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胜,为何第二年在邯郸之战中却大败?

为何第二年在邯郸之战中却大败?

因为在邯郸之战中,秦国急功近利,低估了赵国的实力,同时也有点骄兵必败的因素。秦国以为可以像在长平之战中一样,把赵国打得落花流水,一举把赵国拿下,结果却出人意料,在邯郸之战中,秦国大败。

在长平之战的时候,虽然秦国在最后取得了胜利,但那是用十万军民的生命作为代价的,靠的是人多。一年之后,秦国想要乘胜追击,再次攻打赵国,把赵国吞并,但是天不遂人愿,这次的邯郸之战,秦国以失败告终。那是因为连续两年打仗,士兵疲惫不堪,没有休息好就又被赶上战场,实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再加上当时秦国将军白起病了,临时换了统帅,对赵国的情况不熟悉,这也是秦国兵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国会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秦国低估了赵国在邯郸之战中必胜的决心,低估了他们的实力,也没有想到会有其他国家对赵国伸出援助之手。对于秦国来说,打败赵国,只是多了一片领土,但对于赵国来说,如果邯郸之战失败了,那就是亡国。所以赵国上下一心,誓死抵抗秦国,这种绝地反击的决心让赵国士气大涨,再加上后来终于有国家愿意援助赵国,所以赵国才会打赢邯郸之战。

其实如果秦国没有因为长平之战胜利了就洋洋得意,而是冷静分析赵国的形势,可能在邯郸之战中,他们还不会输得这么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6

  在长平之战后白起主张一鼓作气拿下赵国首都邯郸,但是秦王却选择了与赵国议和,给了赵国以喘息之际,后来赵国未能履行和约,秦王于是怒而伐赵,但此时赵国已经做好了准备,白起则认为攻打赵国的时机已经不存在了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围绕上党地区展开了著名的长平之战,此战直接决定了秦赵两国的国运。

  长平之战在打响之初时,秦军的统帅是宿将王龁,而赵军的统帅是名将廉颇。平心而论,赵军的战斗力显然不是秦军的对手。在头两次交锋中赵军皆遭惨败,为此廉颇决定依托有利地形固守疲敌,与秦军打持久战。不过在实际上秦军的粮道要比赵军更加畅通些,虽然长平远离秦国腹地,但秦军此时已经控制了长平附近的丹河,通过水路可以很快的将关中的粮食送往前线。而赵国只能走旱路运输粮食,效率要低很多。

  

  眼见前线已成僵局之势,后勤保障吃力的赵孝成王对廉颇十分不满,甚至想要亲自到前线督战,但被大臣们给阻止了。最后赵王采取了大臣楼昌的建议,派人与秦国议和。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故意摆出积极议和的假象,从而拖延时间。

  之后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流言声称秦军不怕廉颇,独惧马服君之子赵括。赵王这时早有换将之意,只是苦于名将李牧在代郡防范匈奴,不能调回。而刚刚投奔赵国的名将乐毅又新附不久,实难信任。因此一时无将可用的赵王立即相信了秦人散布的谣言,下令召赵括前往长平代替廉颇御敌。

  赵括为人自大,好纸上谈兵,接到赵王的任命后也没有推辞,表示除了秦国名将白起以外他谁都不怕。赵王对赵括的勇气表示了嘉奖,立即催促他赴长平统兵。而在得知赵国换将之后,秦王大喜,也立即秘调白起前往长平接替王龁担任秦军统帅。

  (战神白起)

  赵括一到前线就改变了廉颇的固守政策,决定主动进攻秦军。而白起则命令秦军佯装败退,由于赵括不知秦军已秘密换上了白起,于是轻敌追击,直接攻到了秦军大营。

  不过面对秦军坚固的营垒,赵军一时难以攻破。白起见赵军已经孤军深入,于是调集2万5千人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5千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一分为二,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之后秦军开始对赵军发起反击。

  赵军无力招架秦军的进攻,只能转攻为守,就地修建防御工事等待救援。在得知赵军被围后,秦昭襄王迅速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上前线,阻击赵国援军。赵军被围困一个多月后粮草皆已断绝,被逼无奈之下赵括只得率军突围,但赵军的突围行动皆被秦军挡回,而赵括也在突围之时被秦军射死。

  失去主帅的赵军军心崩溃,余部选择向秦军投降。

  

