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事实借钱不还,构成诈骗罪吗

如题所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欺诈的行为→被害人因此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也就是说如果债务人在借钱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还钱的打算的,骗了钱用于其他方面用途的,那就是诈骗。日常生活中的借钱,如果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还不上,这不是刑法上的诈骗,去派出所报警,警察是不立案的,这是民事纠纷,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向法院起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9

如果数额较大,构成诈骗罪。

诈骗,指的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谎言虚构事实,骗取公私财物据为己有。如果诈骗数额达到诈骗罪标准,就构成了诈骗罪。

提问中的情形,如果对方以借钱为幌子,借钱后采用各种理由推拖还款,企图达到“不还钱”的目的,就有可能是诈骗。

扩展资料:

诈骗罪的行为方式是使用欺骗方法。所谓欺骗,是指使被害人陷入认识错误,从而“自愿”地作出将财物交付给行为人。欺骗方法主要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一是虚构事实,即编造某种根本不存在或者将来不可能发生的事实,既可以是行为事实,也可以是心理事实、价值事实等。

二是隐瞒真相,即隐瞒客观上存在的事实情况,既可以是隐瞒全部事实,也可以是隐瞒部分事实。欺骗的手段没有限制,既可以是明示方式,也可以是默示方式;既可以是使用言语,也可以是使用文字;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

欺骗行为必须达到足以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否则,难以认定为欺骗。但应注意,即使欺骗行为不足以使一般人陷入认识错误,但足以使特定被害人产生认识错误的,也属于欺骗行为。欺骗行为,既可能使原本没有认识错误的相对方产生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也可能是在他人已经由于某种原因陷入认识错误的情况下,使他人继续维护或者强化其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

受骗者对所诈称的事实将信将疑,但仍然处分财产的,不影响诈骗罪的成立。在行为人的欺骗行为与受骗者的处分财产之间,必须介入受骗者的错误认识;如果受骗者不是因欺骗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则行为人的行为不成立诈骗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诈骗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0
  虚构事实借钱不还,是否构成诈骗罪要结合该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来分析,要看具体情况。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侵犯对象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因本法已于第193条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通常认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第3个回答  2020-07-15

涉嫌诈骗。但具体如何认定,需要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情节和涉案金额进行认定。

宋聪聪律师

擅长:婚姻家庭

张保刚律师

擅长:公司法务

刘勇律师

擅长:损害赔偿

王莉律师

擅长:劳动工伤

陈娜律师

擅长:税务合规

朱哲雨律师

擅长:合同纠纷

李昌锁律师

擅长:经济纠纷

李金杏律师

擅长:债权债务

    官方电话在线客服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电话咨询
第4个回答  2020-07-28
一个朋友用谎言在我这骗了1万5千块,用微信转给他的,吹了3次不还款,这样是不是能告他诈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