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是怎么当皇帝的?

如题所述

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他原本是前朝的兵马大元帅,发动陈桥兵变后夺取了皇位。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其中当属宋太祖赵匡胤最莫名其妙了,还在睡梦中就被推立为皇上了,简直是一脸懵逼啊,从宋代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赵匡胤当上这个皇帝是被逼的,而陈桥兵变也完全都是一场巧合,事先没有任何预谋。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在陈桥兵变之前,赵匡胤的官职是统帅全国兵马的,所以权力地位自然是非常高的,可在后周七年正月初一,北汉联合了辽国大举进攻京都,宰相命令赵匡胤出兵迎敌,可赵匡胤哪里会干,那不是去找死嘛,所以便百般推脱,可还是推脱不掉啊,第二天只能带着极其不情愿的将士们出发了,他们走了一整天到达了一个叫做陈桥的地方,到这里一切正常,可是在赵匡胤睡着以后将士们就私下商量起来了:朝廷这明摆着让我们送死,我们为什么还要去,不如我们反了这朝廷吧,赵大人对我们也不错,不如我们拥戴他做皇帝。就这样,第二天一早士兵们便都冲进赵匡胤的营营帐中,将皇袍往赵匡胤身上一披,这就认了他做皇帝,赵匡胤还没有睡醒便一脸懵逼的做了皇帝,说起来也挺可笑,于是大军便返程,直入京城。从此之后赵匡胤变成了皇帝。

