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结局好不好?

如题所述

这是一个别人认为不好,但是我认为十分好的地方。这就是后四十回中贾府的结局。高鹗在续补中,没有把贾府写的“一败涂地”,反而来了一个“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依旧是“烈火烹油”。 为什么我会在大家公认的写的不好的情况下说它好呢?难道是我在故意唱反调,借以标新立异,从而显得自己与众不同吗?绝对不是!我有的是实事求是之心,绝无哗众取宠之意!我之所以会提出这个多少带有异端色彩的看法,唯一的理由就是,我对它作了我自己的仔细具体的“研究”。接下来,我就对我说出的话作出解释说明。 受传统的、十分流行的观点和理解的影响,我们一直这么认为:贾宝玉林黛玉等一干人象征了叛逆的新生命力,而贾府以及贾府的族长还有所谓的四大家族,则是封建旧恶的社会及其体制的象征;最后的结局,不仅是新生命力自身灭亡的悲剧,也应该是象征封建社会的贾府的灭亡,从而象征了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必然结局;甚至可以严肃地说,《红楼梦》就是一部借助一系列爱情悲剧来反封建的旷世政治奇书。这就是我们传统的观点和理解方式,把《红楼梦》放在了反封建的政治地位来研读。不过,似乎我们知道的名著,大都被我们以前的所谓文人放到了政治的地位上来研读了。可是,这里我们不探究这个“到底该不该放到政治的角度来研读”的问题,我们只是按着上面的观点和理解方式,来探究贾府的这个结局到底好不好。 我们知道,《红楼梦》是一部杰出的悲剧。那我就按照上述的观点和理解方式来看这出悲剧。于是就产生了第一个问题:许多研究《红楼梦》的人在批驳高鹗以及他的后四十回写的不好时,到底是凭什么说高鹗没有把贾府写的“一败涂地”是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的?顺着这样一个疑问,结合我们所处的环境,还有我一次又一次地对《红楼梦》的阅读和思考,我又产生了许多其他的疑问:假如高鹗在续补中把贾府写的“一败涂地”了,是否就真的好,或者这真的就合乎曹雪芹的原意?是否就真的能反映出大清朝、甚至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必然灭亡?是否真的就彻底地揭露来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矛盾?是否真的就算作第五回里提到的“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预示?这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真的是在说《红楼梦》中对立的双方都灭亡了吗?对于曹雪芹这样一个对当时社会深感绝望、又对生活极具观察力和再现力的文学大师而言,他真的会在结局中把贾府写的写的“一败涂地”吗?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我个人认为,它们的答案都应该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我认为高鹗对后四十回中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结局的写法,不仅符合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更符合文学创作上的悲剧!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红楼梦》算不算一部优秀的悲剧?我想,任何人给出的答案都会是肯定的。因为鲁迅先生说了嘛,“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里的那些人,不是正有价值嘛吗?鲁迅先生的这句话用来证明《红楼梦》的悲剧性,恐怕再合适不过了。其实,鲁迅先生这句话,本身就具有了四重含义:首先,悲剧的价值和被毁灭者的价值成正比,也就是说,被毁灭者的价值越高,悲剧本身的价值就越高;其次,这个毁灭东西的施动者,我们姑且称为毁灭者---毁灭者的结局和悲剧的价值成反比,也就是说,毁灭者的结局越好,悲剧的价值就越高;再次,观众的悲剧快感和悲剧的的价值成正比,也就是说,观众的悲剧快感越强烈,悲剧的价值就越高;最后,被毁灭者被毁灭的原因以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悲剧的价值大小。 在这里,我完全没有必要将这四点全部用上来说明我的观点,相反,我只需要用前两点就可以充分说明我的看法了。那么,我就带着鲁迅先生的话,还有它的前两点含义来说明这个问题。 首先,按照传统的看法,以宝黛为首的一干人等是叛逆的新生命力的代表,于当时的社会、甚至是当今的社会而言,无疑都是价值巨大的。但是当时的环境---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封建制度和社会---却在最后将他们“赶尽杀绝”。这无疑是一个悲剧,而且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因为这些实质上预示着未来希望的新生命,被残忍地毁灭了。从这一点上来讲,《红楼梦》的的确确是一部优秀的悲剧。因而,这就理所当然地牵扯到刚才说的第二层含义。 其次,作为当时的的制度和社会象征的贾府及其族长们,在扼杀了以宝黛为首的新生命力后,他们的结局、或者说下场,也应该符合生活上的、甚至是文学上的悲剧规律,才能体现《红楼梦》的优秀悲剧思想。