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并没有称帝过,为什么民间会有那么关帝庙?

如题所述

  你好!

  以下是我的一个朋友之前整理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关羽被杀后的三国时期到南北朝,尽管已有关羽的民间故事,都还是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或义士看待,虽已经注重其“勇”、“义”,但却是把他作为三国故事中一个普通英雄传说,据说其在传说中的比重还远不及张飞多。
由于关羽的死悲剧色彩强烈,而当时的人相信冤死的人会化作厉鬼来报仇,恰巧打败关羽的吕蒙和实际的指示者曹操不久相继去世,人们认为这是关羽的冤魂来报仇了。于是人们对关羽加以祭拜。
据说,南北朝时,由于佛教是外来的,很难被当地人接受,于是借助民间祭拜的关羽来接近民众,佛教于是将关羽封为护佛法的“伽蓝神”。后来,随着佛教的普及,受到佛教思想影响,有人开始把关羽当作供奉的对象。隋朝时出现关羽是神仙的民间故事。
到了唐朝,儒家学者认为关羽的“忠、义、信、勇”符合儒家思想,于是在关羽的手中放了一本《春秋》。从此关羽成了读《春秋》不缀的一员儒将。在儒、佛二教的推动下,唐时的关羽庙开始增加。已经出现遍挂关羽像的现象。
给关羽加爵封王始于宋代。当时宋朝为了抵抗北方少数民族入侵,鼓励人们忠君卫国,就用关公的“忠”与“勇”来教化臣民。另外,道教为了吸引民众,也借助关羽的神形像。笃信道教的徽宗皇帝深信道教能够帮助他摆脱内忧外患,而道教冀望关羽显灵。在这种情况下,宋徽宗先追封关羽为“忠惠公”,后进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再进封关羽为“昭烈武安王”,后又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在短短的21年,关羽便由侯进公,由公进君,由君进封为王了。在儒、佛二教后,道教也参与了对关羽的神化,从此关羽走上了神坛。以后南宋皇帝还不断对关羽加封名号,最后加封到“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北方游牧的蒙古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为了安抚汉人,同时也倡导汉人对元朝的“忠”、“义”,也对关羽的“忠”、“义”予以褒扬。特别是元代兴盛的戏剧,更是把关羽的神化深入人心。
封关羽为帝始于明代。朱元璋死后,其四子燕王朱棣发动武装政变,攻入南京,夺得皇位,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由于朱棣是得位不正,为了说明他当皇帝是“天意”,就说他是关羽显灵保佑。既然皇帝说关羽是神,各级官吏自然把关羽当神来敬,而文化较低的百姓更是开始圣化关羽。《三国演义》也为圣化关羽推波助澜,把关公塑造成了“忠”、“义”、“信”、“勇”集于一身的完美圣人。
为了进行思想教育,明朝广泛宣扬岳飞和关羽,要求各级官员和民众学习岳飞和关羽的“忠”、“勇”、“信”、“义”。万历皇帝时,先后封关羽为“协天大帝”、“协天大帝护国真君”,“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并将关庙改称“英烈庙”。至此,关羽已经由王而晋升为帝。
在满族入关之前,《三国演义》被翻译成满文作为贵族内部的政治和军事教科书,关羽早已被满族作为圣人崇拜。后来他们认为自己能入主中原,是得到了关羽的神佑,于是对关羽格外崇拜。
因为岳飞是抗金名将,满族是金国女真人的后裔。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后,为了抵消南宋以来汉人对岳飞的崇敬,消除汉人的反抗,就大力提高关羽地位,用关羽来淡化岳飞;另外,关羽曾降曹,而不失“忠、义”,所以清朝皇帝想用关羽来消除汉人内心的抵抗。此外,为了表明满人和汉人在思想、文化上的认同,清朝皇帝更是不遗余力地对关羽的圣化。
清朝顺治皇帝封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皇帝封关羽“忠义神灵佑关圣大帝”,嘉庆加封“仁勇”,道光皇帝加封“威显”,于是关羽封号成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到清末光绪皇帝时,加封给关羽正式的封号是“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城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几乎将中国封建时代所能找到的用于封号的美好字词,全部堆砌到了关羽头上。
就这样,经过历代帝王步步加封,关羽身上被注入了“忠、义、仁、勇、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核心,关羽也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成了无与伦比的“武圣”,而受到老百姓对“神”的膜拜,关羽的称呼也由关羽,先后进为“关侯”、“关公”、“关爷”,直至“关圣爷”。
这样,关羽就正式地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神坛。
由于,关羽身上集聚了很多思想,社会各层对关羽也是各取所需。官吏从关羽身上看到“忠、勇”,读书人则发现了关羽身上足以他们效仿的“忠、义、仁、勇”,商人则从关公身上汲取了“信”和“义”,绿林好汉和会道门则从关公身上汲取了“忠、义、勇”的思想和信念。一般的百姓出于对关羽的崇拜和敬畏,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
关羽出身寒微,一生基本上都漂泊在戎马生涯,靠自己的勇力一步步赢取声名。当那些社会底层的许多行业,包括小商小贩、打铁剃头的都把关羽当作保护神或鼻祖加以崇拜。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时,关庙急剧膨胀,几乎处处都有关公庙,关公庙宇竟达三十余万座——关公庙数竟是孔庙数的一百倍(孔庙多是官府和读书人崇拜的地方),对关羽的崇拜到清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朝以后,关羽的地位降低了,但民间依旧把关羽视为心中的英雄和崇拜的偶像。所以《花脸》中的“我”会以关羽自称而格外得意自豪。
现在,虽然关羽的影响大大降低了,但还在百姓中留有“遗迹”。我们应该承认,历史上对关公的“忠”、“义”“仁”、“勇”“信”等思想的褒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在思想和文化上的认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今天,对“关公崇拜”,我们只应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不必将他当成神明供奉。也要理解海外华人借关羽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了华人团结。