  赵军投降之后,白起担心赵军士卒不好控制,隧将赵军45万降卒全部杀害,只放回了年纪最小的240人。《史记》原文称:“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长平之战后白起原计划一鼓作气消灭赵国,但是赵国此时也对秦国使用了离间计,赵国委派苏秦的弟弟苏代前往秦国贿赂丞相范雎,苏代对范雎游说道:如果白起拿下了赵国,则秦王必拜其为三公,届时白起的地位将在丞相之上,丞相您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

  苏代的话深深刺痛了范雎,于是范雎便向秦王建议接受赵韩两个国议和的请求,秦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允许韩国割垣雍,赵国割六城,达成和议。

  而白起在听闻秦王与赵韩议和的消息后非常气愤,也就此跟范雎结下了梁子。

  秦国在撤兵之后赵国并没有如约向秦国割地,赵国大臣虞卿认为赵国“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不如将土地割让给齐楚,联合抗秦。赵王听从了虞卿的建议,拒绝割让六城给秦国,反而遣使与齐国联合共谋抗秦。

  秦昭襄王见赵国违约,十分愤怒,而这是恰逢白起生病,于是秦王派五大夫王陵率二十万大军伐赵,秦军直取赵国首都邯郸,意在灭赵。但此时的赵国人爆发了极为强大的凝聚力,全国上下男女老少都抱定必死之心共赴国难。大将廉颇召集了全国仅存的10万军人与王陵血战,由于在长平之战中秦军有杀降的恶劣行迹,赵军官兵都宁死不降,皆愿与邯郸城共存亡,这使得王陵的处境非常不利。

  次年秦王准备向前线增兵十万,并且要求白起随军挂帅接替王陵,但是白起却称病推脱道: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这段话的大意是:邯郸城本来就很难被攻破,况且诸侯的救兵不日将至,而秦军虽然在长平取得了胜利,但士卒死伤过半,国内消耗很大。现在想要跨过山和大海去进攻别国的首都,实在是不可取的行为。

  秦王没有听从白起休战的建议,而是派王龁接替王陵继续攻打邯郸。

  秦军虽然久攻邯郸不克,但此时邯郸的处境也是岌岌可危,在被围城一年多之后,邯郸城内粮食已经不多了,于是赵国紧急派人前往魏国与楚国求救。最后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各率八万魏军和十万楚军前来救援,并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

  白起在听闻秦军失利的消息后说道:“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白起的话确实有一些讥讽的味道,这话后来传到秦王的耳中,秦王大怒,将白起削管夺爵,发配阴密。不过因为白起有病在身,因此迟迟未能动身。

  白起在获罪后不就,秦军在前线惨败,不仅没能攻下邯郸,反而在长平之战中夺取的上党等郡也丢失了。为此秦王迁怒于白起,命令他迅速离京。

  见白起已经彻底失宠,白起的老政敌范雎趁机落井下石,跟秦王说白起对于大王口出怨言。于是秦王遣使赐剑给白起,令其自裁。此时白起刚刚走到距离咸阳仅十里的杜邮,在接到秦王旨意之后,白起仰天长叹:“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至此,一代将星陨落。

  白起一生征战,杀戮六国士兵甚多,因此有“人屠”之称。但如此悍将最后却死于自己人手中,实在可悲。

第2个回答  2019-10-26

从秦国讲,一是赢下长平之战,意味着赵国主要战力的消失,亡国或是眼前的事情秦国因此变得骄傲自满不把剩余赵军放眼里也是情理之中。二是攻下邯郸可谓战功卓越,也意味着对赵战争的结束,加上对敌人的轻视,所以难免心浮气躁贪功冒进而招灭顶之灾。


从赵国讲,他们已无路可退,退一步就是地狱了,所以人人为保最后家园不需要理由自会拼命。加上长平之战,无数人失去了丈夫兄弟儿子,心中憋着火呢!


总结,骄兵必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0-29
因为长平之战的时候,很多国家其实非常忌惮秦国的实力,再加上当时其他国家并没有联合,所以秦国大胜,等到邯郸之战时秦国就打不过联合的多个国家了
第4个回答  2019-10-28
由于在长平之战中秦军有杀降的恶劣行迹,赵军官兵都宁死不降,皆愿与邯郸城共存亡,而且秦军在长平取得了胜利,士卒死伤过半,国内消耗很大,白起也是患病在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