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救八难都有哪些八难,能说得详细些更好。谢谢!

如题所述

八难无畏包括:苦恼难无畏、大火难无畏、大水难无畏、罗刹难无畏、刀兵难无畏、诸鬼难无畏、枷锁难无畏、劫贼难无畏。


第一苦恼难无畏,是八难无畏的总纲,也是十四无畏的总纲。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此句可分成两部分。“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是强调观音因地自修的耳根圆通法门,是引发各种利他妙用的根本。不自观音者,谓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以观观者,谓返照自性。

“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由此往后,是彰显利他的妙用。逼迫外身,曰苦。逼迫内心,曰恼。不起知见,则无所妄;返照自性,则一切真寂,无复苦恼。故令受苦众生,蒙此真观,即得解脱,是为无畏。

也有很多大德认为,将此句理解成“众生在受苦受难时,自己观音声而得到解脱”,是个误会。众生在苦难中,谁还能同观音大士一样,静心作观,不随声尘,返闻自性,这是不可能的(我认为,不能说“不可能”,只能说不易做到。其实后面的“一心称名”也不易做到)。此句与《普门品》对应,缺少了“一心称名”等字,因此应该在“观其音声”, 补上“蒙我”两个字正好跟《普门品》中的“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一致。十方众生只要念观音名号,观音就可以观他的音声,循声救苦。众生就可以立即得到解脱。

从修行的角度看,这是把两个不同的观音法 门对立起来了。一个是耳根圆通法门,一个是一心称名(称念观音名号)的法门。《普门品》突出的是后者。《首楞严经》虽然突出介绍因地修行的耳根圆通法门,认为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修学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最为殊胜。但在描述果地利他的妙用时,也称赞了“一心称名”这一方便众生直接求助菩萨外力帮助而获得解脱的至简至易的法门。因无从考证梵文原典,仅就这句话汉译的字面意思,从两个方面理解,都能说得通。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我个人的体会,这两个法门一个是内证,一个是外求,可以并行不悖。内证是根本,外求是方便,最后达到感应道交,也是一种自证的境界。我们称念观世音菩萨的时候,大都是“散心”称念。此时若能反闻闻自性,观这个能念观音名号的,如此这般,才能达到“一心”的境地。因此,“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也可以看成是一双关语。十四无畏就是在逐一衔接着两个法门,最后在持名无畏上达到了统一。


第二大火难无畏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在心曰知,在眼曰见。知见性热,则属于火。菩萨能旋转知见,以复真空。能令众生,设入火难,自不能烧,是为无畏。

知见属火,因此,此大火包含众生内心的无明之火,如能旋转知见,内见觉之火既息,无论是外部的有相之火,还是来自他人的无明怒火,都不能为害。这是大士自证之力,加被众生。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第三大水难无畏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观听性动,则属于水。菩萨能旋转观听,以复真空。能令众生,设为大水所漂,自不能溺,是为无畏。

听闻属水,因此,此大水也比喻众生追逐声尘、随波逐流的业行。如能反观听闻之性。旋彼妄闻,复归真闻,则无闻业,内水既息,外水不害。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根据《梁高僧传》的记载,东晋高僧法显(约667~422),晋隆安三年(399),与同学慧景等,发自长安,西度流沙,历诸危险,至天竺国,获诸经律,“附商人大舶,循海而还。舶有二百许人,值黑风水将入舶,众皆惶惧,即取杂物弃之。(法)显恐弃其经像,惟一心念观世音,及归命汉土众僧,舶任风而去,得无伤坏。”


第四罗刹难无畏。

罗刹,食人肉的恶鬼,男曰罗刹娑,女曰罗刹私。《西游记》里,铁扇公主就是罗刹女,红孩儿就是牛魔王与罗刹女铁扇公主所生。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妄想作业,以杀为首。虚妄相想,喻之如贼,能杀害众生法身慧命,如同罗刹能食人,深可怖畏。菩萨反闻入流,外不缘尘,内不循根,根尘不偶,识心亦灭,证悟实性,断灭妄想,大慈心发,无杀害念。能令众生入诸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云南大理,至今流传着观世音菩萨在当地降伏罗刹的故事。据《白国因由》记载,观音未到大理之前,恶魔罗刹久据当地,挖食人眼,残害百姓,也称得上是罗刹鬼国。细奴逻时期,观音化作梵僧,用计谋制服了罗刹,为细奴逻父子授视,开辟了南诏(649~902)。此观音在大理被尊称为阿嵯耶观音,为大理佛教所独有。为感念观音的恩德,“年年三月十五,众皆聚集,以蔬食制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即今之三月街”。

说到罗刹难,有一则公案。昔日于迪相公出镇襄阳,酷刑惨毒,忤者皆杀之。因读观音经有疑处,一日访紫玉山道通禅师,乃问曰:“如何是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道通禅师乃抗声云:“于迪客作汉,问恁么事作么?”于迪闻之大怒。道通禅师乃云:“只这便是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于迪有省。


第五刀兵难无畏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熏闻属思,思其所闻,无性可得,则成真闻。六根害人,兵刃无异。菩萨反闻照性。本觉内熏,熏彼妄闻,而成真闻。耳根如是,销妄复真,六根悉皆销复。六根既皆销灭,以复真空,一切尘境,同于声听。能令众生,当被害者,刀刃所加,段段折坏,是为无畏。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临危被害,此时称名,生死事大,一心不乱,故感大悲救护,解脱戮难。

第六诸鬼难无畏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荼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旁,目不能视。”

鬼神以幽隐暗昧为性。菩萨从闻熏习,所成慧性,既得精明,明照十方,周遍法界,幽暗即消。能令众生虽被药叉诸幽暗者,来近其侧,目受明夺,自不能视,是为无畏。

俗语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如法修行,就能杜绝各种恶行。真能做到这一点,鬼又能耐我何?

药叉、罗刹二众,由北方毗沙门天王统领。

鸠槃荼,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魇魅鬼,能魇魅于人。与薜荔多一起,由南方增长天王统领。薜荔多,即饿鬼。

毗舍遮,意译为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相当于西方的吸血鬼。与乾闼婆[4] 一起,由东方持国天王管辖。

富单那,意译作臭鬼、臭饿鬼。又称热病鬼、灾怪鬼。与龙一起归西方广目天王管辖。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佛家有“鬼神所作病”一说,如能反闻熏修、伏归本元真精之性、发本明耀、遍周法界,并一心称念观音,则鬼病可治。


第七枷锁难无畏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者。”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故称圆销。观照能听闻之性,逆流而入,故称返入。众生受虚妄声尘系缚,就如禁系枷锁。菩萨以动静之性俱灭,则其观听返妄入真,声尘解脱。能令众生禁系等事,不能著身,是为无畏。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有罪者,就是犯了国法;若无罪者,就是屈遭陷害。如果能至心称名,在无罪者,自能伸张正义;在有罪者,既能称菩萨名,就说明已有悔过求救之心。如能至诚忏悔,改过从善,改往修来,重新做人,由此迈向解脱正途,而得重罪轻受。


第八劫贼难无畏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菩萨反闻入流时,灭音而解脱声尘,圆闻而证极根性。尘灭则外无敌对,根圆则咸归一心。消灭音声,圆成闻慧,则遍生慈力,慈回恶念,乃至歹毒之人,亦不能起恶,悉化为慈悲眷属。是以众生经于险路,如行坦途;或遇恶寇,自不能劫,是为无畏。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