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在夜晚睡觉前赵匡胤便召集将士们商议了起兵造反的计划,这一切都是他们早已计划好的,那上面说的那些都是赵匡胤与将士们故意演出来的,只是为了告诉天下人不是我赵匡胤想造反的,是民心所向啊,我是被逼的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8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建隆元年春正月辛丑朔,也就是正月初一。其实在这个日子的当日的时候,年号应该还是后周的显德七年。后周很有意思,从周太祖郭威到周世宗柴荣再到周恭帝柴宗训,只用了两个年号,还都是郭威时用过的,一个是广顺,还有一个就是显德。而建隆是宋太祖的的第一个年号。但史书,在叙述宋代历史时,一定是把这一年称作建隆元年的。这个日子,在西历是公元960年1月31日。 这一天,是新年。但镇、定二州报告上来的却不是好消息。契丹与北汉联合,东下攻打后周。镇、定二州,在今天河北石家庄一带,北汉当时占有着今天山西省北部。而契丹与后周的疆界,在东部这块,就是从东起今天的天津,西至保定地区。大致是以今天天津、北京、保定来划分的。 敌人来进犯了,就得抵御,所以后周帝命赵匡胤领宿卫诸将出征。而这位周帝此时只不过是位七、八岁的孩子。但他是皇帝,他就可以下命令给这位赵点检。赵匡胤此时的官位是殿前司都点检,也就是禁军的最高长官。 正月初二,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先出发。正月初三,大军出爱景门。晚上来到了陈桥驿,军队就在这里扎营过夜。陈桥驿就在东京开封府的北面,今天河南封丘境内。 到达陈桥驿的很多将士并没有休息,而是在商讨着一件惊天的大事,他们要立新的皇帝,而且已有了人选,就是赵匡胤。那么为什么要立新的皇帝呢?总得有个理由吧?有的!他们认为,柴宗训幼弱,未能亲政。现在大家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则知之?所以,不如立赵点检为天子,他是个成人了,当然知道应该怎样对待我们这些上战场的军人。可见,这些军人,也就是怕这次出征,自己得不到什么利益。所以,其实这些军人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得到他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他们倒未心必想过是否对柴宗训有什么不利,或对他赵点检有什么大利。他们所想到的,就是自己的那该得到的利益。 所以,人考虑问题,作出决策时,一定是从与己最近的地方开始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然后是妻子父母,然后是亲戚,然后是朋友,一点点地向外扩展开来。古人很重视忠,可有几个是真的衷心地忠于皇帝呢?人考虑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实在的想法。所以,就这些军人而言,不会首先想到柴宗训或赵匡胤,而是他们自己。 当时最早知道将士这个想法的是李处耘,他马上找到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二人再来见赵普商量怎么办。正在此时,诸将突入,称说纷纭,将准备要立赵点检为天子的想法说了。而赵普等人是以事理逆顺晓譬之,并说太尉忠赤,必不汝赦。这话说得倒吓退了有些军官,但很快散开去的军官们又回了过来,露刃大言。露刃是干什么呢?是为了恐吓赵普他们,为了给自己壮胆。大声地说什么呢?军中偶语则族,现我们在已定议,就是立赵太尉为天子了,如果不从,则我们也不会做出让步而受祸。 所以,在这里,可以分析出来的是,正是赵普与赵匡义,说的那句话,太尉忠赤,必不汝赦,促成将士们必立赵太尉主天子的决心。这些将士们想立赵匡胤的想法已表达出来了,而赵匡胤如果不接受,自己就是后周皇帝的罪人,而忠心赤胆的赵点检,就会灭了自己的的九族。所以,并不是这些将士们逼着赵匡胤当皇帝,而是赵普他们逼着将士们,必须立赵匡胤为天子。这倒并不是说,赵普他们当时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说了那句话,而是他的那句话必然产生这样的结果。从常理看,赵普的那句话绝对没有说错。 面对诸将的露刃大言,赵普当然不能在将士们面前失态,所以与赵匡义对诸将是同声叱之,并提出策立是大事,固宜审图。应该先攘却外寇,回来再议此事。赵普说这样的话,明显的已有让步的意思了。但诸将不可,理由还是怕中途有变故,自己被灭族。而且提出亟入京城,策立太尉,然后再北御外敌。这正好与赵普提出的意见相反。诸将还把话说死了,如果太尉不受策,六军决亦难使向前矣。这种话表面上是僵持,实际上是要挟,作为赵匡胤兄弟及赵普,是不可能与之对峙的,因为如果真的不答应,那么这些将士一定会兵变,那时对赵点检可能就有生命危险了。因为自从这些将士说出了立赵点检为天子开始,他们就只能将这条道走下去了,否者就是灭族。本来是想得到利益,现在,却只能是先为了避开祸害了。 赵普见这样的一个局面,看看赵匡义,认为已无可奈何了。对诸将说,要对军队要进行约束,进京时不要剽劫,这样你们才可以保有富贵。否者,前军以及其它节度使就可能生变,再加上外敌侵犯,后果可想而知。诸将皆许诺。到此,这些想策立赵点检的将士们才放下一直悬着的心,倒不是因为他赵匡胤终于当上了皇帝,而是自己总算拣回了条性命,还有整个家族的性命。 但我们看到,此时的赵匡胤并不知道这一晚所发生的事情,他是醉卧,睡觉前大概喝了很多的酒。到了第二天,即正月初四的黎明,赵匡胤才听到四面叫呼而起,是声震原野。这时赵普与赵匡义才进来,准备向赵匡胤报告了昨晚发生事情,还没等赵普说明白,诸将已擐甲执兵,直扣寝门,说道,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我们所看到的赵匡胤的表现是什么呢?惊起披衣。可见此时赵匡胤还躺在被子里,没有起床,他没有说话,或者就没有时间和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进来的诸将相与扶出听事,就有人把一件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了,然后诸将是罗拜庭下称万岁。这在诸将好像是已安排妥了的步骤。 到了此时,赵匡胤才有了说话的机会,他是固拒之,坚决不同意。但诸将的态度,是不可,也就是不同意他赵匡胤的不同意。并将赵匡胤扶上马,拥逼南行,往东京城走来。这时赵匡义立到了马前,请求赵匡胤以剽劫为戒,即将士们进城时严禁剽劫。这话说得很有水平,赵匡义并没有表态是否支持哥哥当皇帝,但他说这话的前提就是,他哥哥已当上了皇帝。 赵匡胤此时才清醒,自己这个天子的位置是不能避免当了,想推都推不掉了。所以才揽辔誓诸将,怎么发誓的呢?汝等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这话说的当然是了,我当了皇帝,你们却不听我的,那我算个什么皇帝呢?众将士答道,惟命是听。赵匡胤要求军队回到东京城后,不得对柴宗训和周太后,以及诸大臣加以凌暴,不得纵兵大掠、擅劫府库。依照这样的方式回到东京,我就厚赏你们;否者就族诛你们。众将士皆拜,表示同意。然后这支本来是准备北上抵御外敌的禁军,却拥逼着他们的最高军官,回到京城当皇帝了。
