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没有太监专权没有奸臣这样的人怎么是昏君呢

如题所述

因为万历几十年不上朝,致国家大事于不顾,是名副其实的昏君。
万历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20岁的万历帝正式亲政。在最初的几年,年轻的万历帝还兢兢业业、恪职尽守。如万历十二年八月至十三年五月京师大旱,万历帝决定亲自祭天祈雨。祈雨当天,万历帝亲率百官步行十余里来到天坛,经过一番冗长而繁复的祈雨仪式后,万历帝又不顾劳顿,坚决拒绝乘辇,再次顶着烈日步行回宫。尤其是,为了表示祈雨的虔诚,万历帝特意要求免除清道,破例让沿途百姓争相一睹天颜。此情此景,令群臣百姓无限感动,不少人甚至潸然泪下。
但是,从万历十四年以后,万历帝就开始了严重怠政行为,并创下了30年不上朝的纪录。万历帝的怠政,使明王朝中央政府几乎陷于瘫痪,从此回天无力,以致《明史·神宗本纪》中指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而也有人对于万历怠政的说法存在质疑,认为是清国人在编纂《明史》中对万历帝的污蔑。
后人在分析万历怠政的原因时,寻找了许多理由。对万历怠政前的巨大反差。原因或许只在于,万历的怠政,其实就是一种超乎常理、缺乏恒心的懒惰行为的极致表现罢了。
然而万历朝也经历许多大事,比如万历三大征、国本之争、梃击案风波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1
他不上朝。。。

万历皇帝的老师,万历第一任内阁首辅,万历新政的策划与执行人张居正过世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明神宗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一说是染上鸦片烟瘾)。后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1589年,神宗不再出现,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曹署多空”的现象;万历二十五年,右副都御史谢杰批评神宗荒于政事,亲政后政不如初:“陛下孝亲、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用、听言、亲亲、贤贤,皆不克如初矣。” 以至于朱翊钧在位中期以后方入内阁的廷臣不知皇帝长相如何,于慎行、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4位国家重臣,虽然对政事忧心如焚,却无计可施,仅能以数太阳影子长短来打发值班的时间。

万历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首辅叶向高却说皇帝一日可接见福王两次。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十一月,“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数年,六科止存四人,十三道止存五人”。囚犯们关在监狱里,有长达二十年之久还没有问过一句话的,他们在狱中用砖头砸自己,辗转在血泊中呼冤。临江知府钱若赓被神宗投入诏狱达三十七年之久,终不得释,其子钱敬忠上疏:“臣父三十七年之中……气血尽衰……脓血淋漓,四肢臃肿,疮毒满身,更患脚瘤,步立俱废。耳既无闻,目既无见,手不能运,足不能行,喉中尚稍有气,谓之未死,实与死一间耳”。首辅李廷机有病,连续上了一百二十次辞呈,都得不到消息,最后他不辞而去。 万历四十年(1612年),吏部尚书孙丕扬,“拜疏自去”。四十一年(1613年),吏部尚书赵焕也“拜疏自去”。吴亮嗣于万历末年的奏疏中说:“皇上每晚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酒醉之后,左右近侍一言稍违,即毙杖下。”

明廷在这种情况下基本就是个架子了;尤其是萨尔浒之战后面对皇帝的无所作为,大臣也都无能为力。不过他不是那种典型的昏庸无能,而是当皇帝却不干事。另外,他的矿税政策也使百姓深受其害。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5-22
被张居正管的产生逆反心理了。
第3个回答  2018-03-01
万历皇帝自小登基便受到了首辅张居正和母后的限制,直到亲政前期一直都要唯首辅之命是从,虽然身在帝位但是丝毫没有皇帝无上的权权力。亲政之后,非常想要得到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满朝官员处处掣肘,甚至在立自己宠妾为后的问题上也没如愿,所以对朝局心灰意冷,从此不理朝政,国家全靠明朝特有的统治体系维持,国家纲纪,军事等等方面处处废弛,所以后世说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他也就成就了昏君之名。
第4个回答  2013-05-23
我觉得他不算是个昏君。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他在位的前十年有张居正辅佐。后来张居正下台之后亲征,虽然有长达的三十年的不上朝的光环,但是不上朝并不代表万历不管事。万历执政期间江南的资本主义萌芽,貌似达到了空前的阶段。而且他还有过“万历三大征”呢,我觉得说他昏君的很大的原因在于当时期的党派斗争太他妈厉害了,斗来斗去的,朝廷就这样斗没了。我还是觉得万历这个人挺好的,只是不上朝这个形象不太好。建议去看看明朝那些事,里面有介绍,挺好看的,语言诙谐,包你不会枯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