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2个教育改变命运的例子

如题

1、林肯

美国前总统林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而他的父亲是个鞋匠。由于他的家庭环境太贫穷,迫于生活,父亲没有办法供他读书,他连一年级也没有毕业。

他每天跟着父亲一起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林肯自幼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由于没有钱买书,所以他每天东奔西跑,向富裕的人家借书来看。

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总是抱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常读书读到深夜也不肯上床睡觉。

林肯不断地读书,不断吸收书中的精华,最后成为了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2、苏洵

苏洵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小的时候贪玩,他不好好学习。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他才发奋努力学习,抓紧一切的时间看书。

有一年端午节的时候,家人给他送去粽子和白糖,一会家里人来的时候,他白糖没有动,粽子吃完了,他居然是将砚台当成了白糖,闹了笑话。

苏洵凭着自己的苦学精神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大家。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1、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国政治家、战略家、第16任总统。林肯是首位共和党籍总统,在任期间主导废除了美国黑人奴隶制。

1834年8月,林肯作为辉格党人当选为伊利诺伊州议员。1856年,林肯退出辉格党,参加新成立的共和党。1860年11月,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林肯签署了《宅地法》、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北方获得南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864年11月8日,林肯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1865年4月14日,林肯遇刺,次日与世长辞,年仅56岁,是第一位遭遇刺杀的美国总统。

2、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肯

百度百科——苏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5

教育改变命运的例子:

陈景润,他家境贫寒,学习刻苦,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谜,这一世界数学“悬案”终于被陈景润所破译,皇后王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这样描绘陈景润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靠着坚苦卓绝的学习,,让世界为之震惊,如果他自暴自弃,甘于当一名学徒工,就不会有今天巨大的成就。

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作为一名装卸工人,许振超靠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兢兢业业的工作,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说:“一个人可以没有大学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可能进不了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做个能工巧匠”。凭着这样的信念,原本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在几十个春秋中,结合本职工作自修了大学机电专业所有课程,掌握了需要大学毕业科班出身方能驾驭的当代最先进的桥吊操作和修理技术,并带领他的团队两次创造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他的工友称他为“桥吊专家”。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许振超假如不苦学苦钻,而是认命,就不可能练就一身“绝活”,成为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假如不苦学苦钻,就摆弄不了科技含量极高的桥吊,更不可能成为“桥吊专家”,当上桥吊队长,掌控昂贵的桥吊设备;假如不苦学苦钻,没有高超的技艺,就不可能向世界装卸纪录挑战……从这些假设中我们可以看到勤奋的可贵,知识的力量,技能的重要。如今,许多老职工不无钦佩地说:“老许不容易,了不起!”从他的身上,再一次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知识改变命运!许振超创造出了“超人”的业绩,但他不是“超人”。他的求知的条件、环境,许许多多的人都具备,或者比他更好,然而相比之下却缺乏许振超那种不懈追求、超越自我的精神,缺乏那种渴求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毅力和勇气。“年龄大了,不好学”、“底子薄,不会学”、“条件差,不能学”、“文凭到手,不用学”,乃至“已经富了,不必学”等等观念和思想并不少见,总是说要好好学习,要钻研,可是总也落实不到行动上,这一段家里事忙,那一段又工作忙,总是没有时间,所以到现在依然一事无成,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16
知识改变命运

说起命运,我想起美国的著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她于 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一个聋盲人要脱离黑暗走向光明,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字读书。而从学会认字到学会阅读,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伦是靠手指来观察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她为了使自己能够发好一个词或句子,要反复的练习,海伦从不在失败面前屈服。从海伦7岁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学院的14年间,她给亲人、朋友和同学写了大量的信,这些书信,或者描绘旅途所见所闻,或者倾诉自己的情怀,有的则是复述刚刚听说的一个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在大学学习时,许多教材都没有盲文本,要靠别人把书的内容拼写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预习功课的时间上要比别的同学多得多。当别的同学在外面嬉戏、唱歌的时候,她却在花费很多时间努力备课。在大学期间,她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1964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我们想想,要取得这些成就,她该付出多少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如果她稍一松懈,就难以坚持,不会取得今天这样巨大的成就,但是她不向命运低头,而是克服了一切困难,用自己的毅力缔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神话!

我又想起了陈景润,他家境贫寒,学习刻苦,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谜,这一世界数学“悬案”终于被陈景润所破译,皇后王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这样描绘陈景润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靠着坚苦卓绝的学习,,让世界为之震惊,如果他自暴自弃,甘于当一名学徒工,就不会有今天巨大的成就。

今天一个普通工人的名字,在人们耳畔响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作为专题报道,他就是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作为一名装卸工人,许振超靠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兢兢业业的工作,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说:“一个人可以没有大学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可能进不了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做个能工巧匠”。凭着这样的信念,原本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在几十个春秋中,结合本职工作自修了大学机电专业所有课程,掌握了需要大学毕业科班出身方能驾驭的当代最先进的桥吊操作和修理技术,并带领他的团队两次创造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他的工友称他为“桥吊专家”。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许振超假如不苦学苦钻,而是认命,就不可能练就一身“绝活”,成为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假如不苦学苦钻,就摆弄不了科技含量极高的桥吊,更不可能成为“桥吊专家”,当上桥吊队长,掌控昂贵的桥吊设备;假如不苦学苦钻,没有高超的技艺,就不可能向世界装卸纪录挑战……从这些假设中我们可以看到勤奋的可贵,知识的力量,技能的重要。如今,许多老职工不无钦佩地说:“老许不容易,了不起!”从他的身上,再一次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知识改变命运!许振超创造出了“超人”的业绩,但他不是“超人”。他的求知的条件、环境,许许多多的人都具备,或者比他更好,然而相比之下却缺乏许振超那种不懈追求、超越自我的精神,缺乏那种渴求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毅力和勇气。“年龄大了,不好学”、“底子薄,不会学”、“条件差,不能学”、“文凭到手,不用学”,乃至“已经富了,不必学”等等观念和思想并不少见,总是说要好好学习,要钻研,可是总也落实不到行动上,这一段家里事忙,那一段又工作忙,总是没有时间,所以到现在依然一事无成,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还很多,命运只会垂青那些肯吃苦、肯钻研上进的人,他们终会取得巨大的成就,获得世人的尊敬,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当代之世界、当今之中国,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知识、技术不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提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许振超的事迹表明,学习应该成为我们整个人生的第一需要,成为我们社会的最好时尚。有位作家说过:“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要改变把人生简单地分成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理念和认识,坚持全天候、全过程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人们常说,人来到世界上既十分不易,又十分荣幸,那末,就一定要倍加珍惜,活出丰富、活出精彩。而孜孜不倦的学习,使人明目,使人醒脑,使人提高,使人开朗,使人健康,使人高尚,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一句话,学习可以使人生价值得到最充分展现。

我们要向那些不屈从于命运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人学习,孜孜不倦的学习,兢兢业业的工作,最终就会作出不平凡的成绩,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改变自己,改变周围,改变社会,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3个回答  2019-05-09

我最近在微信上看了一篇文章,网页链接是写在线职业教育的,文章标题是《在线职业教育改变了什么?五个普通人命运逆转的故事》。文章里五个主人公,有经历家暴的新手妈妈通过自考走出阴霾、失业被人瞧不起的中年男人重拾生活信心、纺织厂女工成功转型高级白领、还有曾经的初中生找到一份中产阶级的工作。感觉很受鼓舞,也仿佛看到了一线光。

分享给你,希望对你也能有所帮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