可是,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按照鲁迅先生那句话的第二层含义,就是贾府应该有一个好的“下场”,也就是高鹗所续补的“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烈火烹油”的结局。只有这样,《红楼梦》的悲剧思想才更完整、更伟大。由于用理论来为理论作解释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所以我不妨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究竟是那些杀了人以后被明正典刑的罪犯可憎,还是那些杀了人以后依旧逍遥法外的罪犯可憎?或者说的明确一些:我们如此的憎恶日本,仅仅是因为日本侵华时在我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吗?如果,如果日本承认了他们的罪行---就像德国人向犹太人认错一样,我们还那么憎恶日本吗?(“憎恶”是悲剧带给我们的感情之一,所以这里用了这样的例子---尽管它们不恰当。) 事虽是异,然情同此理。真正的悲剧不在于贾府毁灭了新生命力以后自己也随之毁灭了,而在于毁灭了新生命力以后自己仍然过着“烈火烹油”的繁华日子。毕竟,“玉石俱焚”的悲剧,远远抵不过“玉焚了、石还在”的悲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的不仅是对“毁灭者”“逍遥法外”的憎恶,更会油然而生一股悲悯之情---这正是悲剧所要带给我们的最基本的情感。其实,更可悲的还不止于此,而是那些毁灭者自己。他们亲手杀了自己孕育的新生命力,也就是亲手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成为了自己的“掘墓人”,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切---这正是起可悲之处!所以,我认为高鹗在续补的后四十回里给贾府来了个“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结局,并不代表高鹗是在维护封建社会,而是在完全符合“悲剧”二字的内涵以及外延---毕竟,文学不等同于生活,更不等同于历史或是政治。 说到这里,我不禁要说一句,一些缺少哲学和艺术修养的人,在批评一个悲剧理论或是一出悲剧时,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爱把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以及偶然性的“悲剧”,同艺术形式上的悲剧混为一谈,而不是把艺术形式的悲剧和前两者加以区别。艺术形式上的悲剧实际上是一种“人为化”、“组合化”、“理想化”的虚构生活。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艺术形式上的悲剧和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加以区别看待---尽管我无法否定二者之间有着莫大的关联。另外,那些一直以来都在用马克思主义治学的人,居然会说高鹗没有把贾府写的“一败涂地”是一种错误的举动。这更加可笑---新生命都毁灭了,贾府怎么会没有灭亡呢?这些人实在是“为了完美而悲剧”。其实马克思主义说的很清楚,事物是永远朝前发展的。新生命都灭亡了,旧事物的时间还会多吗?他们有的,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所谓的“家道复初”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贾府的灭亡,是必然的。难道作者一定要把事情的各个细节都交代清楚吗?在这一点上,我倒觉得高鹗、或者说曹雪芹是“现代作家”的先驱---尽管他根本不可能知道马克思。 至于我们到底为什么一再坚持认为贾府“一败涂地”了,这出悲剧才会完美,我觉得不过是我们国人固有的“潜意识下的无意识思维”方式在作怪(这种“潜意识下的无意识思维”方式和我们特有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或许这就是朱光潜先生说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没有悲剧的原因吧)。我们这样的思维方式,讲究的就是,凡事要有个圆满,讲究个完美与心理上的平衡。比如,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不打紧,每年七夕见上一次面;梁山伯祝英台死了,没有事,化成蝴蝶一块飞---我们一直都在为这些悲剧性的爱情故事所感动,但是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结局说明了什么?一旦这些悲剧有了这么一个结局,悲剧带给我们的悲伤感和教育性就会在无名中减少,悲剧本该带给我们的“心理上的落差”就会莫名地降低。所以,正是这个我们固有的“潜意识下的无意识思维”方式,左右了我们对贾府结局的看法:如果贾府随着新生命的毁灭也消亡了,那我们就会在潜意识上有一种满足感;如果贾府在新生命毁灭之后依旧繁华,就引发不了我们的“仇恨快感”,就不能使我们在心理上有一种平衡感和满足感,也就不能使我们满意,所以我们要去批判它,甚至想要推翻它(这可真是不该要求平衡的时候寻找平衡、该要求平衡的时候又寻找不平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1
红楼梦是 悲剧结局的 每个人的最终命运都不是很好
第2个回答  2013-11-21
不好 死的死 出家的出家 离得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