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的含义

如题所述

1、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2、“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3、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

4、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

5、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观点--人民网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212/c1003-24329850.html

扩展资料:

1、信仰是个人精神需求的反映。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对非佛门弟子来说,佛门烧香也屡见不鲜,人们把生活中坎坷的解除,寄托于佛前的“阿弥陀佛”,这是对平安顺利的精神需求;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那白色恐怖下,共产党人怀揣着还是“星星之火”的共产主义,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前赴后继踏上了充满荆棘的革命之路

2、每个人有其信仰的自由,这既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也是信仰本质含义的诠释。对普通群众个人来说,可能追求的是家人的幸福、生活的开心、事业的进步;对人民公仆来说,需要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民服务的有效、人民群众的满意。两者之间,看似不同,却实为大同小异,都是对一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种美好生活,则离不开“大家”的存在。

3、人民的信仰落脚于“大家”,“大家”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大家”的信仰落脚于人民,才能助推人民实现自我梦想。“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让笔者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水乳交融。

4、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离不开“大家”手中指明道路的“灯”,也离不开人民坚实而有力的步伐。有了人民的信仰,有了国家的力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不远了。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观点-人民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7

理解:

信仰是个人精神需求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对非佛门弟子来说,佛门烧香也屡见不鲜,人们把生活中坎坷的解除,寄托于佛前的“阿弥陀佛”,这是对平安顺利的精神需求;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那白色恐怖下,共产党人怀揣着还是“星星之火”的共产主义,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前赴后继踏上了充满荆棘的革命之路,这是对人民解放的精神需求。

需求的存在,是一种更新的力量,指引着现状的改变,而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始终离不开对“更新”的追求,建立新中国之举、改革开放之风都是例证。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拓展资料:

人民的信仰落脚于“大家”,“大家”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大家”的信仰落脚于人民,才能助推人民实现自我梦想。信仰是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世界观处于最高层次,对信仰起着支配和导向的重要作用。信仰问题因而成为人类的根本性问题。一个人的信仰,决定了个人的全部行为;一个民族的信仰,决定了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点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8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

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宪法》第36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这一自由在我国法律上得含义是指:

(1)每个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3)有在同一宗教里信仰这种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教派的自由。

( 4 )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5)在按宗教信仰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也有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6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