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史

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

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

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化,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

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化,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态浓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四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变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水墨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20-03-17
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水墨画产生于东晋(公元317——420年)时期。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顾恺之的《雪霁堂五老峰图》是最早出现的水墨画。
顾、戴之后,水墨画进一步发展,并且出现了专门评论水墨画的论著。可见,水墨画在当时已经比较流行。其中宗炳和梁元帝为有名的水墨画评论家。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水墨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画家,如吴道子、李思训父子、王维等人。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画圣,他的水墨画一改前人细巧之积习,行笔纵放,如雷电交作,很有气势。李思训善画着色山水,他的儿子李昭道也是有名的水墨画家,师其父而有自己的风格,后世称他们父子的水墨画为大小李将军山水。王维襟怀高旷,迥超尘俗,首创渲淡画法。以水墨皴染之法而作破墨山水,以清淡闲逸为归。水墨画发展到唐代,出现了水墨画的南北两个画派。吴道子、李思训为北宗之祖,王维则为南宗之祖。

五代时期(公元前907——960年),水墨画进一步发展创新。这个时期有名的水墨画家有荆浩、关同、徐熙和黄筌。荆浩尤妙山水,善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笔墨横溢。关同初师荆浩,刻苦钻研画道,中年之后,又学习王维的画法,自成一家。他喜作秋山寒林与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他的画讲究用笔,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徐熙善画花果、草虫。他的画“落墨以写其枝叶蕊萼,然后傅色,故骨气风神为古今绝笔。”黄筌善画禽鸟、山水,成一家之法。他画的花鸟,先以墨笔勾勒后傅以彩色,浓丽精工,称为双勾体。从徐、黄两个人的画来看,徐熙代表南宗,黄筌代表北宗。 民俗节庆网

宋代(公元960——1279年)水墨画家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李成、范宽、董源、巨然四人。李成初师关同,后来也自成一家。后人评论他的画时说:“其画精通造化,扫千里于咫尺之间。山林泽薮平远寒林写于笔下,其妙入神,古今一人。”范宽、董源、巨然的画都有“不装巧趣,皆得天真”的特点。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水墨画家主要有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瓒四大家。黄公望则推为元季之冠,他师学董源、巨然,后来自成一家。他初居富春(今浙江富阳),领略江山自然之美。他总是随身带着纸笔,凡遇到美丽的景色就当场写生。后来移居虞山,使他有机会观赏虞山一年四季乃至每天早晚不同时间中虞山风光的变化。由于他师法自然,因此他的水墨画风光秀丽,变化万千。 1155815.com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水墨画分浙派、吴派和院派。浙派代表画家为戴进、蓝瑛,院派则以仇英、唐寅最有名气,吴派的画家主要有沈周、文征明等人。在浙派画家中,戴进当推第一,他的山水、道释、人物、花鸟、翎毛、走兽无所不工。沈周、文征明、董其昌、陈继儒被誉为吴门四大水墨画家。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水墨画家以四王为最著名。他们是王时敏、王原祁、王鉴和王荤。另外,佛门画家道济和八大山人也在水墨画坛享有很高的声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5-31
中国水墨画的发展  本文所说的当代文化是指在当代社会生活环境下,人们目前物质生产条件下所产生的意识形态、观念准则及所指导的行为,它包含当代全方位的生活方式和评判标准。就我们生存的地球而言,此时所发生的艺术观念、艺术形式、艺术行为从本质上说都离不开当代的制约,所谓的前卫只不过都是天才人物们立足当代所作预言式的一种尝试行为和表现。全球经济一体化所造成各种文化的整合,在某种程度上对艺术观念及形式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努力探讨全球化与当代文化包括本土文化之间的各种关系,促使许多艺术批评家作出各自的表述。在中国,这种表述的角度和层面,影响着对中国水墨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判断,针对中国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意义,部分学者认为它在观念上、形式上跟当代文化不相吻合,属于一种“落伍”的艺术形式,无法溶入当代文化潮流之中。其实这种看法在于他们都是以国画本体外形式为视角的。对中国水墨画的认读,如果从另外一种层面或另外一种角度来观望,仍然是有商榷的余地。' u* A6 ]5 \: } y
, ?: P8 @( s4 ]! C' N/ y