第2个回答  2013-08-16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就起了一阵谣传,说赵匡胤将做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谁也不敢相信,却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这也是他的杰作。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而就在陈桥驿这个地方,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民间相传,在陈桥驿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一天,元帅帐内,赵匡胤正一个人喝着酒,喝着喝着,他突然起身向掌书记赵普的营帐走去。
来到赵普营帐,他随意看了一眼帐内,问道:“赵大人,歇息的可好?”
“多谢将军关心。”赵普暗暗揣测着这位顶头上司深夜造访的含意。
赵匡胤谦虚地说道:“我有一件事想请教大人。”
“将军请说,普一定知无不言。”赵普惶恐不安。
“我一直想不明白汉高祖刘邦本是一市井无赖,为什么却得了西汉两百年天下?”
“将军,刘邦本人并无特别才能,只是他手下有一批人本事很大,刘邦的成功是他驾驭人才的成功。”
赵匡胤诧异道:“哦?你说刘邦手下有什么人才?我读书不多。”
赵普道:“文有萧何,曹参;武有韩信,张良。”
赵匡胤道:“萧何这名字倒挺熟悉的。”
赵普道:“萧何乃刘邦手下第一大谋士,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萧何,刘邦就得不到天下,”
赵匡胤看着赵普,突然发现了什么似的,嘴里连连说着“ 不错”,最后留下了一句“赵大人倒挺像萧何的”就走了。只剩赵普还在苦苦思索这句话。
赵匡胤又接着来到了其弟赵匡义的营帐内。
赵匡义道:“不知兄长驾到,可有何事?”
赵匡胤一脸无奈,叹道:“近来东京城内谣言四起,说点检将做天子,这是满门抄斩之罪啊!为兄担心要连累弟弟了。”
赵匡义气愤地说道:“着一定是有人陷害,咱们行得正,没什么可怕的!”
赵匡胤又叹了一声:“唉,当今新主年幼,太后又是女流,只怕他们听信谗言,赵家就要多灾了。”
赵匡义看着兄长,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赵匡胤看在眼里,他说:“你有什么话尽管说,难道还有比杀头更大的罪吗?”
赵匡义紧握双拳,大声说道:“干脆反了吧!咱们在前方拼命,他们在朝中享福,不尽不发兵饷,还要疑来疑去。况且点检做天子也许是天意呢,我们不能逆天而行。”
赵匡胤变了脸色,一把握住宝剑怒道:“住嘴!你怎能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想我们赵家世受皇恩,万万不能有此想法,今天我要替家祖杀了你这个忤逆的子孙!”
赵匡义急忙上前按住剑柄,说道:“兄长,现在情况紧急,心软就是对自己残忍,况且咱们无辜受死,赵家就会绝后,你对得起九泉之下的父亲吗?”
赵匡胤听了此话,好像呆了一样,他突冉面向北方跪了下来,道:“先皇在上,臣赵匡胤一片忠心,日月可鉴,但是朝中大臣却不容我,我该怎么办啊?”
赵匡义扶起他兄长,说道:“兄长放心,只要你点头答应了,余下的事就交给我去办,不会叫你为难的。各位将军都对你忠心耿耿。”
赵匡胤不置可否,他跌跌撞撞的走出营帐,回到自己帐里大喝好酒而睡。
当夜,军中起了一阵骚动,人人都在议论,军粮断绝,朝政被韩通把持拒不发饷。因主帅赵匡胤烂醉如泥赵普提议各位将军一起召开紧急会议。
第二天,当赵匡胤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忽被一阵“万岁”声惊醒,大将高怀德捧着黄袍,不由分说就批在了赵匡胤的身上,三军高呼万岁,响彻云霄。赵匡胤推辞再三,众人以死相胁,最后赵匡胤依刘邦故事约法三章,大军向东京进军。城内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早已恭候多时,此二人都是赵匡胤的心腹。接下来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说的,赵匡胤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他即宋太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6-13

赵匡胤当皇帝离不开两个词儿: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显德七年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到了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拥护赵称帝,赵匡胤半推半就在兵变成功后回京逼迫周恭帝禅位,是为宋太祖。

第4个回答  2013-08-16
在五代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天子也,兵强马壮者为之",意思就是说谁的兵多,谁的马壮,谁的战斗力强就可一称帝.赵匡胤是北周的禁军统领,手握实际的兵权,造反的有实力的.陈桥兵变后他黄袍加身,这实际上是唐末藩镇割据征战的继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