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7-05-10
在当今喧嚣的社会环境氛围中,保有内心的一份宁静,我们也许才能真正到达精神的彼岸。
宁静意味着不汲汲于名利权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味着要有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的心境。唯有如此,致远才能成为可能。
陶渊明鄙弃俗世的喧嚣,隐居世外,采菊东篱,寻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基于这份宁静,他才得以寄情山水田园,悠然创作,成为一代卓绝不凡的诗人。倘若陶渊明缺乏那份“宁静”之心,或许如今诗坛亦无陶渊明的一席之地了吧!因此唯有宁静才得以致远。
在宁静的氛围中,我们的思维才能活跃,我们的灵感才能如泉水般涌出。苹果之父乔布斯常常静思参禅,寻觅内心深处的宁静,寻觅内心隐匿的灵感源泉。因此,苹果公司才有如此不断创新的产品,才有不断强大的创意设计团队。毫无疑问,是宁静使他们得以“致远”。
要宁静以致远,我们要摆脱名利的羁绊。名利往往牵绊着我们前进,只有放下对名利的奢求,才能够宁静致远。季羡林老先生放弃“国学大师”、“语言大师”的桂冠而使其精神得以升华。在他面前,名和利都如浮云般不值得留恋。正是在这样的意识下,季老才得以宁静,在国学的造诣上才能得以“致远”。倘若季老没有摆脱名利的束缚,那么如今国学就缺少了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因此,唯有摆脱名利束缚,才能宁静致远,才能更好成就自我。
要宁静以致远,我们要有泰然的心境。华语歌手李宇春对自己的得失没有过多的在意,她坚守内心的宁静,待人本然,失意泰然,得意淡然。因此,在艺术创作方面屡屡获得突破,在她的文艺生涯道路上不断创造传奇。如果没有泰然的心境,何来宁静致远的结果呢?就是拥有了泰然对待得失的心境,李宇春才能在华语歌坛常胜不败。
要宁静以致远,我们要有淡泊的心态。诸葛亮在草堂的门楹写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对联,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唯有这样以淡泊心态处事,才能有宁静以致远的飞跃。我们亦应如此吧!
唯有宁静才得以致远。
第2个回答 2017-05-1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的《后出师表》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