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请问一下死后宁血块和血栓的区别是什么?

RT,急求,望能得到专业回答。谢谢~

什么是血栓
  什么是血栓?通俗地讲,血栓就是血液在血管中所形成的血块。那为什么不叫它“血块”,而叫它“血栓”呢?其一,“血栓”这个名称具有象征性,它取之于“栓子”和“栓塞”这两个词中的“栓”字,能较形象地比喻出如果在血管中一旦形成血块,就像“栓子”一样能将血液“塞”隹而不能流动。在大脑血管中形成了血块,通常叫发生“脑血栓”,或叫“脑梗塞”。而人们习惯上则叫做“脑中风”。同样,在心脏血管中形成的血块,则将引发“心肌梗塞”。其二,“血栓”这个名称又具有特异性,它是指血液在血管里流动过程中发生凝聚后所形成的有着特殊结构的血块。这种血块显然不同于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杀鸡或杀猪时所留取的可供食用的凝血块。所谓不同,指的是血块的内部结构,即显微结构的不同。
  血栓是如何形成?
  那么血栓这种“血块”又是怎样一种内部结构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可以拿钢筋水泥混凝土来作例子说明,从结构成分上来看,混凝土是由水泥、黄沙、石子和钢筋材料按不同比例用水浇注而成。水泥是粘合剂、而其他成分则是骨架和填充物。原先处于分散的黄沙、石子及钢筋,则是通过水泥的粘结作用而凝固在一起的。没有水泥,则黄沙、石块等不能相互凝集,而仍是一堆散沙乱石。反过来,如果只有水泥,而没有黄沙、石子和钢筋,尽管水泥本身也可相互凝集,却由于缺乏骨架和填充物作支撑,纯粹的水泥块,却由于结构疏松,缺乏坚固,而不堪一击。
  我们分析了混凝土的结构成分和形成过程之后,回过头来再分析普通血块和血栓的结构与形成,就会提到,混凝土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成分是水泥,而血块和血栓结构中也有起凝集作用的成分,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血小板。而起填充物和支撑骨架作用的则是大量的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等成分。所以我们说,血块和血栓是通过血小板的粘附聚集作用,将血液中其他有形成分(主要为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网络在一起而形成的聚合体。那么,血栓和普通血块,在结构上又到底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从结构成分上讲,血栓同普通血块没有区别,都是通过血小板粘附聚集将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等有形成分凝聚在一起形成的固体块。但在结构成分的排列次序密集程度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普通血块,通过显微镜放大观察可见,各种结构成分:血小板、血细胞和纤维蛋白丝束,不但都均匀混合分布,而且形成的网状结构十分疏松。而在显微镜视野下血栓所显示出的结构,不仅各有形成分:血小板、血细胞和纤维蛋白体呈非均匀分布,而且网状构体十分密集。血栓密集的非同一性结构的形成,是与其在血液处于流动下受剪切应力作用有关;而普通血块,则是在血管之外,血液完全处于静止条件下仅受重力作用自然形成的结果。医学上,将血液在血管流动条件下就固成栓的过程,称之为“血栓形成”,而将血液在静止状态下自然形成血块的过程,称之为“凝血反应”,由“凝血反应”生成的血块,通常叫做“凝血块”。
  下边,我们再来具体观察一下在血管中,在血液流动状态下,血栓形成的整个过程。
  血栓在血管中形成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由量变到质变渐进变化过程,我们将血栓整个形成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血栓形成前期”
  主要表现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前,先在动脉血管管壁上开始有脂质斑块沉积或发生变性硬化,上述动脉血管病变属于或因高血脂胆固醇沉积,或因高血压所造成的动脉血管损伤所致。“血栓形成前期”出现的血管病变,好比播种前修整好土地一样,给今后血栓的形成,准备好了合适的土壤和温床;
  第二阶段为“血栓形成初期”
  主要表现为大量被激活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在已受损的动脉血管管壁之上,且不断增加聚集数量,形成血小板血栓。由于血小板栓颜色呈白色,也称“白血栓”。血小板血栓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它一旦在血管壁上粘附聚集,血小板就会同时释放出大量的凝聚因子来,一方面加剧血小板聚集,另一方面则可激发周围的原先溶解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元,变成不可溶的纤维蛋白丝状体,并凝聚一部分红,白细胞缠绕在血小板聚合体周围;
  第三阶段为“血栓形成期”
  主要表现为纤维蛋白通过血小板不断聚集释放而大量凝聚起来,形成“纤维蛋白血栓”。因为其中掺入大量红、白细胞,故其颜色呈灰色,而称之为“灰血栓”。纤维蛋白血栓体积较大,能够导致血管管腔变得狭窄,阻碍血液正常流动,甚至造成小血管栓塞;
  第四阶段为“血栓形成后期”
主要表现为因血液受阻,血液流动缓慢,或因血注产生涡流,可导致红细胞大量聚集到纤维蛋白之上。因红细胞颜色呈红色,由大量红细胞聚集而成的血块,则被称之为“红血栓”。
  一旦红血栓形成,整个凝聚或粘集在血管壁上的血栓体的体积,就能足以将较粗大的血管管腔完全栓塞;或者,因受血液压力和流速的冲击,血栓体的一部分或全部脱落,随血液进入到远端血管,再将远端血管给阻塞掉。
促血栓形成的因素
  综上所述,血栓形成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作为血栓形成的直接条件,从总体上来讲,医学界一致公认为是由于血管壁改变,血流变化和血液本身性质改变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以不同程度组合而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我们提出,体内促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归集起来应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管壁损伤的程度
  指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范围。由于血管壁是血栓早期形成的“落脚点”或“温床”,所以,不管体内是否已有血栓形成,只要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我们就认为体内已经具备促血形成的第一危险因子。
  2、 血小板的数量和聚集能力
