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田官兵卫和石田三成为什么在关原之战中分属东西两军

如题所述

文禄二年,朝鲜战场战况开始恶化。如水受命再度北赴朝鲜。但在这次渡朝之后,如水和秀吉所信赖的三奉行(石田三成、増田长盛、宇喜多秀家)产生了对立。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三奉行听说如水抵达朝鲜,马上前往如水所在的东莱城讨论以后的作战计划。但这个时候如水正在内室和浅野长政下棋,闻报三奉行来了以后,他只说了一句“等一会儿。”继续与浅野长政下棋。三奉行一开始在别室里等着,但是后来听出里面传来下棋的声音,又不见如水出来。盛怒之下就一言不发地离开了。等到如水下完了棋想要见三奉行的时候,却一个人也见不到了。
  石田三成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立刻向秀吉进谗言。如水听说这件事后,抛下在朝鲜的军队回国解释,没想到这么做却更加触怒了秀吉,拒绝接见回国的如水。如水感到大祸将至,采取了他最后的手段。
  为了使狂怒的秀吉原谅自己,如水决定出家。文禄二年(1593年)七月,黑田官兵卫剃发,法号如水园清,开始了他隐居的生活。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来源于“水乃方圆之器”“人在毁誉褒贬之间,心如水般清澈。”这两句古语。本来官兵卫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被迫切腹)。文禄三年(一五九四年)八月九日,他写下了对嫡子长政的五条教训之书。随后命令弟弟黑田利高和家老粟山善助将这篇教训状送到了在朝鲜的长政手里。
  最终,秀吉念及如水过去的显赫战功,取消了切腹的命令,决定不再问罪。同时,秀吉向长政传话,让他免除后顾之忧。
  但这时候的如水与秀吉已经貌合神离了,他开始私下与德川家康接触。庆长三年(一五九八年)八月十八日,丰臣秀吉病死,享年六十三岁。正如如水所料想的那样。秀吉死后,家康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了。
  后来的庆长五年(一六零零年)七月,家康举兵讨伐上杉家,秀吉的遗臣石田三成认为打倒家康的好机会来到了,于是在居城佐和山举兵,关原之战揭开帷幕。
  听到家康出兵的消息,如水立刻命令儿子长政参加家康军,自己则和一部分家臣一起在丰前中津城留守。这时候,如水受到了三成寄来的密信:“请叫回您的儿子甲斐守(长政),加入我这一边来吧。”如水在回信中说,“如果你把九州七国赏赐给我的话,我就加入。”
  结果,还没等三成的密使把他的话带回大阪,官兵卫已经举兵了,他将平时所积蓄的金银和米粮全部分发给各地的浪人,军队的数量很快飚升至九千人。得知官兵卫招募了这么多士兵的家康和三成一时间都无法判断他这么做的目的。
  与此同时,因在朝鲜战场怯阵逃跑而被改易的大友义统得到石田三成资金上的支持和丰后国一国安堵的保证后,从海路杀回母国丰后。庆长五年九月九日,大友军在别府湾上陆后布阵于速见郡立石。原大友家臣吉弘统辛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放弃了筑后柳川立花家两千石的优厚俸禄赶至丰后,竹田中川家的重臣田原绍忍也带着中川家的旗印前来加势。再加上四周闻讯而来的旧臣,兵力很快扩张至数千人。
