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松式构图都有哪些技巧?

如题所述

布列松没有废片吗?

照的够多就好了

人机完美契合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与他的徕卡??

时代变了。现在能在街上找几个坐着不动的人都难,而且摄影早就偏离古典美学的道路,纪实摄影越来越私欲,偷窥,夸张,肮脏,反差强烈,所以我们用的视角也越来越怪异。如果你拍的不够惨,不够老,不够脏,还有人看么?布列松死的时候,他的摄影理念比他早死几十年。

有本事用标头感动世界的人,用什么镜头都可以。

有本事优雅的感动世界,就不要声嘶力竭的嚷嚷”这里多么惨,看啊!“——我这话就是指的去了几次奕乾,看到某人的”老澡堂“系列。有本事就像水俣病的那张一样啊。

当然这只是出于我自己的审美而已?

布列松虽然号称决定性的瞬间,但我敢说他在那个瞬间前后拍了肯定不止一张,因为在《世界摄影150年》和《布列松:欧洲》中,我看到了同一场景,不同时间的两张照片,差别估计在10秒之内?

摄影虽然形式上是个拿相机拍照的过程,但是拍什么,什么取进那个框里,取决于你是怎么想的。可能我们本身美学修养只能看到一个瓶子,一双鞋,一个路牌,一个楼角(注意我说话有点夸张,对不起)。我们以为是美的,因为别人都这么干。别人这么干,所以我也这么干。我们脑子里对美的印象的集合就构成了我们摄影的大框框。我们不对自己的审美范围进行突破,我们的照片也不会突破,因为相机它没有脚,它不会自己跑着去拍片。具体操作而言,构图和景别十分重要。看很多照片(包括很烂的我自己),要么就是局限在一个瓶子一双鞋一本书的局部走不出来,要么就是广袤n公里的广角收不回来。摄影需要美学修养,此话你听着很酸,但是回到肚子里想想,不得不低头承认。摄影活动中,最贵的东西是什么?相机?镜头?胶卷?加工费?不。是时间。如果摄影很不花时间--包括事前的大致计划,天气的了解和等待,拍摄时间和地点的选择,现场的到处走动观察机位和构图,乃至保持警惕时刻抓拍瞬间--基本上要拍好照片可能性不大。我相信大多数摄影爱好者还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这非常合理正常),可是通常我们潜意识里还是想不花时间,轻轻松松随手一抬就是一张好片,而且还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很多时候,我们会给这个过程冠以一个看似美丽的说辞:摄影就是一种心情,就是一种随意,就是不要受束缚,就是要反主流,就是要反权威。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似是而非的说辞,我们每天都在用它们。不过对本人而言,我相信要和文艺沾点边,不花功夫,不到枯燥的边缘想要有点水平,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唱歌的,弹琴的,练书法的都练得苦了去了,还不一定有成绩。摄影怎么就成了另类?当然,话说回来,轻松的大众摄影永远是大众的权利,我们不能说,你不认真刻苦就不能摄影。不,我绝对没有这个意思。请谅解。还有,这个世界不乏有天分的人,当然对天才之人我们可以排除在认真之外。他们是莫扎特,我们不能以常理论。

更加具体地,回到50mm构图的问题。我们可能真的不能限于在大街上行走。可能还要上楼远望,俯视。我们还要等待繁杂过去,寻找一种更加简练的秩序。有可能,我们没有楼可以上,没有角度可以看,没有简练的秩序可以等。那就只能是遗憾。摄影遗憾很多的,没办法。

大众的自我正向循环会“催生”大师往更大的师发展。因此也就会有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合。比如那个某某大师吧(对不起,我记性不好),就拍了什么也没有的平淡的海面,而且拍了n多,你说表现什么寂静什么的。

但是有一点,所谓的大师,还是灌注了一些所谓的艺术思想进去,作品至少不是一眼就排除所有意义的。至于理解,就是读者二次发挥了。普通照片,由于没有机会理解成不同的意义,也就没有意义。

