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说明教育如何适应人的发展规律

要有切实的例子来说明教育应如何适应人的发展规律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只有依据人的发展规律去进行,才能达到既定目的,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教育必须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就是使教育影响同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
  人的身心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教育就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内外因统一规律,正确对待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关系。教育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生理发展特点和学习程度,然后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接受教育影响。
  人的身心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一致。量变即渐变,质变即突变。所以,人的身心发展又是渐变与突变的统一。教育必须紧紧把握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关系,从渐变过程中抓住突变机遇,充分利用发展的“最佳期”,适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人的发展是有年龄阶段的,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教育要注意年龄阶段差别,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行教育。
  年龄特点不仅有阶段性,而且具有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连续有序地发展的。因此,教育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无论是知识的掌握和道德水平的发展,以及身体的锻炼,都应注意系统性和连贯性 防止“揠苗助长”。
  人的发展由于自身的生长特点、生存环境及教育影响的不同个体发展又具有差异性。教育必须根据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通过毕业生,把他们在校得到的政治思想观点向社针对其发展的个别差异,“长善救失”,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又是完整的统一。要使每个人都成为完整的社会人,就必须坚持“全面教育”,促进教育对象身心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
  总之,人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对其进行影响,这是教育的总体规律之一。教育目的、任务的贯彻,教育过程的组织,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手段的选择,教育组织形式的规划,教育环境的建设等,都应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这也是对教育的总体要求。
  教育要同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客观规律。教育活动不能背离这一规律。但是,我们对“适应”不能片面理解为消极地“顺应”,而应是积极地推动。教育的积极适应表现在对人发展的前导性上。在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状态基础上,教育要适当地走在发展前面,这是教育同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积极含义。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在研究中发现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即“由一定的己经完成的儿童的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第二种是发展的可能水平,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在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第一种水平表明儿童发展的今天,而“最近发展区”则标志着儿童身心发展的明天。他由此得出结论:“教学如果是以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为目标,从儿童的一般发展的角度看来,这种教学是没有积极作用的,它不会引起发展过程而是充当发展的尾巴。” “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
  维果茨基“最新发展区”理论的意义在于,他强调教育不只是适应于儿童心理和智力发展的现有状态,它还应对儿童的身心 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与发展作用。人的智力、体力以及道德品质 的发展都有“最近发展区”。真正能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教育,决不能仅着眼于人的发展的己经完成的水平,而是要了解“最近发展区”,把着眼点移到“最近发展区”上。教育对人的发展要有前导性,要在可能性的范围内经常走在学生现有发展的前面,这才是教育对人发展的积极适应。,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一概否定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同步和滞后作用。维果茨基的“只有那种走在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的结论,应该说只是对新质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因为教育和教学都不仅要促进人的“新质”的发展,而且也要巩固加深己形成的“旧质”。对刚形成的新质和己形成的旧质的巩固和熟练同样是教育和教学的任务,因此,教育与人发展的同步和滞后也是不能全都否定的,然而对于人的新的发展来说,教育则必须是走在发展的前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6
素质教育是适应人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开发人的潜能,着力培养人的个性的教育。较之应试教育,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注重和关心的是少数尖子生的升学;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育人,注重和关心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

  (2)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重知识传授,以考试分数定高低,忽视学生自主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良好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的培养;素质教育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能力,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具有民主合作性,强调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试教育中教师是万能者和绝对权威,学生则是无知者和被决定者,教师对学生不尊重、不民主;素质教育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培养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和谐、愉悦和师生共振。

  (4)素质教育具有先进性,强调构建全面、综合、发展的课程体系。应试教育运用的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功能不健全,课程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实际上被分为考试和非考试两部分,考试的内容被大大地强化;素质教育强调课程结构、功能、模式的优化,讲究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普及性、时代性以及全面、精要、新颖,并注重知识的内化。

  (5)素质教育具有启发性,强调启发式教学。应试教育注重“教”而忽视“学”,重视向学生“灌输”、“讲解”知识,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素质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营造生动、活泼、平等和自由的教育氛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6)素质教育具有灵活性,强调因材施教。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一刀切,教育教学讲究 d齐步走”;素质教育兼顾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7)素质教育具有系统性,强调对教育进行综合评价。应试教育只重视考试的选拔和分等级功能,忽视考试的检测与反馈功能,将考试成绩(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素质教育注重多方面的教育评价和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特别是注重对学生素质和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

  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一种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与应试教育截然不同的全新教育模式,是更高质量的教育。只有大力推行这种教育模式,才能根除应试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募国的中小学教学的长处是充分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根据他们好奇和好动的天性,寓教于乐,着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美国的小学较多采用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对学生的约束较少,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用很多课堂时间让学生发表意见,从不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设想,总是分析学生每种方案的优点和不足,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

  中学阶段开始实行学分制,各校都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往往有几十种课程供学生选修。学生修满基本课程的学分即可毕业,如果有余力修高水平课程,则学分为大学所承认,可谓“丰俭由人”。美国名牌大学录取新生的标准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课外活动和推荐面试评分各占1/4。企业从毕业生中招聘人时,非常看重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独创能力和个人特长等素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