0 u' L1 ^8 L L. T: X
' F( x/ V( ^2 k" Q2 P6 I% U9 R$ ? % q& g( w; q. t3 N' i* f

; {; F; o: M# @0 J; \- G: @+ X: b7 j8 L0 c: q/ k

$ R) \- p! ^" _9 t( n3 C  我认为,如果我们赞同汤因比的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潜台词就是,当代人是按当代的观念和文化思想来解释历史、阐述历史,并不能真正地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我们对中国画的观望和判断角度,也就是说我们是站在什么样的语境来对中国画的理解和表述是显得极为重要的,说白了,是选择用什么样的语汇和方式来理解当代中国水墨画。这种选择对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对中国画的创新是有现实和实践意义的。经常有人在谈论中国画的创新和守旧、形式和语言、观念和文化,所有这些,说到底就在于论述者的角度问题,无所谓对和错。我们是希望站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下,也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对中国画的发展作一个评判。
) v' o. _4 b* x$ R# c& C V; s4 V
- i2 Y7 h* ^; v& b, u& q+ r( b) T

! I; [: s; K @0 c# b. a( g( b9 C

* _( N* J7 t; C+ \# X7 o  董其昌可能是从中国画的某些笔墨造型和产生地域来区分南北宗,他观望的角度是文人或者个人化的东西,如个人的“逸”气等,其评判处境是在他所处的时代发生的。人们常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的理解是从笔墨的角度来反映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如果从一种历史存在来看笔墨的新与旧,我们可以说笔墨形式自身语言本身并没有多少文化内涵,可问题在于中国画笔墨运作潜结构中,跟个人本体上有一种内在联系,它几千年来是在人的人文基础上发展衍变进而程式化,虽是一种表意的形态,但笔墨传出一种超越笔墨之象且具有某些精神性的东西,讲笔墨又不讲笔墨,构成中国画一种奇特的现象,表面上看没有精神涵盖,可骨子里在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中均有一种共识——心性和灵性,由笔墨而构成的中国水墨画变成了心性的流露。与装置艺术比较就可以发现,装置是一种外在思想的结果,讲究过程和存在,引发对某些方面的思考,也许思考范围与社会现象思潮密切相关,而在中国画中,笔墨运作乃至画面心境的表现仍是对人本体的一种思考和表达,是人心营构之象,其理论是心性不为物滞。不同的文化认读,会造成不同的角度和判断并影响到结果。也许会有人从艺术家个人面貌上,同时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观望中国画的发展,比如我们从徐渭、八大山人到石涛再追至齐白石理出一条线索,从他们各自的面貌看美术史的发展线索,寻找他们所处的时代及大部分画家与他们之间的差别,也可以找到他们对新旧的阐述手法和艺术文化观念。因此我们所说的新与旧就当代而言,如果没有限定的角度,我认为是毫无意义的。新与旧只能存在于美术史的相比较,就中国画而言,就是当代也要从美术史上作判断。
+ \$ L y5 ^ \7 a+ [" d; Y0 A% q
/ n9 O5 m1 X4 {& L; M" Z) H0 C S% l, P+ f

