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松树在北方\孤单单生长在枯山上\冰雪的白被把它包围\它沉沉入睡。要怎样理解

海涅的诗

海涅的青年时代可以说是在恋爱的波峰浪谷之中度过的。他的《诗歌集》向人类奉献了幸福美丽的爱情诗,然也不乏充满失恋痛苦的篇章。“一棵松树在北方”就是一首典型的失恋诗。青年时的海涅爱上了他叔父所罗门.海涅的女儿阿玛丽。诗人的恋情之烈,许多诗都可以为证。但这位堂妹似乎并不爱他,诗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她从来没恨过我,也从来没爱过我。”阿玛丽于1821年8月嫁给有钱的地主弗里德兰德,对诗人打击很大。他把痛苦倾泄在许多诗中,比如在一首诗中写道:恋人的眼睛§香腮、素手还像花朵一样“开放,开放个不停,只是那颗心已经凋零”,在另一首诗中,“我在睡梦中哭过,梦见你没改变心肠。当我醒时,泪珠儿 依然像潮涌一样。”1822年,诗人怀着并不稍减的痛苦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用寄寓法写的,通篇无人,但通篇写的恰恰是诗人自己,是诗人强烈的心理活动,短短一首诗抓住了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距离。一棵松树在北方,一棵棕榈树在东方,相距何其遥远,永远不能相会。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距离。实际上诗人和出嫁后的心上人相距并不远,但有情无缘,何啻咫尺天涯。类似的写法诗人在写于同一年的另一首著名的诗中也用过:“星星们动也不动,高高地悬在天空,千万年彼此相望,怀着爱情的苦痛。”第二个要素是环境的强烈对照。松树在寒冷的北方,为冰雪所覆盖,而棕榈树在炎热的东方(实际指印度一带),立于火热的岩石上。这两个环境实可谓冰炭不相容。海涅认为阿玛丽是“嫁给她偶然遇到的 / 第一个最好的男人”,是出于匆忙的选择,而失身于世俗环境中。那是个以金钱为上帝的世俗世界,与海涅所选择的冰清玉洁的艺术世界是格格不入的。这么一对比,他们之间的距离就更形遥远了。第三个要素是寂寞。无论在北方或东方,除了这两棵树,没有任何生物出现在诗中,也听不见任何声响,静是静到了极点!何止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人又用了两个“孤单单”(einsam,即“寂寞”),使这种意境得到进一步的提炼。在诗人的心目中,热恋时期往往是鲜花盛开,百鸟争鸣,如:“在极美的五月里,/所有的鸟儿都歌唱,/这时我向她表白了 / 我的恋慕和渴望。”但在失恋时,诗人沉浸在无人可分担的忧愁中,痛苦淹没了一切,自身便进入了绝对寂寞的心理状态,只能“沉沉入睡”,托梦远方,诗人本身是孤独的,但他认为阿玛丽这么个纯洁的姑娘在那个世俗环境中也是孤独的。这是主观的想当然,但也正是诗别于理的特征之一。三个要素汇成了一个总的意境,那便是无穷的依恋、向往和痛苦。这首诗写得真实、巧妙、深沉,而又通俗易懂,所以不难为人们所接受。截至20世纪初,它已先后被谱成七十七种歌曲。(原载“世界名诗鉴赏金库”) 为你搜来了,非常详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