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陕西省关中地区周围的四个关口的名称和掌故历史~谢谢啊!

如题所述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史记·年表》入都关中索隐注曰:“东函谷,南崤武,西散关,北萧关”为关中4大关隘。

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据史料记载,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余次。 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据传“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授《道德经》一卷;曹操过大散关留下了《晨上大散关》的诗;唐代王勃、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等,特别是宋代陆游、苏东坡有关大散关的诗最多,影响也最大。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明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名胜古迹有:武关古城、秦楚分界墙、烽火台、全国核桃现场会纪念碑等。武关八景(余光返照、石桥古渡、笔山鹿鸣、砚水鱼跃、龙潭古寺、白崖仙迹、莽岭神芝、玉泉串珠)使历代墨客骚人留下千古绝唱。武关已载入《全国名胜辞典》。

萧关地处环江东岸开阔的台地上,是关中的北大门。出关达宁夏、内蒙及兰州、河西等地;入关经环江、马莲河、泾河直抵关中。
  自战国、秦汉以来,萧关故道一直是关中与北方的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旧《环县志》载:“其疆域西北与宁夏固原势若唇齿,东北一带花马池、定边出入之要津。自灵州而南至郡城,由固原迤东至延绥,相距各四百余里,其中唯此一县襟带四方。实银夏之门户,彬宁之锁钥也。”战国秦长城由西而东,横跨环江,越过萧关故道,沿河设塞,筑城建关,建在此交叉点上的萧关,即是在长城上建的关口,也是长城史上最早的关口之一,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王维:“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3
东函谷关(东汉后被潼关取代),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
关中历史不能代表陕西历史,它是中国陕西乃至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秦,汉,唐等十三个很有影响的大朝代在关中的西安建都,
关中是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的平原部分,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易守难攻,称为四塞之国,八百里秦川,
得关中者盛世统,迁洛阳者天下分;都南京者朝命短,首北京者众卑微。这句话充分可以说明关中的历史地位.战略地位.
第2个回答  2013-09-03
东函谷关(潼关)、西大散关(散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