% f3 K/ c* v) h* D, d& L) |$ c9 ~3 ^ t
! m- z' t3 G* Y% _. n6 E# r( c, Z
  那么阻碍中国画发展的障碍是什么呢?我认为正因为一千年来中国画的顺利传承,历代艺术家们从技术上丰富了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技巧,学习领会和表达这些技巧就须花费毕生的精力,笔墨的表现范围和形式就须多少人去钻研、学习、发展,并从样式上丰富我们的美术史,而这些相对于中国画来说还是很小的一部分,这是其一;第二,中国画在笔墨上存在着一套与之相符合的语义,它经过历代的阐述已形成完整的理论,它从作品客体、艺术家本体及欣赏者三方面相互形成一种互动的状态。这套理论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因素。比如说,意在笔先对中国绘画和书法都是一种硬伤,它限定了一种思维模式,再如得意忘形、得意忘象,无限制地推崇玄学中的“意”,提高了个人的主体性,把一种审美主体付之虚无缥缈的东西,使观者理解的天地无限放大;第三,在作品笔墨中就可以窥视艺术家本体的某些性情、趣味,而这些正是中国画被中国大众欣赏和体验的客体,于是继承和发展笔墨所蕴涵的语汇成为中国画家们的首选,笔墨所附载的精神性元素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所以中国画要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进行变革,单从笔墨的层面上就会遇到阻力,形象地说,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俩都说不到一起来。笔墨是中国画包括书法的限定词,如果没有笔墨,能否准确全面地描述中国画这个约定俗成的艺术形式吗?能进入中国画所谓的境界吗?上海一位艺术家的水墨装置,虽然用国画作品包裹茶具等,只能说里面有中国画的元素,并不能涵盖中国画的文化语汇,只不过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和语汇来表达一种当代文化里中国画的境遇。归类和艺术形式的文化语汇虽是两码事,不能绝对化,也不能相离甚远。
第3个回答  2017-10-26
水墨画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用中国特制的烟墨构成的“水墨画”成为中国画特有的一个画种。墨可分作墨、淡墨、浓墨、极淡墨和焦墨五墨,即焦墨(原墨)一浓墨一重墨一淡墨一清墨五层次。

  墨是寒色,由五墨构成的画应该有寒感,它的调子应该是灰暗的。但又为何好的“水墨画”会使人有温感而不感觉它的调子灰暗呢?这是因为好画善于利用白地(空白)来与黑的寒色相对比、相调和,因而使人有介于寒热之间的温感。而且,好的烟墨并不是暗墨。

  凡光滑受光而反射强者都叫做明物,好墨的黑光泽如漆,故可叫做明黑,因而是不会让人有灰暗感的。

水墨画: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用中国特制的烟墨构成的“水墨画”成为中国画特有的一个画种。墨可分作墨、淡墨、浓墨、极淡墨和焦墨五墨,即焦墨(原墨)一浓墨一重墨一淡墨一清墨五层次。

墨是寒色,由五墨构成的画应该有寒感,它的调子应该是灰暗的。但又为何好的“水墨画”会使人有温感而不感觉它的调子灰暗呢?这是因为好画善于利用白地(空白)来与黑的寒色相对比、相调和,因而使人有介于寒热之间的温感。而且,好的烟墨并不是暗墨。

凡光滑受光而反射强者都叫做明物,好墨的黑光泽如漆,故可叫做明黑,因而是不会让人有灰暗感的。

中国最早的水墨画产生于东晋时期。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顾恺之的《雪霁堂五老峰图》是最早出现的水墨画。此间顾恺之提出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这既是这时期的特点,也为日后水墨画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唐代是水墨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画家,如吴道子、李思训父子、王维等人。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画圣,他的水墨画一改前人细巧之积习,行笔纵放,如雷电交作,很有气势。李思训善画着色山水,他的儿子李昭道也是有名的水墨画家,师其父而有自己的风格,后世称他们父子的水墨画为大小李将军山水。王维襟怀高旷,迥超尘俗,首创渲淡画法。以水墨皴染之法而作破墨山水,以清淡闲逸为归。

五代时期,水墨画进一步发展创新。这个时期有名的水墨画家有荆浩、关同、徐熙和黄筌。荆浩尤妙山水,善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笔墨横溢。关同初师荆浩,刻苦钻研画道,中年之后,又学习王维的画法,自成一家。他喜作秋山寒林与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他的画讲究用笔,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徐熙善画花果、草虫。他的画“落墨以写其枝叶蕊萼,然后傅色,故骨气风神为古今绝笔。”黄筌善画禽鸟、山水,成一家之法。他画的花鸟,先以墨笔勾勒后傅以彩色,浓丽精工,称为双勾体。

