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厉害的建筑师

我想知道有那些厉害的建筑师?
·
名字+国籍+年代+名作……
·
唉!初入建筑领域!莘莘学子!

建筑师:山琦实
纽约曼哈顿岛上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机构,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筑物之一。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占地约6.5公顷,它是一项耗资7亿美元,由六幢建筑组成的建筑
群,包括一座海关大楼,一座饭店,两座专供重要的政府贸易机构使用以及国际商品展
览用的九层大楼和两座主要建筑——高411.5米的110层塔楼。两座大楼都是方柱形体,
外形完全一样。每边宽63.5米,每幢塔楼面积达46.6万平方米,两幢塔楼面积合计有93
万多平方米。大楼的外墙是排列很密的钢柱,外表包以银色铝板。大楼受到很大的风压
力,在普通风力下,楼顶摆幅为2.5厘米,实测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个世界贸易
中心有5万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达8万人次。两座大楼有46部高速电梯,114部区
间电梯,8部货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载55人。电梯可直达能容纳2000辆汽车的停车场,
并与地铁相连,可以迅速地将来往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来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法国巴黎(1977年)
建筑师:R.罗杰斯和R.皮亚诺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总造价约4.8亿法郎,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
下四层。该建筑内设有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学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
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整个建筑被纵横交错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根本不像
我们常见的博物馆,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厂。这座艺术文化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师R.
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共同设计的。他们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
结构和设计。为了改变这一陈旧的观念,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6层楼的
钢结构、电梯。电缆、上下水管、通风管道都悬挂在立面上,并涂上大红大绿的色彩。
建筑师有意将这座建筑设计成类似机械框架的装置,将内部做成宽敞的无阻拦的大空间,
允许内部布置灵活变动。这座中心是本世纪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
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78年)
建筑师:贝聿铭
对贝聿铭而言,国家美术馆的扩建,不是在基地上创造一幢单纯的建筑物,基地受
条件限制,与原有馆舍的配合,在华盛顿的地位、建筑计划的需求等,这些都是艰巨的
挑战。
1978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包括陈列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两部分。它在议
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是白宫前最后一块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状不完整,是
个斜角的楔(梯形)。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
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这通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
到一个是大门,一个是“狗洞”。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陈列馆;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边,研究中心的小门设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凹缝里。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
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闲简洁而又庄重典雅。陈列馆的中心是个
多层空间,有纵横天桥联接,中央大厅顶部为玻璃天窗,中间有纵横跨过的栈桥或挑出
及四进的廊子。参观者在其中走动时,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东馆与古典主义
的老馆及附近的美国国会大厦相邻,在对比中又有配合。开幕时由卡特总统亲自剪彩,
他称赞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美术馆。
海伊美术馆,美国亚特兰大(1983年)
建筑师:R.迈耶
美国建筑师R.迈耶以擅长设计美术馆而闻名,海伊美术馆外部造型复杂多变,轮廓
生动。R.迈耶的建筑作品用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层次十分丰富。内部有一扇
形中庭,内部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绵延流动,景象万千。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中国(1985年)
建筑师:N.福斯特
这是英国建筑师N.福斯特的作品。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出钢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
的主角。大楼底部完全开敞,自动扶梯从二楼伸下来,人员即由扶梯往上进入大楼,楼
内空间也尽量开通。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术的成就,属于“高技派”建筑风格,这
种建筑虽然不另加装饰,但实际造价相当昂贵。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
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
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风格的理查德·罗杰斯是当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所设计的这座位于伦敦的劳埃德总部大厦包括一个12层、
能同时容纳10000人工作的保险业务大厅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局的写字楼。建筑师考虑
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梯塔和主
要管线,以及结构部分均暴露在建筑 *** 。这一具有创新精神的做法曾令众多的建筑师
感到惊讶。它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续
“生长”的可能。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1988年)
建筑师:贝聿铭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
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扩建部分的入口放在卢浮宫的主要庭院的中央,这个入口设计成一个边长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
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底边长35.4米,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
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
的赞许。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
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
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
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06
我来说几位近现代的世界著名建筑师:
奈尔维,意大利工程师兼建筑师。1891年6月1日生于意大利北部小镇桑德利奥,1913年从波仑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在波仑亚市混凝土学会工作两年。1915—1918年在意大利工程兵部队服役,1920年同奈比渥西合组工程公司,1932年起同巴托利合作,组织奈尔维-巴托利工程公司,1947年任罗马大学教授。奈尔维具有把工程结构转化为美丽的建筑形式的卓越本领。他的主要贡献是,认识了钢筋混凝土在创造新形状和空间量度方面的潜力。他的作品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常以探索新的结构方案而形成他的构思。他擅长用现浇或现场预制钢筋混凝土建造大跨度结构,这种建筑具有高效合理,造价低廉,施工简便,形势新颖美观等特点。他是运用钢筋混凝土的大师,他的作品形势优美,具有诗一般的非凡表现力。
奈尔维的代表作品有罗马小体育宫(1956—1957,与A.维泰洛齐合作)、大体育宫(1958—1960)、皮瑞里大厦、(1956—1959,与蓬蒂合作)、都灵展览馆B厅(1947—1949)等,而最富戏剧性和令人震惊的一件新结构是1971年建于梵蒂冈城的梵蒂冈会堂的内部空间。1963年美国哈佛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其后他又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
诺依特拉,美国建筑师。1892年4月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毕业于维也纳高等技术学校。1921~1922年在柏林建筑师E.门德尔松事务所工作。1923年移居美国,在芝加哥市荷勒柏-洛歇事务所工作。1924年,在建筑师F.L.赖特处的工作对他的事业产生重大影响。1929年入美国籍。1970年 4月16日逝于联邦德国伍珀塔尔。

