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校爱校荣校为主题1000字左右的论文

如题所述

让 爱 洒 满 校 园——从爱生入手,树德育新风

人的发展中,思想品德是灵魂,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成才方向。人们常说:体育不如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由此可见,德育的成败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更关注学生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把“人格完美”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结合我校的办学实际,生源多是附近流动人员的子女,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家教也是大相经庭,针对这一特点,要想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从爱生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同学的友爱,从而对班级、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如何做到爱生呢?
一、从细微处着手:
教师主动亲近学生,做到“四勤”。即勤招呼,看见学生,教师
要放下架子,主动点头,微笑;勤观察,多看看学生的情绪和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学生有异常,要及时了解,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勤交流,教师利用课前,课后的机会,与学生拉家常,说说悄悄话;勤家访,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报喜型的家访,并做详细的家访记录。本着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的言行应做到“四不”。课前课后,学生常常“投诉”,教师要能够“冷处理”,不轻率下结论;学生常犯老毛病,要既往不咎,不翻老底;学生出错误,要以诚相见,不攻击弱点;学生违纪或不完成作业,要和言善语,不体罚学生。只要教师恪尽职守,把思品工作做到细微处,学生和老师就能贴近距离,融洽相处,班风校纪就会井然有序,学校的文明程度自然也会提升。
二、把爱带进课堂:
陶行知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的教人做人,学
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的学习人生之道”。他把“教人做人”,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可以得知:思想品德的培养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的。也就是说,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在潜移默化中的影响着学生,把“爱”带进课堂,就能让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在爱的激励中不断成长,教师应以亲切、诚恳、认真、豁达、机灵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对后进生积极的“苗头”,进步的“起点”要十分珍惜,及时给予鼓励或报以赞许的微笑,或让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另外教师要善于平衡学生心理,做到表扬合理,批评准确,对优秀生不“一好遮百丑”,对后进生也不要“一脸都是疤”,对有些教师喜欢把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公诸于众,实行群众监督,这种“暴露”学生的做法,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由此,我们提倡“热问题,冷处理”的办法,这样就会收到好的效果。教师善于捕捉学生心理,把爱带进课堂,教学中对后进生进行“情感加温”。如对后进生笑一笑,摸摸他的头,拉拉他的手,送给一本作业本,都会拨动孩子的心弦,点燃他自信的火种。正是这些细微的爱生表现,如初春的喜雨,“润物细无声”。
三、身教重于言教:
我校的德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离不开学校自上而下形成并贯彻实施的“身教重于言教”的德育原则。这也正是前苏联教育家马申斯基所认为的:“教育,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即: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先做到。这样,教师才能确立自己的威信,教师的言教才有说服力,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行动的热情。就拿我校德育工作的楷模——徐慧绍老师来说吧,她是一位在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工作了三十年的老教师,她数十年如一日,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把满腔的热忱倾注在教学上,倾注在她所教的孩子们身上。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无偿地补习差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所带的毕业班在历届统考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她本人也光荣地被评为“白云区先进教师”。正是她的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励和鼓舞着学校的一批批青年教师向她看齐,不少教师既苦钻教学基本功,又利用业余时间自修大专、本科课程。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生乐学,善学的积极性高涨。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自身的以德促教,以德兴教,带动了我校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本着德育工作从隐处着眼,微处着手,在“爱”字上下功夫的原则,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素质教育的百花园里,必将盛开出灿烂的德育之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