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不是养殖螳螂

螳螂喜欢生存在气温高阳光充足的地方,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体长55到105毫米,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螳螂具有趋光性。

螳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轻柔,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后翅比前翅要薄,边缘透明色,中间成放射状的紫红色、伸展开呈现扇状,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中、后足适于步行。

螳螂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

扩展资料:

养殖螳螂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容器

塑料瓶和玻璃瓶,口径大就可以饲养螳螂。一般选择空气流通的条件。这样螳螂就有活动的范围,通风的容器可以减少螳螂病害的发生,尤其是在夏天,温度比较高,不通风就会产生很多水汽而滋生细菌。

2、选择合适的内置

螳螂休息的时候是倒挂的,所以容器必须有攀爬的内置,可以方便螳螂爬行休息。可以选择一定长度的树枝、软沙网、铁砂网等,掌握好摆放角度。如果自己能够接受的话还可以放在花卉上面散养,方便产卵。

3、蜕皮时要注意

螳螂长到一定的时候也是会蜕皮的,这个时候它比较虚弱,不要触碰它,否则会导致它身体受伤、残疾或者直接死亡。蜕皮时期一定要好好养护,直到螳螂恢复元气。因为蜕皮不当造成了残疾,就要用手喂养,不要让其饿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3

螳螂是肉食性昆虫,螳螂可捕食40余种害虫,如蝇、蚊、蝗、蛾蝶类及其幼虫和裸露的蛹、蟋蟀等小型昆虫,蝉、飞蝗、螽斯等大型昆虫。可作为蚜虫、大蜡螟、玉米螟、菜粉蝶、土元、黄粉虫等害虫的天敌,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螳螂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螳螂是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以及东南亚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

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而且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

螳螂的寿命一般一年一代,一只螳螂的寿命约有六至八个月左右,即使没有头,螳螂仍能存活十天左右。螳螂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螳螂,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螳螂目昆虫的总称。身体中型或较大,头部倒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体呈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色。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我国常见的有中华绿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称“大刀螂”,体长约8厘米,绿色或黄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体长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螳螂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因为螳螂的身体外表颜色有绿、褐等之分,所以生长环境也不相同,绿色的螳螂大多生活在绿色树木植物上,捕食一些小昆虫之类的,但都是以保护色而生存。 由于蝴蝶是“寡食性”昆虫,只要有合适的饲料食物,它就会眷恋不走。

但是蝴蝶不仅仅食花蜜,也有食腐质的,比如二尾蛱蝶。食性:

1.专一性或寡食性:
一般来说,幼虫为植食性且食性常为专一性或寡食性,意指某种蝶类幼虫通常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植物的叶子,例如大白斑蝶只吃爬森藤的叶片,大红纹凤蝶则摄食多种马兜铃科植物叶片,而这些幼虫喜欢吃的植物就称为幼虫之寄主植物或食草。

2.半肉食性或肉食性:
台湾有些种类的蝴蝶食性已转变为半肉食性或肉食性,例如淡青雀斑小灰蝶及白雀斑小灰蝶等的幼虫在三龄以后会由寄主植物上移居至蚂蚁巢中与蚂蚁共生,幼虫则取食蚂蚁幼虫,为半肉食性蝴蝶。而棋石小灰蝶或白纹黑小灰蝶等蝶类,则从一孵化后便以蚜虫为食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8-21
螳螂喜欢生存在气温高阳光充足的地方,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体长55到105毫米,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螳螂具有趋光性。
螳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轻柔,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后翅比前翅要薄,边缘透明色,中间成放射状的紫红色、伸展开呈现扇状,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中、后足适于步行。
螳螂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

养殖螳螂的注意事项

塑料瓶和玻璃瓶,口径大就可以饲养螳螂。一般选择空气流通的条件。这样螳螂就有活动的范围,通风的容器可以减少螳螂病害的发生,尤其是在夏天,温度比较高,不通风就会产生很多水汽而滋生细菌。

螳螂休息的时候是倒挂的,所以容器必须有攀爬的内置,可以方便螳螂爬行休息。可以选择一定长度的树枝、软沙网、铁砂网等,掌握好摆放角度。如果自己能够接受的话还可以放在花卉上面散养,方便产卵。

螳螂长到一定的时候也是会蜕皮的,这个时候它比较虚弱,不要触碰它,否则会导致它身体受伤、残疾或者直接死亡。蜕皮时期一定要好好养护,直到螳螂恢复元气。因为蜕皮不当造成了残疾,就要用手喂养,不要让其饿死
第4个回答  2020-08-28
螳螂喜欢生存在气温高阳光充足的地方,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体长55到105毫米,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螳螂具有趋光性。
螳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轻柔,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后翅比前翅要薄,边缘透明色,中间成放射状的紫红色、伸展开呈现扇状,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中、后足适于步行。
螳螂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