  九月十日,吉弘统辛率百余人夜袭木付(杵筑)城,遭到东军松井康之部(细川家臣)的顽强抵抗。大友军在苦战攻入二之丸后,得到黑田援军即将赶到的消息。不得不从海路退回立石。
  在与大友军交战前,如水向义统发去书信,言及:“请与我站在一起,为东军尽忠。”如水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兵力上的消耗,此时的他的心中已经谋划出天下三分的蓝图,即先定九州,再攻中国,进而与中原大战的胜者争夺天下。
  在没有得到大友义统明确答复的情况下,黑田队与细川队于十三日早朝从木付城出发,黑田布阵于角殿山、细川队则在实相寺山遥相呼应。联军的位置距离石垣原的大友军直线距离仅三千米。不久,细川军中的时枝平太夫队在出击时遭遇了大友军的先头部队,双方在五町(约五百五十米)的距离对峙。行至正午,两军逐渐接近并引发战端。大友军前部用铁炮不断向时枝队射击,后在松田有吉队的攻击下败退,但时枝队在反攻中被大友军的密集铁炮重创。不久,吉弘统辛在与松井有吉队的激战中阵亡。至下午六时,大友军损失了吉弘统幸与宗像镇续两员大将,败局已定。如水随即率本队赶到实相寺山劝说义统投降。十五日,义统通过母里太兵卫向东军投降。(后义统以死罪减一等判流放常陆国)
  在击败了大友军之后,如水继续以破竹之势攻克了三成方在九州的诸城。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全平定了丰前丰后两国。此时,各地的守城军队都已经被派到关原战场。九州已经没有可以与之对抗的势力了。
  但如水的野心却在九月十三日那天早早地结束了,这是因为在关原合战中以德川为首的东军仅用一天时间就击败了石田为首的西军。由于如水此前一路攻打的均是西军的城池,因此在战后被免于处罚。
  如水的嫡子长政凭借着在关原战场上获得的军功得到了筑前(福冈县)五十二万三千石的大封,如水则从丰前的中津城搬到了筑前的名岛城。但是三面临海一面环山的名岛城无法满足官兵卫的需求。于是,他就在古时候就以商业繁荣著称的博多以西,福崎的丘陵地带建造了一座新城。如水以黑田家最初发展之地备前福冈为这座城命名。也就是今天的福冈市。随后,如水选择了这座城的三之丸作为自己的隐居之所,静静的渡过了自己的余生。
  庆长九年(一六零四年)三月二十日,住在伏见藩邸的官兵卫诵读了早已准备好的辞世句,在短册上亲自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交给长政。不久在辰时(上午八点)静静的停止了呼吸。
  “おもひをく ,言の叶なくて つひに行く。
  道はまよはじ, なるにまかせて。 ”
  法号龙光院如水园清。葬于博多崇福寺。享年五十九岁。
[编辑本段]对黑田如水的评价
  如果要用两个字来形容如水一生的话,我也许会说是“悲剧”。毕竟,一个跟随秀吉数十年的重臣,到攻打九州的时候却仅拥有三万知行,全国统一后也不过得到十二万石,勉强算是中等大名。最后,还是靠了自己的儿子才挣得了这五十二万石的封赏。观其一生,虽谋略不凡,却因为锋芒过露而被其主秀吉严防。想来的确是很可悲的。
  但我们又不能就此说如水是失败者。因为照武家的标准来说,个人是否成功看“名”,家族是否成功看“利”。这两点如水和他的黑田家都做到了。退而言之,即便是被称为不成功的九州攻也并非一无所获。在以暴力手段摧毁了丰州的旧势力后,黑田家在后来的整个江户时代都拥有对整个九州东北部(筑前、丰前、丰后)的绝对领导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8
前 言

