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仲文做过大官吗﹖

如题所述

于仲文出身公卿之家,历经北周、隋两朝。北周时曾任安固太守、御正下大夫、东郡太守,封延寿郡公,邑三千五百户,累勋授仪同三司。后来追随隋文帝杨坚征战,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拜柱国、河南道大行台,又拜太子右卫率;隋炀帝即位后,于仲文迁右翊卫大将军,掌管文武选事,进位光禄大夫。
南北朝时期,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
北魏、北齐时,异姓功臣可以封王,郡公为仅次於郡王的封爵,有实封、虚封两种。开国郡公,第一品,为实封,封国置相一人,其职责相当于太守;散郡公,从第一品,为虚封。从北周开始,开国郡公之上增设国公一爵。五等爵皆无实际封国,郡公虽带有“开国”二字,但并不开国,“开国”二字成为荣誉称号。
隋及唐初设置行军总管、行军大总管,是出征时的军队主帅。
十六国后燕设置柱国(大将军),位在太尉之上;北魏末复置,位在丞相上,用以安置权臣。北周除授渐多,成为没有具体职掌的勋官,后在其上置上柱国。隋代,柱国为正二品散官。
北齐行台承北魏制,并州大行台改称并州尚书省,地位仅在邺城北齐中央尚书省之下,其余下台多以州划分。西魏行台不常设。北周置总管府(实即行台的后身),遂废行台之制。
太子左右卫率:北齐为左右卫率坊,各领骑官备身正副督等员。隋为左右卫,各置率一人,副率二人,掌宫中禁卫,有长史、司马及诸曹参军等属官,秩正四品。炀帝改左右卫率为左右侍率,秩正四品。
南北朝沿置左右翊卫。北齐左右卫府,各设将军一人,分掌左右厢,以武卫将军为副贰,将军府有司马、功曹、主簿、录事等官。隋、唐为十六卫中的两卫。隋初仍称左右卫,各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并有长史、司马、录事,功、仓、兵、骑等曹参军,法曹、铠曹行参军,及行参军等官。左右卫各统亲卫,有开府、仪同等官。炀帝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所领军士称骁骑。
魏晋以后光禄大夫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
综上所述,于仲文的最高官职类似于目前的省部级。
附:于仲文(545—613年),字次武,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鲜卑人,隋朝名将。他出身公卿之家,祖父于谨为北魏、西魏、北周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父亲于寔为北周大左辅、燕国公。于仲文“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隋书·于仲文列传》),其父于寔见后,惊异地说:“此儿必兴吾宗矣”。长大后,于仲文“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当时号为名公子”。北周时为安固太守,善决狱,蜀中号为“明断无双有于公,不避强御有次武。”后来,于仲文多次随军征战,累勋授仪同三司。周宣帝时,为东郡(治滑台,今河南滑县东旧城)太守。后来追随隋文帝杨坚征战,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拜柱国、河南道大行台,又拜太子右卫率;隋炀帝即位后,于仲文迁右翊卫大将军,掌管文武选事,进位光禄大夫。后因统兵攻打高句丽兵败,隋炀帝降罪于于仲文,忧恚发病,病危方送回家中,不久去世,时年六十八。

希望能够帮到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8
于仲文(545—613年),字次武,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名将。鲜卑人。他出身公卿之家,祖父于谨为北魏、西魏、北周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父亲于寔为北周大左辅、燕国公。于仲文“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隋书·于仲文列传》),其父于寔见后,惊异地说:“此儿必兴吾宗矣”。长大后,于仲文“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当时号为名公子”。北周时为安固太守,善决狱,蜀中号为“明断无双有于公,不避强御有次武。”后来,于仲文多次随军征战,累勋授仪同三司。周宣帝时,为东郡(治滑台,今河南滑县东旧城)太守。
第2个回答  2014-01-28
右刢卫大将军,掌一卫府兵,够大了,武将之中也就低于宇文述和来护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