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识到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里面那些村名的又来?

如题

龙湖镇“烧灰”村村名来源掌故(转)《晋江县志》卷之十二,第二四三页载:“萧妃村在十四都画船浦南。乃唐文宗母贞献太后故里。太后因乱,去乡里时,父母已丧,有母弟一人。及入王邸,不通家问。文宗以母族鲜,亲诏访于故里。太后有真母弟不能自达。时有萧洪、萧本、萧宏皆乡里无赖,先后诈冒觊国恩,以伪妄流徒远死。终太后之世,不获亲弟也。郡人名其居曰“萧妃村”,俗讹为“烧灰村”。现烧灰村属于龙湖镇辖属一行政村。    现在的烧灰村,村中以许姓、洪姓为主,至于萧姓几乎或根本无迹。在晋江,有很多村落原先来居住的由于历史不断演变,人口迁徙反而在村中人口少或无,所以有一句“苏坑不姓苏,陈店不姓陈”之说。因此“萧妃村不姓萧”也必在此例。   

唐朝,唐宪宗的儿子———太子李恒(建安王),来到福建,偶见一萧姓少女(至今尚不知其名)生得风姿绰约,亭亭玉立,遂将其选为身边侍女。李恒(穆宗)登上皇位后,即册封萧妃为贞献皇后。后来,萧妃与穆宗所生的儿子李涵也登基,即唐文宗。   

唐文宗二年,萧妃被尊为贞献皇太后。一天萧妃起床后,宫娥奉茶,萧太后见奉茶宫女眼睛红胀似曾一夜啼哭,即令身边宫娥严问。初时此宫女不敢说明,因为当时民间少女被抓进宫,有福的选为后、妃、贵人,不幸沦为宫女者则不能与家人联系,更谈不上请假回家去探亲,所以此宫娥不敢言出得到家中消息。在严迫下,此宫女终于说出得到消息,家中一小弟得病无人关照,无钱就医,命危在旦夕,因而啼哭一夜。   本来宫中规矩甚严,此宫女应严处,但宫女之言却激起了贞献皇太后的心事。她也跟着此宫女流泪,还让宫女放假回乡并送银两为其弟治病。   

为什么贞献皇太后听了宫女诉说家弟病重无人照顾,会动恻隐之心呢?抑或同是天涯沦落人吧。原来,太后父母早亡,姐弟相依为命,是年兵荒马乱,因而姐弟为避开兵劫而逃出村中,却不幸途中失散。   

贞献太后听宫娥诉说弟病后一夜无眠,整夜哭泣思念失散的亲弟弟。第二天,文宗进宫向母后问安,见母后眼睛红肿,似有哭泣泪痕。文宗见后即跪下说:“母后,不孝儿叩见,未知母后面带愁容,是为何事?莫不是宫中侍女不顺母后意或为何事,使母后心中不乐。”贞献太后被皇子这一问不得不如实诉说前因:自己身居皇宫中每日荣华富贵,而亲弟却不知下落。说时贞献皇太后泪水落地,文宗见母后痛哭也跟着哭起来,两人哭成泪人儿一样。   

翌日早朝时,唐朝文宗皇帝即向朝中诸大臣提出寻找国舅之事。朝中诸臣议论纷纷,各献良策。当即皇帝发出寻找国舅的榜文,随即发至各县、里、村。全国遍贴皇榜寻找国舅,惊动了四方人士,街巷议论纷纷。

诏谕发出一个月后,就有3名无赖揭榜自称国舅。   

萧洪乃村中无赖之辈,见到皇榜后,心中打算一番,随即向村中老年人调查有关萧妃在村中父母辈名字和一些村中细节,因而他满怀信心地揭了皇榜。   萧洪一进宫拜见太后,就滔滔不绝地讲着祖父、父母的名字。他说:“当时咱家贫,那年我出生刚好遇到大暴雨,咱厝那个龙湖湖水涨三丈,所以咱阿爸才把我起名叫萧洪。咱厝龙湖鳖是勤(绕)金圈,咱阿爸死得早,阿母心中苦闷不久也跟着去了。”他说得泪流满面。   

萧洪正说着时,萧本也进来滔滔不绝地讲着家乡的故事。这时两个“国舅”在太后面前争得脸红耳赤,各献本领揭穿对方是假国舅。萧本最后挽起右腿膝盖的伤疤来证明说:“那时我才2岁,爬到树上去时,姐姐告诉我贼兵来,叫我赶快逃跑,我急急从树上跌下来,才跌伤此右脚的。”   

太后正看着萧本的伤疤时,侍卫又来报:一个名叫萧宏的也揭榜说他才是真正的当今国舅。这萧宏一来就指责萧洪、萧本是假货,他说:“什么伤疤都不可信,只有我带来的这个香袋子,这个银圈才是真正的证据。”他还介绍他为什么叫宏而不是叫洪,说得头头是道。   

太后详细地听着他三人讲着村中故事,大部分故事和她童年时相符:萧本脚伤疤是真实的,但伤在左脚膝盖上不符,萧洪、萧宏却无伤疤,但萧洪讲的更切合她童年的情景,而萧宏证物香袋、银圈此两证物确实有据。太后又再追问萧宏说:“你知道当时逃到福州欲找何亲戚?在福州何处何村?”萧宏随口答曰:“在福州候官荆溪村有姑母,在晋江廿九都太和山有萧厝”此言确实中了,看来此萧宏确有90%国舅的可能了,可是太后还是疑云重重,最后太后即检查肩上的一个胎记,结果3个人都没有此关键的胎记。最后追查萧宏所携带的香袋和银圈的由来。他招出是当时他父亲捡到后一直保存至今。此3个无赖最后以欺君之罪,而被处以斩首示众。   

唐文宗皇后萧妃寻亲之事,虽费尽千辛万苦,但一直没有下落。可惜其弟无福空留此掌故,也幸《晋江县志》有所记载。但萧妃村之传说,龙湖镇中的现名烧灰,因其后村民说走了音,萧成“烧”,妃成“灰”。唐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沧海桑田,如今烧灰村萧姓已经绝迹,现以许、洪为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