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题所述

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自我调控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的精神。
当前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得要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这一核心问题。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字、词、句、段,而且还要学文章内容。语文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具有一定的表达技巧;而内容只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学科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学科的学习运用,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思想,交织着一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是激励学生思维发展的诱因,都可能触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萌生创新意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做好引导者
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传统观念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新课标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家,对国民素质的要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培育学生纯洁品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为主体的旧模式、旧方法、旧观念;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与人交往和合作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从关注教师转变为关注学生;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从关注统一转变为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倡导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教学的权威者,而应当是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氛围和谐、民主、平等。教师应主动将自己的身份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课前设计理念要新,要预设学生课堂上的发展,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练习,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创建一个学生能够接纳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语言上的创设引领,能够充分让学生释放思维,学习就更投入。比如我上《翠鸟》一课,课文中讲到了翠鸟鸣声清脆,我请一名学生上讲台,学学翠鸟的鸣声,让其他同学听听清脆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很响亮。我说:对呀,那比起叫声呢?有个学生突然举手说:老师这儿为什么不用成叫而用成鸣字?我接着说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就是作者用字的精妙之处,那同学们再找找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没有。于是同学们各找出一些用得恰当词,有爱贴着水面疾飞的疾字;有翠鸟蹬开桅杆中的蹬字;有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中的注视。这些字的确用得精妙。学生能感觉出来,那么他们在写作文的实践中就能运用上好词,知道怎样去运用。所以要多引领、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发现和创新。不能一贯的跟着书上念一遍,让学生只听你的,要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鼓励学生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很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质疑,并能解决问题,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创设情景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我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中,我是这样做的,创设情境导入,问同学们知道每年的教师节是哪天吗?有的学生支支吾吾的说;有的学生说好像是;有的学生说不知是九月还是十月;有的学生什么也不说。讲到这里我借题发挥,是啊,不说话的学生正保持沉默。我问他们为什么?一个学生说不知道就只能沉默。那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他们为什么沉默,并且是可贵的沉默。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提问题,至少每人提三个问题,我看谁提的问题最有意义。这样一说学生的学习热情真不错,每个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他们的沉默可贵呢?为什么说到他们的生日这么高兴?问到爸妈的生日时却寂然无声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要解决的,也很有意义。现在我们共同来一起学习、讨论、解决吧!这样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实践中去领悟课文内容。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我认为在课堂中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有助于引入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大胆发言,敞开心扉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更何况有人说过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教学,可以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敞开自己的心扉,说自己想说的话。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而有个性思维的自我完善甚至灵感与创新的火花,将在自尊、自信的背后闪现。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画杨桃》一课时,在教学重点段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反复读这一自然段。体会老师说的话,学生通过读和想,说出了不同的体会和看法。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究,让他们到前面的对话中去找答案,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扩散思维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积累。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发展个性特长。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如果教师不能够常教常新,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此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适应新课程的新型教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