  诺依特拉的作品主要是小住宅。这些住宅因特别适合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要求和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地区的特点,而在美国独树一帜。 诺依特拉的早期作品洛杉矶市劳维尔住宅(1929)引起建筑界的注意。这所住宅为轻钢框架结构,以钢筋混凝土板和金属材料围护,结构符合机械装配施工的要求和美学原则。他设计的加利福尼亚州考夫曼住宅(1946)和特里迈尼住宅(1948),标志着诺依特拉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前者明显地带有L.密斯·范·德·罗的影响,后者则有新型田园风格。他在50~60年代设计的住宅,充分发展了后一种风格,其建筑平面布置适应梁柱结构体系,简洁、明了,大面积玻璃外隔断使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巧妙利用地形和背景以加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特点。他利用钢、玻璃、木材、块石和混凝土这些不同材料的质感来丰富建筑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建筑是诺依特拉对人在建筑空间环境中的各种感觉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1956年设计的洛杉矶塞尔鲁尼别墅可以作为代表作品。 诺依特拉设计的公共建筑虽规模不大,但有所创新,对美国同类建筑有一定影响。1935年设计的洛杉矶市考罗那初级小学,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使每一间教室都有露天活动场地,教室之间有推拉隔断,教室中的坐位不固定,以适应小学生自由发展的需要。幼儿园部分则利用草坪和绿篱代替惯用的沥青地面和围墙。1948年设计的梅列海滨的汽车旅馆、1953年设计的洛杉矶市鹰石俱乐部也都是诺依特拉负有盛名的作品。 诺依特拉生前曾获得多种荣誉奖和荣誉博士学位。1977年,美国建筑师协会还追授他金奖。
尼迈耶,是巴西建筑师,拉丁美洲现代主义建筑的倡导者。1907年12月15日生于里约热内卢,1934年毕业于里约热内卢国立美术学院建筑系,后在L·科斯塔的事务所工作。他们一起设计了巴西教育卫生部大楼(1936-1937)和纽约世界博览会巴西馆(1939)。1937年尼迈耶在里约热内卢开设事务所,1947年代表巴西参加了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的十人规划小组(中国代表为梁思成教授)。1956-1961年参加了巴西利亚的建设工作,设计了三权广场、总统府、巴西议会大厦、大教堂、巴西利亚宫等主要建筑,达到其事业的顶峰。1960年以后移居巴黎和以色列。尼迈耶受到勒·柯布西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他又增加了表现主义和巴洛克的因素。
尼迈耶重视体形的表面,尤其爱用“自由的和有感情的曲线”。他的作品具有现代主义建筑的形象特征,又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曲线体形。尼迈耶的著作有《我在巴西的经验》(1961)、《论建筑形式》(1978)。
迈克尔·格雷夫斯,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1934年生于印第安纳波利斯。在辛辛那提大学毕业后,又在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1960年获罗马奖后又在罗马美国艺术学院留学,1962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64年在该地开设事务所,1972年成为该大学教授,此外还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
格雷夫斯首先以一种色彩斑驳、构图稚拙的建筑绘画,而不是以其建筑设计作品在公众中获得了最初的声誉。有人认为,他的建筑创作是他的绘画作品的继续与发展,充满着色块的堆砌,犹如大笔涂抹的舞台布景。迈克尔·格雷夫斯的代表作品有波特兰市政厅、和佛罗里达天鹅饭店,这两座建筑都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马塞尔·布劳耶,是国际式建筑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1902年5月21日生于匈牙利佩奇市。1920-1924年在包豪斯学习,毕业后任教至1928年。1928年柏林开设事务所,1937-194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任教,以后开业。1944年入美国籍,1946后迁居纽约,1968年获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1977年退休。
马塞尔·布劳耶在美国主要从事住宅设计,1938-1960年与格罗皮乌斯合作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设计过一些住宅,把包豪斯的国际式与新英格兰地方风格融为一体,简洁、明快、新颖,对当时美国的传统建筑观念是一次突破,对美国各地的住宅建筑很有影响。布劳耶后来还设计了不少大型公共建筑,比较重要的有纽约萨拉·劳伦斯学院剧场(1952)、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厦(1953-1958,与P.L奈尔维,B.采尔福斯合作)、鹿特丹比仁考夫百货商店(1955-1957)、法国戛得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研究中心(IBM)大厦等。布劳耶的作品风格严谨,功能组织简洁,细部简明完整,注意利用材料的对比,有明确的特征和一贯性。

