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想出家为僧,不过问世间凡事一心向佛,真的看破红尘了,我22岁,我爸爸反对我不知为啥

楼主想出家为僧,不过问世间凡事一心向佛,真的看破红尘了,我22岁,我爸爸反对我不知为啥就是想出家为僧

劝题主还是慎重考虑吧,不要轻易出家。印光大师乃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在其《文钞》中多次提到不赞成随意出家。

(1) 出家一般是有大修为、根基上等的人为了度化众生、弘扬佛法而做的,如果题主只是为了逃避现实,万万不可取。如果出家不能好好修行的话,后世遭受的果报比不出家要严重的多。

(2) 如果楼主是为了更好的修行而出家,其实也大可不必。如果题主修行之心是真诚的话,“居尘修道”,家庭即是很好的修行道场,在生活中修行又可以渐渐的感化、带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亲朋好友等周围的人,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3) 如果你出家的话,你的父母何所依靠?如果一个佛弟子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管不问,又如何称得上佛弟子呢?佛弟子首先要闲邪存诚、敦伦尽分,要把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做好。

其实印光大师极力推崇在家修行,印光大师对在家修行人有一个很高的评价和期许:“戴发高僧,居家佛子”。如果修行之心是真的,在哪里又妨碍修行呢?不多说了,直接看印光大师的原话吧。

首先看一下印光大师的一个故事:

大师微微一笑说:“老衲原本一心远离红尘而出世,历经岁月沧桑,方才领悟出世还得入世,必须融会儒佛教化世人,方能实践佛祖普渡众生的宗旨。” 那些僧俗人等听罢,一个个对大师渊博的学识赞叹不已,更对大师悲天悯人的宽阔胸怀敬仰万分。

正当他们赞叹不绝的时候,诸希贤校长与过女士前来拜谒大师,恳求收为弟子。印光大师简单询问了诸希贤的家庭情况,便恳切地说:“诸居士,请听老衲忠言。须知当今国民十有八九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老衲时常痛心疾首。你是孝贞女,身负教书育人之重任,就应该尽心尽力教育学生。你要明白,这教书育人比修行重要万倍还不止,甚至比老衲的什么文钞作用胜过万倍,故此老衲劝你不要想到修行。” 诸希贤惶恐领命,还是恳求皈依。大师犹豫再三,只得勉强同意并要求她一边坚持教书,一边早晚念佛,赐名“慧心”。然后,回头对过女士诚挚地说:“过居士,你是青年孀妇,儿女尚且年幼,肩负严父慈母的重大责任,应当呕心沥血抚育儿女,以图他们成为国家栋梁,这才是最要紧的事情。故此,老衲劝导你,万万不要想到皈依或出家,你要全力抚育儿女,此外平日多念佛,以求忏消前世夙业。请居士勉之!”

过女士含泣领命而去。那些在场的人耳闻目睹,无不对大师的菩萨心肠深深叹服。也有人不解地说:“请教大师,我见过不少和尚,千方百计劝导出家修行,以为这就是普渡众生,您却恰恰相反,千方百计劝导他们不要出家,只要在家修行,这是什么缘故呢?” 大师坦言说:“先贤提倡‘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倘不能持家而修身,则修身何用?老衲向来以为,出家牵涉到父母儿女亲友诸般伤痛,非王侯将相所能为。礼佛修行,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形式。那梁武帝曾舍身出家,弄得国破身亡,至今成为笑柄……故此老衲力主以家庭亲人为重,个人修行为轻,只要心中有佛,便能处处成佛,不要轻易出家。”

再看印光大师文钞原文:

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况贵乡僻居深山,知法者少。高明者以语言不通之故,皆不至其地。仗此好心,竭力学道。孝弟修而闾里感化。斋戒立而杀盗潜消。研究净土经论,则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以净土法门谕亲,以净土法门教子,及诸亲识。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后。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勤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 《印光法师文钞》· (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

又修行净土法门,固不在出家与否。汝上有老母,下有妻子,若置之不问,自求安乐,则于佛法世法,均获大罪。以不能尽谊尽分,纵有修持,功难抵过,况不能修持者乎。观经,明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第一即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之修法,诸佛所赞。今之在家修行者,比四十年前,当多数十倍,何曾闻在家不好修行也。汝但依我文钞,嘉言录,所说而修,决定可以与汝父,母,妻,子,同得生为圣贤之徒,没入莲池海会,方知吾言,决不诳汝。《印光法师文钞》· (复陈慧和居士书二(民国十八年))



欲学佛,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方可。不能为世间贤人善人,何能得佛法真实利益乎。汝母既长斋念佛,当将净土宗旨,及修持要义,与汝母说,庶可母子同生莲邦。又须以此普为一切亲朋有缘说,俾大家同沐佛化,同修净业,同生西方也。汝既学校卒业,处今之世,断不宜出家,况汝母又不许乎。即掩关亦不必。为汝计,或为私塾之师,或为人司书启管帐,均可稍得薪水,以资日用。然须认真读书,俾文字通畅方可。断不可懒惰懈怠,以致无所成就耳。法名,即原归净二字甚妙。古云,纵然生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果能老实念佛,乘弥陀之愿船,归极乐净土家乡,是可预卜。此乃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若不此是归,定如贫子,不识故土,不忆慈父,而甘漂泊他乡,以转于沟壑也。若不拟不议,一心归去,始知自性本来清净,又何处求归相净相耶。古又云,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归净归净,念兹在兹。《印光法师文钞》· (复于归净居士书(民国二十二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14
宿世因缘习气。机缘不成熟先在家学习
第2个回答  2017-05-14
就你一个儿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