圆润,像黄莺在花下啼叫婉转流利,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好象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随即另有一种深深的忧愁和怨恨流露出来,这时候无声的效果胜过了有声的弦声。突然琴声大作好像银瓶忽破水浆迸射,又像带甲的骑兵突然冲出刀枪齐鸣。曲终收起拨子对着心画,四根琴弦同时发出像撕裂丝绸一般清脆的响声。”

这里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来比琵琶声,是以声类声。

2、以声类声

如: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白话文:“亲近亲近女人说话,恩怨相你你。划地改变气宇轩昂,勇士奔赴战场。浮云柳絮无蒂,天地宽远跟随飞扬。喧整日百鸟群,忽然看见我凤凰。攀登分寸不能上,失去权势一落千丈强。”

“儿女语”是以声类声,又唤起儿女谈情。“勇士赴敌场”,是以声类形了。

浮云柳絮的飞扬,既指琴音的纵横变态,更是以声类形。从百鸟的喧啾到忽见孤凤凰,是类声和类形的结合。“跻攀分寸不可上”到“失势一落千丈强”,可以和“上如抗,下如坠”印证,指肌肉通于肌肉运动觉:随着声音的上下高低,身体里起一种“抗”“坠”“攀”“落”的感觉。

扩展资料:

技巧运用: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

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07
〖1〗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2〗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第2个回答  2015-07-07
通感之一是“听声类形“,如马融《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听到长笛的声音,会联想到流水的形状,这就是通感。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花香)通为听觉(歌声)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5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追问

那大珠小珠落玉盘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呢?

追答

这不属于痛感 大珠小珠落玉盘是描写琵琶声,而原文中,也是琵琶声,都是听觉,不存在通感。

追问

书本上是这么说的

你看看。实在搞不清楚第二个是什么意思

追答

简单的说吧,通感就是将两种感觉相通。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上面他说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例子我觉得不准确。而朱自清的这个例子是很准确的。

学习这些手法,不能看书本,也从例子上加以了解。

追问

我的意思是基于同一形象。。唉

不是,是同一感觉经验

追答

同一形象? 通感就是把通过将触觉,听觉,嗅觉等的转换对同一形象进行生动描写。

追问

嗷。

似懂非懂的就这样吧,谢谢啦

😁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7-07
第一种经典例子应该可以是朱自清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第二种我觉得在张爱玲写人的文章中常用到。如:宗桢断定了翠远是一个可爱的女人——白,稀薄,温热,像冬天里你自己嘴里呵出来的一口气。你不要她,她就悄悄的飘散了。
丽蒂亚:一个浪漫随便的姑娘,长得像跟她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就是发酵粉放多了,发得东倒西歪,不及她齐整。
阎小姐(宝余之妻):她生着乌黑的眼珠子,上小下大的粉团脸,脸的四周仿佛没剪齐,有点荷叶边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