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哪里有做泥人雕像?

如题所述

大吴村属浮洋镇。潮州大吴与天津“泥人张”、江苏无锡惠山并称“中国三大‘泥塑之乡’”,泥塑艺术驰名中外。
   大吴泥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到南宋末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那时,元兵攻打南宋,中原一带战乱,民不聊生。该村始祖定公(吴静山)携眷自福建漳浦南迁至凤书陇(今大吴村)定居。定公自幼随父于江苏无锡经商,并浸染泥塑技艺。他定居后以制作泥塑玩具为生,主要是制“大斧批”泥塑人物,如《赵云救阿斗》,其长子继承此艺,世代相传,发扬光大,使泥塑逐渐成为潮州民间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元朝因战争频频,泥塑艺术未能有所创新与发展。明朝中期,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大吴泥塑得以初步繁荣。每年的民间传统佳节、游神赛会、或婚娶生男,人们都到大吴请丁(丁即泥塑安仔)、购买“喜童”等。明代潮州盛行元宵赛花灯传统习俗,制作花灯的艺人都要到大吴购买“纱灯头”(即制作纱灯的人物头像)。我们从潮剧《陈三五娘》中的(观花灯)可以看到。
   真正繁荣发展并形成有特色的大吴泥塑还是近二百多年来的事。1736年至1911年为大吴泥塑鼎盛时期。据记载:这段时间的生产规模、数量,远远超过当时全国最出名的江苏无锡惠山和天津“泥人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研究员罗雨林语)那时,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几乎家家有作坊,人人会泥塑。泥塑艺人有400余人。当你走进大吴村,便可以随时随地看到这样动人的景象:村头巷尾、屋前厝后、树下路旁摆满了千姿百态、形象逼真的各种泥塑制品;每到傍晚,遍布全村的各家各户烧制泥塑的小窑炉白烟袅袅,晚霞与白烟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的图画……
   清末时期,潮州人习惯将皮影与木偶戏合称纸影(“纸影”原称“皮影”)。由于木偶戏的发展,将“皮影”称为“白竹纸影”,而将木偶称“圆身纸影”。此时,“圆身纸影”取代了“白竹纸影”,加上民间游神赛会日盛,“圆身纸影”班林立,促使泥塑木偶头像的生产迅速发展,大吴人一年四季忙个不停,除农忙外,农闲时挖泥土、炼泥、雕塑作品、烧坯、彩绘等,每逢正月元宵节前后,是泥塑制品销售最旺之时。那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各自采购热销的泥塑制品,全村形成一个泥塑制品的自由贸易市场。来大吴采购“泥塑安仔”的商人络绎不绝,泥塑制品近销邻县近乡,远销东南亚各国。泥塑生产成为该村的主要经济命脉。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许多能工巧匠纷纷以个人作坊为单位创造出自己的“字号”,如“利合”、 “财合”、 “福合”、 “和合”、 “裕合”、 “祥合”;还有“嘉记”、“才记”……我国台湾吉特利美术馆珍藏了这一时期各“字号”的泥塑人偶作品约三百余件。台湾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艺术研究中心专任助理、雕塑系、美术系兼任讲师陈奕恺先生在鉴赏这批潮州大吴泥偶作品时,其评价是:“无论人偶的五官神态、身段肢体或武功姿势等,除了匠师栩栩如生的手法展现之外,还彰显出主题故事性的戏剧张力,甚至以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吸引观者的注视和情绪。纵观该批潮汕系统的泥人作品,其艺术成就实不亚于天津泥人或佛山石湾。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才华卓著的泥塑艺人,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当推吴潘强 (1838———1902)。吴潘强的父亲是位泥塑师傅。他从小就耳濡目染泥塑艺术,七岁时就已崭露头角。他塑制的《双咬鹅》因形象生动、活泼可爱而名扬潮汕,有“泥塑神童”之誉。长大后,他在继承泥塑工艺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始用“贴塑”技艺表现人物。“贴塑”在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法中是独具一格的,是中国民间雕塑艺术的奇葩,是大吴泥塑区别于其它任何雕塑的最大特色。他为大吴泥塑艺术的发展作过突出贡献。民国期间,他创作的“戏曲人仔”,曾参加清末(1910年)清政府在南京举办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荣获金奖。这一时期,在众多艺人的努力下,堆、贴、塑技艺得到发展,泥塑品种日臻完善。堆贴泥塑的主要品种有:全身戏剧人物、戏剧脸谱、人物肖像、脸谱和“安仔”等五大类型,其中,全身戏剧人物及脸谱占据重要地位。戏剧人物有“大斧批”、“文身”、“武景”、“臣景”、“文寸”等五种。
   “大斧批”:其规格独特(高12寸)是古老的大型造型艺术。它的特点是人物多,如《三国演义》中的“孙夫人过江”,艺人通过各个人物的动态、脸谱、服饰的差异塑造出人物的不同性格和身份。
   “文身”是塑造小生、老生、老旦、花旦、文丑等角色的戏剧人生。它一般身高7寸左右。如《秦香莲闯宫》中的“寿堂弹唱”是全剧的高潮,艺人抓住这一精彩场面,运用泥塑艺术将秦香莲的幽怨、陈世美的恼羞成怒,老相爷的和蔼慈祥生动地展现出来。
   “武景”是塑造武打场面的戏剧人生。它主要有老生、武生、武旦、净等角色。如《海瑞打严嵩》这场戏,艺人着重从人物的神情、动作来塑造人物特征,表现海瑞刚直忠勇、不畏权势的浩然正气,把严嵩的奸恶卑劣、阴险嘴脸刻划得惟妙惟肖。
   “臣景”是单独塑造朝臣中文武官员一类的人物。
   “文寸”是比臣景小一些,工艺较为粗糙的人物。它是一般农户婚娶及生男送礼的物品。
   “人物肖像”是用手捏制的较为精工的欣赏品。这类作品都是艺人名师直接对着买主捏塑的。形象刻划准确、传神生动。
   “脸谱”种类复杂繁多,有纸、泥、香末等材料制作,分有大中小三类,如傀儡戏头(纸影)、纱灯头,香末等。它是根据戏曲故事、章回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的。每类不下百多种。尺寸有一寸、二寸、三寸、五寸、七寸、尺二、尺四、尺六、尺八、二尺等十余种。生、旦、净、末、丑多种行旦俱全。像梁山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每人都有不同的塑制和绘法。
   “安仔”即是喜童(泥玩具)。它品种繁多,形式多样。有活泼可爱的胖娃娃,单童、双童、鲤鱼童,以及按其需求而捏塑的品种,总称为“涂安仔”。其造型简练逼真,艺术概括力强,在色彩上较多运用红黄蓝绿的对比色,具有明朗、淳朴的艺术效果。
   经过艺人们的长期实践,大吴泥塑不仅种类齐全,而且制作工艺也已形成固定模式。它的工艺程序大致包括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等五大环节。艺术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划、彩等,其中,贴塑技艺与其它雕塑技法相比有着不同的区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