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有谁记得黄河的上中下游是怎么划分“几”字的?上中下游分别的主要自然灾害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一、1、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3471.6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的53.8%。

2、黄河自河口镇至河南郑州市的桃花峪为中游。中游河段长1206.4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43.3%,落差890米,平均比降7.4‱。

3、黄河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仅占全流域面积的3%,河道长785.6公里,落差94米,比降上陡下缓,平均1.11‱。

二、自然灾害:

      1、上游、下游有凌汛。黄河流域冬季受西北风影响,气候干燥寒冷,最低气温一般都在0℃以下,黄河许多河段在冬季都要结冰封河。每年初春开河时,在上游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到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下游花园口至黄河人海口两个河段,往往形成冰凌洪水,称为凌汛。

黄河这两个河段的共同特点是:河道比降平缓,流速较小,河流的流向都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纬度差较大;气温上暖下寒,结冰封河是溯源而上,而解冻开河则是自上而下,当上游解冻开河时,下游往往还处于封河状态,上游下泄的冰水在急湾、卡口等狭窄河段,由于排泄不畅,极易结成冰坝、冰塞,堵塞河道,导致上游水位急剧升高,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甚至决口。

      2、中游有洪水。黄河中游河道长占全河总长的22.1%,但流域面积却占流域总面积的45.7%,汇入支流众多,面积增长率为285平方公里每公里,是全河平均值的2.07倍。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暴雨区和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黄河中游地区61%的面积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流众多,河道比降陡,由暴雨形成的洪水特点是洪峰高、历时短、含沙量大。洪水发生时间基本上都集中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特别是8月上旬出现洪水的机会较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12
黄河流域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流域内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而东、由高及低三级阶梯。
最高一级阶梯是黄河河源区所在的青海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耸立着一系列北西——南东向山脉,如北部的祁连山,南部的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黄河迂回于山原之间,呈“S”形大弯道。河谷两岸的山脉海拔5500~6000米,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雄踞黄河左岸的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是黄河流域最高点,山顶终年积雪,冰峰起伏,景象万千。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是黄河源头,玛多以上黄河河源区河谷宽阔,湖泊众多。黄河出鄂陵湖,蜿蜒东流,从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穿过,至青川交界处,形成第一道大河湾;祁连山脉横亘高原北缘,构成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
第二级阶梯地势较平缓,黄土高原构成其主体,地形破碎。这一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1000~2000米。白于山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个自然地理区域。白于山以南为黄土高原,南部有崤山、熊耳山等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中卫、中宁,东至内蒙古托克托,长达750公里,宽50公里,海拔1200~900米。河套平原北部阴山山脉高1500余米,西部贺兰山、狼山主峰海拔分别为3554米、2364米。这些山脉犹如一道道屏障,阻挡着阿拉善高原上腾格里、乌兰布和等沙漠向黄河流域腹地的侵袭。
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东三面均为黄河所环绕,南界长城,面积13万平方公里。除西缘桌子山海拔超过2000米以外,其余绝大部分海拔为1000~1400米,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台状干燥剥蚀高原,风沙地貌发育。库布齐沙漠逶迤于高原北缘,毛乌素沙漠绵延于高原南部,沙丘多呈固定或半固定状态。高原内盐碱湖泊众多,降雨地表径流汇入湖中,成为黄河流域内的一片内流区,面积达42200多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抵青海高原,东至太行山脉,海拔1000~2000米。黄土塬、梁、峁、沟是黄土高原的地貌主体。塬是边缘陡峻的桌状平坦地形,地面广阔,适于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塬面和周围的沟壑统称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梁呈长条状垄岗,峁呈圆形小丘。梁和峁是为沟壑分割的黄土丘陵地形,称黄土丘陵沟壑区。塬面或峁顶与沟底相对高差变化很大,由数十米至二三百米。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疏,在长期暴雨径流的水力侵蚀和重力作用下,滑坡、崩塌、泻溜极为频繁,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汾渭盆地,包括晋中太原盆地、晋南运城——临汾盆地和陕西关中盆地。太原盆地、运城——临汾盆地最宽处达40公里,由北部海拔1000米逐渐降至南部500米,比周围山地低500~1000米。关中盆地又名关中平原或渭河平原,南界秦岭,北迄渭北高原南缘,东西长约360公里,南北宽30.80公里,土地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海拔360~700米。这些盆地内有丰富的地下水和山泉河,土质肥沃,物产丰富,素有“米粮川”、“八百里秦川”等美名。
横亘于黄土高原南部的秦岭山脉,是我国自然地理上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分界线,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也是黄土高原飞沙不能南扬的挡风墙。
崤山、熊耳山、太行山山地(包括豫西山地),处在此阶梯的东南和东部边缘。豫西山地由秦岭东延的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伏牛山组成,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上。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延伸,通称邙山(或南邙山)。熊耳山、外方山向东分散为海拔600~1000米的丘陵。伏牛山、嵩山分别是黄河流域同长江、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太行山耸立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最高岭脊海拔1500~2000米,是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
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绝大部分为海拔低于100米的华北大平原。包括下游冲积平原、鲁中丘陵和河口三角洲。鲁中低山丘陵海拔500~1000米。
下游冲积平原系由黄河、海河和淮河冲积而成,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它位于豫东、豫北、鲁西、冀南、冀北、皖北、苏北一带,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本阶梯除鲁中丘陵外,地势平缓,微向沿海倾斜。黄河冲积扇的顶端在沁河河口附近,海拔约100米,向东延展海拔逐渐降低。
黄河流人冲积平原后,河道宽阔平坦,泥沙沿途沉降淤积,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5米,甚至10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平原地势大体上以黄河大堤为分水岭,以北属海河流域,以南属淮河流域。
鲁中丘陵由泰山、鲁山和沂山组成,海拔400~1000米,是黄河下游右岸的天然屏障。主峰泰山山势雄伟,海拔1524米,古称“岱宗”,为中国五岳之长。山间分布有莱芜、新泰等大小不等的盆地平原。
黄河河口三角洲为近代泥沙淤积而成。地面平坦,海拔在10米以下,濒临渤海湾。以利津县的宁海为顶点,大体包括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黄河尾阊在三角洲上来回摆动,海岸线随河口的摆动而延伸。近百年来,黄河填海造陆,形成大片新的陆地。[10]