罗伯特·文丘里,美国建筑师。1925年6月25日生于费城,就学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1950年获硕士学位,1954-1956年在罗马的美国艺术学院学习,后曾在O·斯托诺洛夫、E·沙里宁、L·卡恩等人的事务所任职。1957-1965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任教。1958年起在费城开设共同事务所。1964年和洛奇一起开办事务所。1965年曾代表美国国务院赴苏联讲学。1966年任罗马美国艺术学院住宅建筑师及该学院理事(1966-1971),1977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顾问。
罗伯特·文丘里的代表作品有费城母亲之家、费城富兰克林故居、伦敦国家美术馆、俄亥俄州奥柏林大学的艾伦美术馆、新泽西州大西洋城马尔巴罗·布朗赫姆旅馆的改建等。文丘里声明自己是“现代的”建筑师,他批评后现代派“只强调回收历史,是复旧”。  

路易·康,美国现代建筑师。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西法尼亚大学,后进费城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1928年赴欧洲考察,1935年在费城开业。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2-1954)。1957年后又在费城开业,兼任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路易·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特殊的约束性。他的作品坚实厚重,不表露结构功能,开创了新的流派。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在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对建筑师的创作灵感是一种激励启迪。
路易·康的代表作品有宾西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02、03、04、05)、耶鲁大学美术馆、索克大学研究所(02、03)、爱塞特图书馆(02)、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02、03、04)、艾哈迈德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02、03、04、05)、等。

即山崎实,美国建筑师,祖籍日本。1912年12月1日生于西雅图,曾就学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和纽约大学,1934年后在纽约担任过很多设计工作,1943-194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山崎实的作品特征是装饰手法的运用。他认为建筑应带有装饰,应注意细部处理,将装饰建立在技术美的基础上,并从结构的规律出发,使结构构件装饰化,如使墙体成为装饰构件,犹如一种编织的屏风。他是现代建筑中典雅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沙特阿拉伯达兰机场候机楼〔1953-1955〕、印度世界农业博览会美国馆(1959)、联邦科学馆、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雷诺兹金属公司大厦、西雅图世界博览会美国科学馆〔1962〕、纽约世界贸易中心〔1972〕等。

当然还包括我们熟悉的美国华裔建筑大师贝律铭
第2个回答  2013-09-06
约翰·纳西 (John Nash ,1752年—1835年5月13日)是一位英国建筑师,摄政时期伦敦的主要设计者。
哥特佛莱德·波姆(Gottfried Böhm;1920年1月23日-),德国建筑师,曾于1986年获颁普利兹克奖。

生平
波姆1920年1月23日诞生于德国奥芬巴赫(Offenbach)一个建筑世家。其父多明尼克·波姆(Dominikus Böhm)以兴筑德国境内数座教堂而闻名,而其祖父亦为建筑师。

1946年,哥特佛莱德·波姆自慕尼黑工业大学毕业后,在邻近的艺术协会研习雕塑。1947年,哥特佛莱德开始为父亲工作,并在父亲于1955年去世后继承他的事务所。这段时期,波姆亦在鲁道夫·罗德史瓦兹麾下(Rudolph Schwarz)与“科隆重建协会”共事。1951年,波姆前往纽约,在Cajetan Baumann的事务所工作六个月,并遇见两位最鼓舞他的人: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与沃尔特·格罗佩斯。

此后数十年,波姆在德国境内兴建许多建筑物,包括教堂、博物馆、市民中心、办公大楼、住宅及公寓。波姆被认为是带表现主义与后包豪斯风格的建筑师,但他认为自己是一名“连接”过去与未来、创意世界与物理世界、建物与城市景观的一个建筑师。在这个信念下,波姆认为建筑物的色彩、形式及物料与它的设定息息相关。

波姆早期的作品多使用已铸型的混凝土,近年由于科技进展,他开始采用钢铁与玻璃在他的建筑设计之中。他的计划案明显注重都市规划,展现了他对于“连接”的注重。

波姆曾获得多个建筑奖项,包括1986年的普利兹克奖。

部份建筑作品
菁寮天主堂,1966年:位于台湾台南县后壁乡菁寮的天主堂,为哥德佛莱德·波姆在成名前进行草图设计。它是波姆首件坐落在德国以外的作品,亦为台湾唯一由普利兹克奖得主设计、兴建的作品。
科隆宗教大楼 (教堂、图书馆与青年中心),1968年。
卢森堡德意志银行
乌尔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1852.6.25—1926.6.10),西班牙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属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高迪曾就学于巴塞罗那省立建筑学校,毕业后初期作品近似华丽的维多利亚式,后采用历史风格,属哥特复兴的主流。高迪最早接受的主要委托项目是完成巴塞罗那的神圣家族教堂(1883—目前仍在建设中),这是一座极有个性和感染力的建筑物(高迪去世时仅完成一个耳堂和四个塔楼之一),米拉公寓,巴特罗公寓(又称巴特罗之家),吉埃尔礼拜堂和古埃尔公园。
姆公共图书馆,2004年
知道的就这么多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