  由于血栓形成的初期,是先由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在受损的血管管壁上形成血小板血栓,且由于血小板释放因子加速血液凝聚过程,所以血小板数量增加和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强,都会加快血栓的早期形成。
  3、 凝血因子亢进
  主要指血浆纤维蛋白元的浓度增高。这是体内又一个重要的促血栓形成危险因子。纤维蛋白元浓度增加,在异常的血小板参与聚集条件下,不仅加快血栓形成和促使血栓体(灰血栓)的增长,而且在血流处于低切变条件下,能促使红细胞大量聚集,有利于血管血栓栓塞的发生。
  4、 红细胞数量增加
  首先导致血液粘度升高,使血液流速缓慢,一方面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氧灌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血栓(红血栓)的形成。
  5、 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加
  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在正常的红细胞之间,因相互都带有同种电荷,故“同性相斥”而不易聚集。然而,如果当红细胞受损,或者红细胞刚化,以及当红细胞膜脂质成分增加,或者在缺氧条件下,都可能使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而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一旦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加,便使血液流动减慢,有利于血栓形成。
  6、 红细胞变性能力降低
  这是体内促使微循环障碍和微血栓形成 的危险因素。正常的红细胞形态呈双面凹圆盘形,其圆盘直径约为7微米,当红细胞在通过比其自身直径小的毛细血管时,红细胞能够改变形状,使其顺利通过毛细血管,从而保障全身微循环正常进行。红细胞这种能穿过比其自身直径小的毛细血管的能力,称为“红细胞变形能力”,一旦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就会直接造成微小血管血流受阻,继而导致微血栓的形成。
  7、 血液粘度增加
  血液总的粘度是由于红细胞压积(决定于红细胞数量)所左右的。但是高切变粘度,主要由红细胞变形所决定的;而低切变粘度,则主要由红细胞聚集能力所决定的。由于血液粘度是综合反映血液的流动性,血液粘度增加,造成血流速度减缓,故而,有利于血栓形成。
  8、 其他促血栓形成因素
  除上述因素外,在体内还有许多促血栓形成的因素。例如内分泌代谢异常,常见有糖尿病、肥胖症等。还有凝血因子异常,以及精神因素和遗传因素等。高血压和高血脂则属于促血栓形成的高危隐患。由于高血压和高血脂均能促进动脉血管硬化,造成血管壁损伤,因此,有高血压和高血脂存在,更容易促使血栓形成。据最新医学研究报道,白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也是体内促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26
已凝固的新鲜血块,在血小板收缩蛋白的作用下,使血块中纤维蛋白网眼缩小,血清析出。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在可变的流体依赖型中,血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
第2个回答  2020-09-09
静脉血栓的症状表现是怎样的
1.患肢肿胀,这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最常见的症状,患肢组织张力高,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泛红,皮温较健侧高。肿胀严重时,皮肤可出现水疱。随血栓部位的不同,肿胀部位也有差异。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整个患侧肢体肿胀明显;而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的病人,肿胀仅局限在小腿;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两下肢均出现肿胀。血栓如起始于髂-股静脉,则早期即出现大腿肿胀。如起于小腿静脉丛,逐渐延伸至髂-股静脉,则先出现小腿肿,再累及大腿。肿胀大多在起病后第2、3天最重,之后逐渐消退。消退时先表现为组织张力减弱,再表现为患肢周径逐步缩小,但很难转为正常,除非血栓早期被完全清除。血栓形成后期,虽然部分静脉已再通,但由于静脉瓣膜功能已被破坏,患肢静脉压仍较高,其表现类似于原发性下肢瓣膜功能不全。
2.疼痛和压痛,疼痛的原因主要有2方面:①血栓在静脉内引起炎症反应,使患肢局部产生持续性疼痛。②血栓堵塞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患侧肢体胀痛,直立时疼痛加重。压痛主要局限在静脉血栓产生炎症反应的部位,如股静脉行径或小腿处。小腿腓肠肌压痛又称Homans征阳性。由于挤压小腿有使血栓脱落的危险,故检查时用力不宜过大。
3.浅静脉曲张,浅静脉曲张属于代偿性反应,当主干静脉堵塞后,下肢静脉血通过浅静脉回流,浅静脉代偿性扩张。因此浅静脉曲张在急性期一般不明显,是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一个表现。
4.股青肿,下肢DVT广泛累及肌肉内静脉丛时,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阻塞,组织张力极度增高,致使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甚至坏死。临床上表现为疼痛剧烈,患肢皮肤发亮,伴有水疱或血疱,皮色呈青紫色,称为疼痛性股青肿(Phlegmasia Cerulea Dolens)。常伴有动脉痉挛,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降低,进而发生高度循环障碍。病人全身反应强烈,伴有高热、神萎,易出现休克表现及下肢湿性坏疽。
5.股白肿,当下肢深静脉急性栓塞时,下肢水肿在数小时内达到最高程度,肿胀呈可凹性及高张力,阻塞主要发生在股静脉系统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6-10
血栓就是人们常说的“血块”。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形成的血栓会被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久坐、生活压力、饮食等因素,会加速血栓的形成,分解变得缓慢。血块一旦积聚在血管壁上,便会导致堵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