楼主家住上海,可能上海实在太拥挤,你想后退,但是背后是墙,或者是马路。于是你找了一个借口,要换35mm。实际上,换了35mm,情况可能有所改变,但是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原因可能在于,我的拍照是用手的,没有用脚,也没有用脑。

关于拥挤的问题,在布列松拍摄英王乔治加冕/葬礼的两个系列中,我想在人群中拍摄的布列松同志肯定也碰到了?那略带夸张的人像只能出自35mm镜头(但不觉得会更广)。在西班牙(?葡萄牙?)的婚礼上,可能也有类似的问题。

布列松可是只标榜自己决定性瞬间,可从不说自己是标头拥护派。该用啥就用。好比日本人腿短,该用广角从不吝啬。

我的结论是什么?

很简单:如果你拍摄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记录到多的东西,并且并不愿意在摄影方面多花功夫的话,那么从一开始你就可以选择方便的变焦镜头,并用上一辈子。反之,如果你想认认真真地磨练自己的技术,并把相机作为一种创作工具,或者至少是一种表达方式的话,你应当从一支定焦镜头开始(24、35或50都可以),并且在任何可能的场合(排除那些你必须确保尽可能多的拍摄机会的场合)使用定焦镜头来拍摄,并仔细体会其特点。当你真正熟悉了几个焦段定焦的特性,并初步培养起自己的镜头感之后,才是考虑用一支高质量的变焦头来换取方便的时候。因为此时你已经知道如何运用它了。

Henri-Catier-Bresson,布列松,大概没有任何一个喜欢摄影的人不认识这位大师级的摄影师。

他在奠定摄影大师的地位之前也曾跟任何刚开始摄影的朋友一样,拍拍可爱的宠物,自己的家人,朋友,每天的生活,一直到有一天他决定要透过摄影彻底解放自己的好奇心,才开始渐渐累积他众多知名作品的基础。

脱口秀主持人Charlie Rose曾在巴黎访问布列松,问她什么是好的照片构图,布列松毫无思考的回答:几何图形。

布列松的答案如此简单,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布列松在构图时会将前后所有的东西都考虑进去形成他要的构图,包括主体,背景,光影,还有最重要的是,他会等待对的时机,也就是所谓的决定性瞬间。下面我们会看到布列松如何运用透过关景窗看到的所有人事物,以几何图形的特性去构成他大部分的重要作品。

1.主从关系

任何拍过照的人都知道,将明亮的主体放在阴暗的背景上,或是将阴暗的主体放在明亮的背中,让你想要从照片里凸显的重点从背景跳出来,将想要凸显的主题表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是将某个对象在照片中摆的又大又前面,或光圈全开用所谓的散景(就是背景糊的像奶油的那种),如果我们将布列松的作品处理成模糊状态,还是可以清楚看到他想在照片中表达的主体,或主题。拍摄时要清楚知道什么是主,什么是从,这样欣赏照片的人才知道往哪儿看。

上面这张照片的主题其实是鸽子

除了参考照片之外下面还有一幅画来说明主从关系,这幅画的重点是战争,各位看这幅画的反应应该跟我刚开始一样,这到底在画什么鬼东西,主题在哪儿?但如果看看下面的分析图,就知道这位画家安插了一堆矛在画中,他想凸显的主题是战争,所谓的主从,并不是只有清楚的主体跟衬托的背景,而是有技巧的将主题从照片中凸显出来。通常街头场景是很杂乱的,明显的主从关系就变得更重要了。听起来很简单吧?下次试试看吧。

2.寻找相似处

这是街头摄影师很喜欢的取材方式,除了画面会产生有趣的主题对比之外,摄影师也可以透过这种方式将画面中的故事性加强,例如下面的这张照片,抱着小孩的母亲从画面中切掉了,一般我们看到这种母亲及小孩的照片会被他们的表情以及所谓的亲情吸引,但各位有没有发现这张照片中母亲的手指,小孩干枯的肋骨,手指及手臂,与后方马车轮子的骨架产生强烈的呼应?这张照片的主体是骨架/ 骨头/ Bone,摄影师想凸显的主题及故事是那个瘦弱小男孩干枯的身子。若摄影师将妈妈的脸也拍进去,观众会被误导摄影师想表达的重点,会被母子间的亲情所吸引,也许是个不错的故事,但摄影师更想表达的是因为饥荒而痛苦瘦如柴骨的小男孩。

