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在线等!三道都要做!

1.历来人们对《蒹葭》的主题多有论述,选一论述之。
2.《逍遥游》的逍遥如何理解?
3.如何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因为有急事,所以给你从网上百度的觉得比较合适的答案,仅供参考
就《蒹葭》的字面意思,我们大致可以这样理解:
清晨大片大片的芦苇密密而苍苍的拥在一起,晨曦里晶莹的露水微凝成晰白的霜,我心中那喜欢的女孩,伫立在河水的另一边,令我心驰神往,逆着水流前去找她,道路是那么的险阻和狭长,顺着水流去找她,而她却仿佛一直在水的中央;
等着阳光初升,温度有些暖人的温和,芦苇泛出点点苍青般的颜色,叶子上的露水还未消散,固执地留着它的痕迹,我心中那喜欢的女孩,伫立在河水的高边上,令我魂飞梦绕,逆着水流前去找她,道路是那么的艰涩和难攀,顺着水流去找她,而她却仿佛一直在水里的小渚之上。
缓缓地爬升着的太阳进一步带来气温的攀升,此时的芦苇形态各异着,有种形形色色的美感,露珠已经开始消散,留下如泪水般的白痕,我心中那喜欢的女孩,伫立在河的岸边,令我惆怅哀怨,逆着水流去找她,道路是那么的崎岖和蜿蜒,顺着水流去找她,而她却仿佛一直在水里的沙洲之上。
一直以来,《蒹葭》都是被赋予了爱情诗的象征,而我却认为这首诗既关于爱情,又关其他。它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惆怅,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的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人生无常,精神失落的悲哀等等心灵的回响……
1)、有关爱情的,明媚忧伤。
就像戴望舒《雨巷》般,带着些许的哀怨和悲伤,《蒹葭》就是在这种诗意中徐徐展开。字里行间有些令人忧伤的旋律和令人忧伤的人,在一直不断前进里不断迷茫,从不断迷茫里又不断清晰着坚定自己的追求,于是,我们看到了他反复的“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反复的“道路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反复的在挣扎和徘徊中追逐。
王家卫《东邪西毒》里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或许用在这里不太恰当,但却有着另一种别样的铺垫和渲染。试想,那个男子究竟会有多深的爱和多大的坚持,,才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所求无果种继续下一次的追求。这种追求或许不刻骨铭心,但却也让后人难忘。更何况是他。无形中,一个执着而痴情的男孩子形象跃然纸上,一段明媚却又忧伤的爱情跃然纸上。不带有一点的突兀和刻意下的虚假,一切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顺理成章。
曾经看过许多诸如此类的诗,比如《采薇》比如《陌上桑》比如《孔雀东南飞》等等,要么纯粹的华丽,要么虚虚实实,要么暗含的批判性太强,而《蒹葭》却可以真的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蒹葭》里可以说为我们诠释了这样的一段爱情,她朦胧、迷茫、感伤、执着、、还带有些令人心疼的过程,但就爱情的描写来说又是巧妙地,巧妙地利用时间的变化,白露形态的变化反衬追逐过程的艰辛,反衬伊人朦胧的之美,反衬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2
其实,庄子的“逍遥”是指没有任何凭借、没有半点约束和羁绊的绝对自由。即“有待”与“无待”的区别。所谓“有待”,就是有所依赖、有所凭借,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即无所依赖、无所凭借,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认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即获得逍遥游,逍遥游也就是无待的自由境界。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只有将“功”、“名”、“己”三者完全抛弃,方能虚无寂寞,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无穷的宇宙万物之中,翱翔于“无何有之乡”,游乎四海之外,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
3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