石田三成真的是个佞臣、小人吗?丰臣家真的是断送在他手上的吗?这样一个四百年来人气一直很高的武将,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仔细阅读有关史料后,我想用《论语》泰伯篇中曾子那段话来形容他应该是合适的---“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是的,三成是个君子,他不幸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身性格上的缺点应该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善善恶恶”,是他最大的优点也是他最大的缺点。《东周列国志》中管仲病榻论相,很透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仲对曰:‘鲍叔牙,君子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人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恶恶已甚,人谁堪之?'”三成因为德川幕府的诋毁而被不少人误解和贬低,其实他是鲍叔牙一类德才兼备的君子。

以幕府御用学者林罗山为代表的德川文人,为了替家康粉饰,大肆宣扬“秀吉、秀赖没有治理天下的器量,家康公理当取而代之。”与家康对立的三成自然被刻意塑造成阴险、奸佞的小人了。而三成与淀君有私情更是诋毁三成极好的一个谣言。“成者王侯败者寇”,真实的历史往往被胜利者肆意篡改,古今中外概莫如是,实在可叹!

我们从水户黄门德川光圀(水户藩第二代藩主、1628--1700年)评论三成的话中就能看出端倪:“石田三成是很了不起的人物,对主君尽忠竭义而与德川为敌,对他的诋毁太多了。”(见《桃源遗事》)事实上从江户中期以后,对三成的诬蔑愈演愈烈。

到了幕末赖山阳编撰的《日本外史》和饭田忠彦所著的《野史》中,三成彻底变成“谋诛关白秀次”、“逼迫千利休切腹”、“毒杀蒲生氏乡”、“暗杀加藤嘉明”等等事件的首谋者。一个权力欲极强、野心极大,做事又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一个对行军打仗一窍不通却爱狐假虎威瞎指挥的无能的“战下手”。一个与主君侧室淀君私通生下秀赖还妄图借此夺得天下的无耻之徒。自此“三成奸臣论”似乎变得无懈可击。

现在我们知道逼迫秀次与千利休剖腹的是秀吉,蒲生氏乡据史料记载是因病英年早逝,淀君怀秀赖时三成根本不在她身边------种种诬蔑其实都经不起推敲。

推翻德川幕府后,渡边世佑、德富苏峰等众多的学者才着手对历史上真实的三成展开研究,然而史料的缺乏和大众的成见让为三成平反的工作举步维艰、进展缓慢。幸而随着对古籍史料的不断发掘整理,一个接近历史上真实的三成终于慢慢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那么真实的三成是怎样的呢?三成的性格与秀吉很相似,这也是他们君臣相得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成对秀吉的忠诚是发自内心的,屡屡敢于犯上向秀吉谏言,并不是依靠奉承拍马而受到秀吉的宠信。很多人将丰臣家的灭亡归罪为三成不能团结“武断派”,那么三成为什么不能与“武断派”和睦相处呢?

三成与秀吉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秀吉是从社会底层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的,所以对于人情的微妙和重要十分有心得。换句话说就是极擅于笼络人心。可是三成的表现不能不让人认为他不懂人情世故。这也难怪,三成自小在人际关系单纯的寺院长大,出仕以来又一直得到主公的宠信,与秀吉艰苦复杂的个人经历完全不同。这样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在别人眼中自然就是个冷酷无情的人了。

此外三成犯了很多有才能的人特有的通病--骄傲!发展到最后变得有点傲慢了。三成对别人看重与惧怕的所谓权势地位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在很多看不顺眼的大名面前也都显的傲慢无礼。

对人表现出非常极端的好恶也是令三成孤立的一个原因。对中意的人十分爱慕亲近,对讨厌的人见面连寒暄也不愿意。因为道德观念很强,讨厌超出伦理基准的行为,由此触犯了不少人(对福岛正则、加藤清正这样残暴无道,以杀人放火为乐趣的人十分不屑,而且还捅到秀吉耳朵里去)。出于对丰臣政权的忠心,三成过于认真彻底地弹劾不正当的行为,正义感异常强烈的他在“正义”问题上几乎一步也不退让。最终因此而兵败身死,实在令人为之叹惜。

人世间有善就有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清浊过于分明就如屈原一般没法生存下去。三成不能包容别人的缺点,被弹劾的那些“恶”人自然是要责备三成狐假虎威的,而在有心人的挑拨之下,很自然的就将不满变成敌对了。

有时候想,如果真的让三成取得胜利掌握权力,他也不会是个成功的统治者。也许一如他对自己的定位,始终只能做个忠心的能臣而已。在四百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证据令越来越多的人们相信三成是被人诬蔑诋毁的君子,想来他也终于能够含笑九泉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