黄河上游洪水多发生在9月,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兰州洪水主要来自贵德以上。由于降雨历时长,强度小,加之兰州以上植被较好,草地、沼泽等对降雨的滞蓄作用较强,形成黄河上游洪水涨落平缓,洪水历时较长,洪峰较低,洪水过程线呈矮胖型。兰州站一次洪水历时平均为40天,最长可达66天,最短也有22天,实测洪峰流量一般为4000~6000立方米每秒。
龙羊峡至兰州河段洪峰流量一般是沿程递增的,特别是洮河、湟水等较大支流汇入后,流量增加较为明显。但是兰州以下至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由于黄河流经流域内最干旱的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150~300毫米,汛期加水也很少,与兰州以上洪水遭遇的机会也不多,加之宁蒙河套平原河道宽浅,河槽调蓄作用较强,灌溉耗水和河道损失较大,虽然流域面积增加了16万多平方公里,但洪峰流量与洪水总量却往往有较大削减,一般可削减20%~25%。
黄河上游多为峡谷河段,不论洪水大小,一般传播时间变化不大,贵德到兰州约需1.5天,兰州到河口镇约需10.5天。黄河上游洪水到达中下游,一般成为基流。
黄河上游洪水实测资料开始于1933年大水以后,当时在兰州、包头等地设立了水文站。实测最大洪水发生在1946年,兰州站洪峰流量达5900立方米每秒,15天洪水总量65亿立方米。1981年大洪水兰州站洪峰流量虽然只有5600立方米每秒,但如果没有龙羊峡水库施工围堰挡水和刘家峡水库拦蓄,兰州站洪峰流量可达7090立方米每秒。据调查考证,上游地区最大历史洪水发生在1904年,兰州站洪峰流量达8600立方米每秒。[13]
黄河中游河道长占全河总长的22.1%,但流域面积却占流域总面积的45.7%,汇入支流众多,面积增长率为285平方公里每公里,是全河平均值的2.07倍。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暴雨区和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
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暴雨频繁,强度亦较大,点暴雨量每日可达300~500毫米,降雨历时一般为2~3天,最长可达5~10天,暴雨面积一般为2—3万平方公里,最大可达4万平方公里。如1982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场暴雨,历时5天,暴雨中心石碣镇站7月29日最大24小时雨量达734毫米,5天雨量200毫米以上的面积超过4.4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游地区61%的面积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流众多,河道比降陡,由暴雨形成的洪水特点是洪峰高、历时短、含沙量大。洪水发生时间基本上都集中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特别是8月上旬出现洪水的机会较多。
一次洪水历时,一般为2~5天,最长为3~10天,洪水过程线多为涨落迅猛的尖瘦型。中游干流各站较大洪水洪峰流量为15000~20000立方米每秒。实测最大洪水,吴堡站为24000立方米每秒(1976年)、龙门站为21000立方米每秒(1967年)、三门峡站为22000立方米每秒(1933年)。龙门站的洪水主要来自吴堡以上,洪峰平均占62.8%,洪量平均占80%~84%。三门峡站的洪水主要来自龙门以上,洪峰平均占74.2%,洪量平均占75%~77%。
龙门至潼关河段长128公里,河道宽达3~19公里,滞洪削峰作用显著,对来自龙门以上的洪峰,一般可削减20%~30%。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植被覆盖率低,在大强度暴雨的冲击下,产生强烈的土壤侵蚀,致使中游地区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中的89%来自中游地区,其中90%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次高含沙量洪水。如1933年8月陕县站12天洪水的输沙量约占全年沙量的50%。实测洪水最大含沙量,龙门站为933公斤每立方米,三门峡站为911公斤每立方米。
第2个回答  2014-02-12
源地到内蒙古河口为上游,河口到河南孟津为中游,孟津以后为下游。

上游 凌汛

中游 水土流失

下游 地上河,易泛滥
第3个回答  2014-02-12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就在几字的右上角位置。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在几字下面那一横的中间位置。

黄河上游主要有凌汛,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也有凌汛,最主要还是河沙淤积,形成河床高于地面的地上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