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和听到的词,但我们对它的理解并不全面。“知识”一词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泛指人们所获得的一切知识经验,其中也包含解决问题的程序或操作规则。狭义的知识仅指个体获得的对世界的描述和解释,不包括解决问题的程序或操作规则等调控经验。具体地说,知识包括四大类:知什么(know-what)──掌握事实;知为什么(know-why)──理解科学和其他原理;知怎样(know-how)──做事的技能;知谁(know-who)──确定谁拥有信息和专长的能力。知识不但包括对世界的描述和解释,而且也包括解决问题的程序或操作规则。
(一)知识的分类与学习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等从知识的性质出发,将学生学习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实“是什么”的知识,它的基本形式是命题,许多命题相互联系形成的命题集合成为命题网络。程序性知识是完成某项任务的一系列操作程序,它的基本形式类似计算机“如果……那么……”的条件操作,每个程序都包括条件部分(if...)与操作部分(then...),个体掌握了这种程序性知识后,一旦认知了条件,就能产生相应的操作。如何学习这两类知识呢?
1.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在工作记忆中把几个激活了的节点联结起来形成新经验或新知识的过程。例如,一个过去不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的人,当他听到这句话时,首先激活了头脑中长时记忆的“中国”、“北京”、“首都”等几个节点(假定他头脑中已存在着这几个节点),把它们提取到工作记忆中去,然后把这几个节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新经验或新知识,再存放回长时记忆的命题网络相应的位置中去。于是,该个体便获得了这个新经验或新知识。总的来看,陈述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包括三个环节。(1)联结。随着有关新经验或新知识的物理形式的刺激(声音刺激或视觉刺激)进入工作记忆中,激活了长时记忆中相应的节点,同时也激活了与这些节点有关的若干旧经验或旧知识,这若干节点在工作记忆中被联结起来构成了新经验或新知识。(2)精加工。将新形成的经验或知识与所激活的旧经验或旧知识进行加工、整合,按照一定的关系构成局部命题网络。(3)组织。将精加工过程形成的局部命题网络加以组织并使之进入宏观的知识结构,也就是将工作记忆加工处理的结果放到长时记忆相应的位置中去,或对宏观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与改造。这就是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基本过程。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条件是不同的。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学习的是在某种条件下要采取的某项操作或某一系列的操作程序,并能按程序完成整个操作。因此,这类学习包括两步:一步是条件认知,即学会确定“if...”;另一步是操作步骤,即学会进行“then...”。条件认知的学习是学会辨别出刺激是否符合该产生式的条件,也就是学会按一定的规则(或步骤)去辨别或识别某种对象或情境,看它是否与该产生式的条件模式相匹配;操作步骤的学习是学会完成某活动的一系列步骤,即学会按一定的程序与规则进行一系列操作以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总的来看,程序性知识获得的一般过程也包括三个环节:(1)以陈述性知识的方式表征行为序列;(2)程序化练习,经实际练习由命题表征控制下的行为序列过渡到由程序表征控制下的行为序列;(3)合成,各孤立的、小的产生式合成大的产生式系统,这个产生式系统的运作自动化、简约化。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也就是加涅所说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学习。智慧技能是指运用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办事的能力。加涅把智慧技能分出四种类型,它们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是:(1)辨别能力,察觉事物之间的不同特征的能力,如辨别己、已和巳这三个汉字的不同点;(2)获得与应用概念的能力,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并利用本质特征进行判断的能力,如形成数概念并应用数概念计数;(3)习得与应用规则(原理、公式、定理等)的能力,如应用公式S=πr2,求半径为某一长度的圆面积;(4)习得与应用高级规则的能力(问题解决学习)。加涅认为,高级规则的学习以简单规则的学习为先决条件,简单规则的学习以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概念学习以辨别学习为先决条件,从而构成了一个累积的学习层次。高级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是指人把若干以前学到的法则(规则)组合成为若干原理(新规则或高级规则)去解决以前自己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所谓问题,就是指人需要达到一定的目标,但又无现成的规则(法则)、原理等经验加以利用时所构成的刺激模式。例如,求四边形的面积,就是运用若干简单规则,组成新的更高级的规则(如图5-1)。
30×32+5×32=1
120(cm2)
图5-1运用若干简单规则组成新的高级规则求四边形的面积
(计算图中四边形的面积是由若干简单规则组成:1.得到上图长方形的面积;2.利用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性,组成一个长方形;3.将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加。)
(二)知识学习的基本过程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独立的行为过程,它始于学习者的注意与预期(如图5-2)。没有学习者的注意,信息不可能进入短时记忆,更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第二步是激活原有知识,没有原有知识作指导,学习者将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第三步是选择性知觉,即对学习材料进行感知。选择性知觉本身就包含初步理解。在此基础上,第四步是学习者在新知识内部和新旧知识之间进行各种加工,使新信息进入原有相关知识的网络之中(同化),或使原有相关知识得到修订与补充(顺应)。上述这几步合称为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知识学习进入第二阶段以后,一分为二:一部分继续以命题网络的形式,经过复习,把头脑中的知识在整体上进行重新改组(知识整合),形成更加优化的陈述性的知识体系;另一部分经变式练习,转化为以“如果……则……”的形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包括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知识学习的第三阶段是知识的提取或应用,同时,图5-2中箭头返回第二方框,表示新习得的知识又作为新一轮学习的原有知识。
