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

如题所述

必然的。

因为洋务的没有成功,因为甲午中国的惨败,因为维新变法又被清政府镇压了,最后侵华定了一个辛丑和约,巨额赔款不说,而且外国军队已经直接驻扎到了北京的东郊民巷,离紫禁城皇帝的所在地不过咫尺之遥,可见中国的国家地位已经到了非常低落的地位。

所以,要求改变这样的地位,在其他路没有走通的情况下,用革命的方法,用武装的方法是完全合理的。它是有历史渊源的,所以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考虑这个问题,辛亥革命确实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的产物。

扩展资料:

辛亥革命必然性的历史背景:

在近代以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应该说,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中国本来是一个相对闭关自守的国家,在列强的强烈的压迫之下打开了大门。

这个国家的国民应该是有一种强烈的民族的自豪感,但是这样一种自豪感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之下,却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不断地丧权失地,当然使民众有一种强烈的不满。

一方面是中国国家的地位不断地在沉沦,从上到下,尤其是广大中国百姓中就非常不满意,另外很多有识之士想走这样那样的道路挽救中国的命运,改变中国的命运,结果又都没有走成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汪朝光: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7
  辛亥革命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

  辛亥革命被视为低烈度革命。革命的条件并不完全具备,革命党人也没有做好十全的准备,10月10日的零星枪响有事出偶然的方面。然而偶然性中存在着必然性。就世界大势而言,英法等西方列强在经历了政治革命的阵痛后经济迅猛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转型。清廷在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兴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与清末新政,但消极应战错失良机,使中国在民族危机中越陷越深。晚清改革的相继失败反映了清政府无法跟上时代步伐与自上而下道路的失败。唯有自下而上的革命才能让中国摆脱传统封建体制的束缚,跟上时代步伐,完成社会转型。此外,武昌起义将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迅疾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发展形势也反映了革命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以武昌起义事出偶然却发展迅猛体现出来的。

  辛亥革命的必然性

  辛亥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既不是由于“西方思想的影响”激起的“骚动和不安”,也不是在少数人“极端感情”或“革命狂热”煽动下的“幼稚与疯狂”,而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些条约,它们一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把封建统治阶级变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一方面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在经济上进行剥削掠夺,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生长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极大危机。1895年,孙中山先生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指出,中国的外部环境是“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强邻环列,虎视鹰瞵”,“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国内状况则是“政治不修,纲维败坏”,“鬻爵卖官,公行贿赂”,“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是一幅何等触目惊心的悲惨景象!

  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个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一个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是因为,造成近代中国国弱民贫最根本的原因,正是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漆树芬在1926年出版的《经济侵略下之中国》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弱我中国者,资本帝国主义也;致我于危亡者,由此产生之不平等条约也。资本帝国主义实为蚕食我之封豕长蛇;不平等条约实为束缚我之桎梏陷阱。”在这种情况下,要挽救国家的危亡、寻求民族振兴的出路,就要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帝国主义及其附庸封建主义。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中国革命运动,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如果要用最简洁明确的语言来回答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那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引起了反抗”,“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事实上,进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美好追求,没有停止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辛亥革命以前,这种斗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面前,中国广大爱国将士和民众勇敢地拿起武器,进行顽强的抵抗,表现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不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还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如此。但由于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技术落后,这些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二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群众,不堪忍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欺凌和压迫,拿起原始武器,直接对封建统治阶级或帝国主义展开武装斗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义和团运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这两个运动最终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血腥镇压下惨遭失败。

  三是戊戌维新派的政治改革运动。甲午战争前后,维新派总结了清王朝推行洋务运动、企图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物质文明的成功做法和失败教训,决心按照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对中国的封建政治进行大胆改革,发动了戊戌变法。但这些改革举措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变法活动仅仅进行了103天,就在慈禧太后的镇压下夭折。

  这三个方面的斗争,都是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虽然这些斗争都作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但总体来说都还只处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因为它们都只是在个别方面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封建势力,还没有能够提出较为系统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只有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才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先生在成立兴中会的时候,就在神州大地上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后,孙中山先生又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的崇高理想,特别是明确提出要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政治理念,把民主主义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就是在这样的政治旗帜下开展起来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2
辛亥革命是必然的,这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第3个回答  2017-11-17
必然,清政府穷途末路内忧外患,革命爆发才算完美。
第4个回答  2019-12-22
辛亥革命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辛亥革命被视为低烈度革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