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终结,将会带来怎么样的经济影响

如题所述

人口到底是经济和财富增长的包袱呢?还是财富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给出不同的回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回答也不一样。

  对于人口的财富内涵的理解,是一国文化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不同的历史发展路径加在人们心中的一个烙印。

  人口增长先于GDP的增长

  到底人口增长是推动财富增长的原因?还是财富增长一段时期后所形成的结果?

  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如果观察到的相关关系是每一次人口的增长都是发生在GDP增长了一段时期以后,那么人口增长就有可能是财富增长的结果;反之,如果我们发现每一次GDP增长都是发生在人口增长一段时期之后,那么人口增长就是财富总量增长的推动要素和先决条件。因此我们先看看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过去2000年以来GDP指标和人口增长指标,哪个领先。

  在公元1700年之前,西欧国家人口一直保持稳步增长,但是GDP却几乎没有明显的增长。公元1700年,当人口增加到近1个亿的时候,GDP才开始明显增加,并且GDP增加的速度明显低于人口增长速度。直到1950年前后,西欧国家的GDP增长速度才开始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

  西欧衍生国和拉丁美洲国家在公元1700年之后,人口开始加速增长,而直到150年以后的1870年以GDP为标志的财富创造能力才开始明显增加。并且直到1950年前后GDP增长的速度才开始逐渐超过人口增长速度。

  显然,在新的财富创造方式出现之后,上述国家的GDP增长并没有迅速增加,而是新的财富创造方式首先带来人口增加――人口增加100多年以后,GDP才开始真正飞跃式增长。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和GDP关系与西欧等国家有什么不同。

  与西欧及其衍生国、拉丁美洲等国家不同的是,日本、亚洲其它国家、俄罗斯、非洲等国的人口在公元1700年之前,就一直保持稳步的增长。并且人口的增长从时间上先于GDP的增长,从增速上比GDP的增速高。

  西欧及其衍生国以及拉丁美洲,之所以在公元1700之前没有明显的人口增加,是因为那里没有像亚洲、东欧、俄罗斯、日本等地繁荣的农业文明。也就是说,一种稳定的财富创造方式,是人口稳定增加的前提条件。

  然而,在具备了一定的财富创造方式之后,亚洲、日本、非洲等农业文明地区的人口的增长,从时间上都领先于各自区域的GDP增长。

  进入20世纪以后,制造业财富创造方式开始在亚洲传播,因此中国、印度这些传统的农业大国,在较高的人口基数上开始了比以前更高速度的人口增长,而GDP增长的提速,比这些地区人口增长高峰至少滞后50年到100年。比如,二战以后1950-1973年期间,随着工业财富文明的传播,中国和印度人口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增加其中――值得玩味的是,中、印两国在各自人口迅猛增长的第40年以后,也就是在公元1990年前后,才同时迎来了连续若干年每年8%以上的GDP高速增长。

  当一个历史时期人均GDP开始下降时,新的财富创造方式即将出现。

  简而言之,公元1500年以后,除了未发现的新大陆,和荒原、冻土之外,世界上大部分农业社会都出现了人口和可耕地的矛盾,从而逼迫人类寻求农业之外的其他财富创造方式,正是这长达300年的“人口与可耕地”的矛盾导致了技术革命和工业文明的诞生,并在1820年前后,欧洲和亚洲发生了完全不同变化和历史路径选择。

  因此,虽然人类社会大部分历史时期,人口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但是当人口的增长速度阶段性地超越了资源发现和技术进步速度,则意味着人均财富拥有量的下降。而下一次人均财富量的提升,则必须有新的财富创造方式的出现。

  生产技术决定人口增速与财富增速的差异

  比较1820年以前的亚洲和欧洲人口与GDP增长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人口增长较快的亚洲,GDP增长远远快于欧洲――在生产技术稳定的农业社会中,财富的增长主要依靠人口的增长。

  当工业社会来临以后,生产技术开始决定人口增速与财富增速的差异――财富的增长既依赖于人口的增长,更依赖于技术的增长。

  无论是在农业财富时代,还是在制造业财富时代,越是不发达的国家,财富增长对人口的依赖越强;越是科技和生产技术发达的国家,财富增长中技术的贡献越强。

  就同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在技术停滞的时代,财富的增长主要靠人口的增长,在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时代,财富的增长主要靠技术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如上所证明的,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有短短的300年时间里,人口因超出了资源承载能力而弱化了其财富的含义,其余的历史时期,人口都是财富增长的源泉。那么,为什么在东方人的眼中,人口总是被视为财富创造的负担;而在西方人的眼中,人的财富价值却更被看重呢?人口到底是不是财富,如果是,具有哪些财富特性呢?

  人口的财富两重性特征:既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财富的消费者。

  长期受农本思想统治的中国,几乎人人都知道“勤劳致富”的古老训条。在劳动价值论的财富思想传播到古老的东方国家之后,人们更加相信: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如果劳动是财富的源泉,那么什么是劳动的源泉?毫无疑问,人口是劳动的源泉。

  既然人口是劳动的源泉,劳动又是财富的源泉,人口怎么可能不是财富的源泉呢?

  显然,古老的东方哲学出现了人文理念上的矛盾――承认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又认为人口是财富的负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虽然不存在只劳动、不消费的人口,但是却可以某些人口多劳动、少消费。所以,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分别创造了奴隶制、农奴制等等,压制人口财富消费的一面,而扩张其财富创造的一面。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绝大部分成年人口的财富创造能力都逐渐超过了其财富消费能力。只有到了这样的历史阶段,人的财富价值才受到整个社会普遍的重视。

  显然,明代以后的中国,由于土地稀缺;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中国,由于人口的短期增加超过了资源承载能力,人们才忽略人口的财富价值。而进入21世纪,当中国享受了20多年“人口红利”之后,第一次开始面临劳动力稀缺的状况,这个社会也开始更加重视人的财富价值。

  可见,人口作为财富的终极意义,取决于其财富创造能力与财富消费能力的对比。也就是说,人口到底是剩余产品的生产者,还是稀缺产品的净消费者。

  在资源丰富、生产技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大部分人口都是剩余产品的消费者,因此人的财富价值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重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生产技术落后、资源贫乏,或人口年龄结构或素质的原因造成太多的人没有劳动能力,这个社会就会忽视人口的财富价值,甚至把人口作为社会福利提高的负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