图5-2广义的知识学习过程模型
教师在这一模型的指导下,可以避免犯混淆知识的类型,把程序性知识当做陈述性知识或者把有意义的命题知识当做无意义的机械材料来教的错误。
(三)知识学习的机制
1.机械学习的机制
奥苏伯尔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两大类。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以听代思,机械模仿,不求甚解,唯师唯书,所得到的是一堆孤立的知识。这是一种没有内化、没有“活性”、不能迁移、不能应用的学习,学生从中既得不到智力上的开发,更感受不到精神上的愉快。
机械学习的机制实质上是各种联结的形成,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以刺激—反应的简单公式来描述这种学习,这种学习对新旧知识仅局限于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学生不理解文字符号的实质。机械学习的产生主要是学习材料本身无内在逻辑意义(如外语单词、历史年代、门牌号码等),或学生缺乏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学生认知结构中不具备能够与新知识进行联系的适当知识。
2.有意义学习的机制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理解的学习,是个体获得对人类有意义材料的心理意义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头脑中将所获得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系统的过程。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皮亚杰认为,智慧的发展就是新知识不断纳入认知图式(同化)、认知图式不断重建(顺应)以适应环境的过程。其实,这种新旧知识之间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就是经由同化和顺应过程来实现的;而且当这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将其组成网络状的知识体系时,就出现了知识的整合操作。
原有知识正确与否决定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性质──同化和顺应。个体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要学习的知识相一致,可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另一类与要学习的知识相违背,成为新旧知识的冲突点。皮亚杰认为,当新旧知识经验相一致,可以融洽相处时,新观念的进入可以丰富和充实原有知识。比如在学习了“鸟”的概念后,再学习“麻雀”和“鸵鸟”等,就可以丰富学生对“鸟”的理解。这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就叫做同化。在同化过程中,学生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新知识,新信息必须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新信息才能获得意义。比如,在学习“鸟”这一概念时,学生必须将这一名词与他们看到过的各种类型的鸟联系起来;在学习“鸟”的定义时,学生必须联系自己有关“卵生”、“羽毛”和“脊椎动物”的知识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验。如果个体既没有这些相关的知识,又缺乏相应的直接经验,这些名词就成了没有意义或意义混乱的符号,有意义学习就不能产生。
当新观念与原有知识经验存在一定的偏差、对立甚至冲突时,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相应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例如,在小学高年级科学课上,教师在讲授“鸟”的概念时,会发现有的学生宁可把蜜蜂、蝴蝶说成是鸟,却不同意鸭和鸡属于鸟类。这是因为学生在接受“鸟”的科学概念之前,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鸟就是会飞的动物”的概念,他们用这个想当然的标准去衡量“鸟”和“非鸟”。当学生接受“鸟是卵生、身上长羽毛的脊椎动物”的科学概念之后,以前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鸟的概念就被修订或取代,认知活动发生明显的顺应。
总之,同化意味着学生联系和利用原有知识来获得新观念,使原有知识得到丰富和充实。顺应则意味着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与协调,使原有知识得到更新与改造。在学习中,学生遇到已有经验无法解释的新现象、新观点时,让他们充分意识和体验到其中的不一致,体验到一种冲突感──认知冲突,非常必要。认知冲突产生时,人们往往不愿忍受认知冲突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所以会试图调整新旧经验,以建立新的平衡。认知冲突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活动。只有在这种积极的认知活动中,学生才能更有效地获取和建构知识。
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知识的整合,即知识的系统化,就是把有联系的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知识整合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先前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发现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概括出本质或规律的过程,也是以该本质或规律为中心环节,把其他零散的知识按层次形成体系的过程。知识的整合有助于学生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能理解其内在规律,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可见,知识的整合是有意义学习的重要机制。
动作技能的学习
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如日常生活方面的写字、行走、骑自行车;体育运动方面的游泳、体操、打球;生产劳动方面的锯、刨、车等活动方式,都属动作技能。人的行动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的。就是简单的行走,也是腿、脚、手臂和眼等的共同活动。而骑自行车则是脚、腿和手臂的动作和整个躯体以及视觉、触觉等的联合活动。最初这些动作是不协调的、笨拙的。由于练习,实现动作的方式就巩固下来,熟练起来,某些动作就从意识中解放出来,变成自动化的动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