  所以关羽会从一名武将走上神坛!希望帮到你!望采纳!O(∩_∩)O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5-30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陈隋间,佛都徒假托关羽显灵,在当阳首建关庙。唐建中三年(782年),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放进武庙,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后,关羽便被带上“武圣”的桂冠。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把关羽庙长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清代皇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史稿·礼乐志》),在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第2个回答  2013-05-30
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 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商贾们专门由关帝阁请回关公),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第3个回答  2020-07-13
关帝之帝非皇帝之帝,乃是道教的神祇大帝帝君之帝。从宋代开始,关羽被道教列为护法神。
第4个回答  2016-11-01
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单刀赴会*界 关羽运城)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关羽在世的时候刘备就一直不敢称帝,关羽是忠义的化身,忠是对汉室,义是对刘备,自苦忠大于义,一但刘备有不臣之心,关羽就会以廖化关兴为先锋,关平周仓为副将,马良为参军独自北伐,他去打樊城以图洛阳就是为了防止刘备在汉中大胜后趁势拿下洛阳后再称帝,而他倾荆州之兵攻打半年之久刘备不援一兵,诸葛亮不出一计,这就是因为他们已经看出了这一点,而关羽死后刘备很快称帝。刘备称帝于公元221年。
关羽生前曾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死后也曾被谥为“壮缪侯”。后人对关公推崇备至,视之为“忠”,“义”的化身,敬之为神,立庙供奉。而各个朝代的皇帝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统治需要,也就顺应民心不断给关羽加封谥号。宋代时,关羽被追封为“五安王”,明代时,他又被加封为“协天大帝”,到了清代,他再受封为“关圣大帝”。
于此以后,关公的声誉大大超过刘备,各地也随之建起了“关帝庙”、“关武庙”香火鼎盛。因为关羽是武将,所以“关帝庙”一般被视为“武庙”,像孔夫子的“孔庙”曾被称为“文庙”一样,备受人们推崇。
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 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商贾们专门由关帝阁请回关公),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