像前面说到的,通常在街头摄影时我们会忘了背景,而专注在前方的主题,街头上有很多线条,形状,颜色,若我们能在拍摄时也将背景考虑进去,那照片将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也会让我们的作品构图大大进步。

3.善用光影

街头摄影有着其它摄影风格没有的优势,就是丰富多元的光源。有经验的街头摄影师很善于观察光源,他们善用光与阴影的关系来凸显主题,光与暗强烈的对比,除了能将亮处的主题更凸显之外,也能强化阴影处的对象,善用光影可以让照片的层次变得更丰富。我自己在尝试这种街头光影的运用时有个方法可以强化光线与阴影的关系,就是将光圈条到最小,然后对着亮处测光,这样能让明亮的地方与阴暗处的对比变得更强。

4.学着等待

讲到街头摄影大部分的人会想象一个摄影师带着相机不断地在街头移动,像只老鹰般飞翔着以犀利的眼神寻找着拍摄对象,但这种印象只对了一半,其实街头摄影另一个技巧是像猎豹般的等待,等待对的时机,等待时间,空间都对了的时候再出手按下快门拍下决定性的瞬间。

如果各位多看一些布列松的作品,会发现他很善于捕捉那些瞬间,很多照片看了会让人产生怎么那么刚好?布列松的运气真的很好,可以拍到那么多精彩的瞬间之类的赞叹,这些精彩瞬间背后的秘密在于,布列松知道如何在对的地方适时等待对的人事物进入他的画面。

很多人在刚开始街头摄影时,都会不断忙于寻找拍摄对象,认为街头摄影就是去捕捉并抢拍很容易错过的画面,但这种做法只对了一半,另一半的技巧是要学会细细地观察,耐心地等待,去创造那你想要的画面,例如你看到一个很有趣的场景,那就请你试着站在那边等待,等待一个有趣的人走过,透过观景窗观察,等待对的时机然后快速按下快门。街头摄影并不只是捕捉画面,也包括创造画面,而创造画面的秘密就在于有技巧的观察及等待。

5.了解对角线

在摄影教学最常听到关于画面比例上的说法是黄金三分法,就是将画面切割成三等分,重点落在其中一个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布列松的作品鲜少看到这种比例,他运用的画面切割法是重叠正方形,就像下图一样,整个画面的比例可以切割成两个正方形,但中间是重迭的。

各位如果看看下面的一些照片,并试着用上面这个示意图的切割方式来看布列松的作品,就会发现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所谓重叠正方形的构图方式构成。而且除了重叠正方形构图之外,他大部份作品的构图也是以对角线的方式呈现,试着在他的摄影作品上拉一条对角线,例如从左上角到右下角,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主体都落在这条对角在线。布列松元身是学绘画的,因此他的构图基础很扎实。

结论

各位还记得文章开头提到一位脱口秀的主持人Charlie Rose曾在巴黎访问布列松,问他什么是好的照片构图吗?针对这个问题布列松回答:几何图形。其实后面主持人接着又问了个问题:你的摄影天份是天生的吗?布列松回答:这是需要被培养的。

米开朗基罗曾说过一句话:假设人们知道我为了掌握绘画技巧而如何疯狂努力的不断练习,那他们看到我杰出的作品时就不会觉得太惊讶了。

所有技巧都是要经过练习的,包括街头摄影,像是观察,构图,等待,何时按快门,盲拍的对焦,融入街头的节奏,在随机的光源下掌握最好的光圈等等等等,都是可以透过长时间的练习加强掌握度,前面提到布列松也并非刚开始摄影就能拍出那么多经典的作品,他拍了不知几万张,才能有一些让人们赞叹的作品。记得一位街头摄影师分享过他的经验,他说一年可能拍上一两万张照片,但真正让他满意并想要分享出来的作品也许不到十张。

编辑守瓜素材网络,侵删

镜游天下/游尽天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