宋代,水墨画家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李成、范宽、董源、巨然四人。李成初师关同,后来也自成一家。后人评论他的画时说:“其画精通造化,扫千里于咫尺之间。山林泽薮平远寒林写于笔下,其妙入神,古今一人。”范宽、董源、巨然的画都有“不装巧趣,皆得天真”的特点。宋朝绘画体现出空前未有的丰富、精致、写实之情,这一时期绘画得以进一步分科分为山水、花鸟、人物、宗教画及杂画等。由于画风多样,题材众多,水墨画的技法与理论也随着五代两宋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很快进入到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名家辈出:山水画方面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以及马远、夏圭等著名山水画家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花鸟画方面,随着文同、苏轼、米芾等文人学士们以墨竹、墨梅(与南宋末的兰、明后的菊合称“四君子”)等专科绘画的流传,崇尚主观意趣、崇尚笔墨形式趣味的“士人画”开始兴起,如法常的水墨花鸟画《老松八哥图》等为后世水墨画的发展又开新路。徐熙开创了“野逸”风格的水墨形式与其孙徐宗嗣继其祖业创立的“没骨法”水墨花鸟在民间得以发展。当然,水墨画在宋代人物绘画上也有新的发展。如梁楷的“减笔”画《泼墨仙人图》、《李白行吟图》用极简洁的几笔勾出了诗人李白的性格特点,而成为绘画史上最成功的人物形象画之一。

元代,水墨画家主要有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瓒四大家。黄公望则推为元季之冠,他师学董源、巨然,后来自成一家。他初居富春(今浙江富阳),领略江山自然之美。他总是随身带着纸笔,凡遇到美丽的景色就当场写生。后来移居虞山,使他有机会观赏虞山一年四季乃至每天早晚不同时间中虞山风光的变化。由于他师法自然,因此他的水墨画风光秀丽,变化万千。

明代,水墨画分浙派、吴派和院派。浙派代表画家为戴进、蓝瑛,院派则以仇英、唐寅最有名气,吴派的画家主要有沈周、文征明等人。在浙派画家中,戴进当推第一,他的山水、道释、人物、花鸟、翎毛、走兽无所不工。沈周、文征明、董其昌、陈继儒被誉为吴门四大水墨画家。

清代,水墨画家以四王为最著名。他们是王时敏、王原祁、王鉴和王荤。另外,佛门画家道济和八大山人也在水墨画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近代,也就是20世纪初至50年代期间,这时候的水墨画主韵律是改革:这时期以徐悲鸿为代表,西方传统绘画中的素描、光影、透视等技术和方法来对中国画进行改造,这在当时形成了很大的气势,影响也很深远。但在西方洪流涌入期间,古风水墨画也在发展,以齐白石为代表,借助中国自己的传统来进行变革,借助近代海派绘画资源,加上一些明清之际文人画的因素,来对当时的中国画进行改革。他的艺术语言简洁明快,齐白石先生出生在社会底层,早年生活贫寒,他的诗和画明白易懂,不像以前的文人画以晦涩为深奥。齐派艺术在20世纪的中国是成功的。
第4个回答  2013-05-31
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称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就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开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如荆浩、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领域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代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代及近代续有发展,董其昌及清初“四王”为山水画走向绘画理论及绘画手法的程式化完备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后在20世纪,中国传统山水画在西方绘画的冲击下,发生了新的变革,代表画家如李可染等。

山水画的形成和确立,是魏晋风度的渗透,崇尚自然的必然,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感知。崇尚自然是魏晋风度的重要体现,自晋代顾恺之创作了《庐山 图》后,山水画得以形成和确立,山水画并成为“山水文化”的重要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