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血液中有哪几种成分

如题所述

人的血液包括两种成分,分别是血浆和血细胞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一升血浆中含有900—910克的水,65—85克的蛋白质和20克的低分子物质,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有机化合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

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白细胞寿命为9—13天,血小板寿命为8—9天。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都有40ml的血细胞衰老死亡。

扩展资料:

血液主要成分

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即生命系统中的组织层次。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

血液储存着人体健康信息,很多疾病需要验血。包括遗传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血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5

血液的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  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 即生命系统中的组织层次。

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血液储存着人体健康信息,很多疾病需要验血。包括遗传病。

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功能和血浆功能两部分,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 平衡四个功能。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进氧气运出二氧化碳,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杀灭细菌。



扩展资料:

血液功能

1、为身体各处输送氧气,主要由红血球负责。

2、输送营养,例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3、带走废物,例如二氧化碳、尿酸、乳酸等。

4、提供免疫功能,由白血球及抗体负责。

5、信息功能,例如激素及组织损坏讯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血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17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一升血浆中含有900—910克的水,65—85克的蛋白质和20克的低分子物质,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有机化合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白细胞寿命为9—13天,血小板寿命为8—9天。

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都有40ml的血细胞衰老死亡。同时,也有相应数量的细胞新生。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细胞功能和血浆功能两部分,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四个功能。

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 属于结缔组织,  即生命系统中的组织层次。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血液储存着人体健康信息,很多疾病需要验血。包括遗传病。

扩展资料:

血液黏稠有预警

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症、吸烟、年龄增长等都容易出现血液黏稠。吸烟会导致血液黏度飙升20%。当出现晨起头晕、思维迟钝,劳累后胸闷气短,双眼阵发性模糊,肢体麻木等,要高度警惕血液黏稠。

血液黏稠就是血液流速减慢,就会导致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缺血、缺氧等问题。

血管中最易病变的部位是血流最湍急的地方,就像园丁的手与粗糙材料反复摩擦后会变得粗糙、坚硬,血液太黏稠也会增加摩擦力,导致动脉壁易磨损、受伤,产生炎症,最终硬化、增厚,此时血小板等就易挂在粗糙的血管壁上,形成斑块,诱发心梗、脑梗、动脉硬化、血栓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血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5-07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1、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其中血清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2、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


扩展资料:

成年人体内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7%—8%。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体内的血液约为4.2—4.8升。它在我们的血管内日夜不停地流动,成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使体内细胞不断更新,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得以维持。

血液有运输、调节人体温度、防御、调节人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四个功能。

要想保持血液系统的健康稳定,需要保证充足的饮水,以便加快血液的代谢,使有毒物质尽快排出体外,让血液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及其成分的合理搭配。

血脂过高、血液过于黏稠等都会引起血液质量的改变,是引发疾病的根源。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应服用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药物进行调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血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多喝水提高血液质量(爱心课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血液的成分:

血液由有形成分和血浆所组成。其中有形成分(血细胞)占血液的45%,共有三类。

1.红细胞是血液有形成分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其体积小,圆而扁平,边缘厚,中间凹入,无核,其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主要特点是在氧多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少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因此它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血红蛋白呈红色,与氧结合的程度,决定了它的颜色,含氧较多的动脉血是鲜红色,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呈暗红色。

2.白细胞: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圆形细胞,比红细胞略大,白细胞的正常值是每升血液中有----------。白细胞种类多,如有颗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它们在血液中各占有一定比例,当患病时,会发生变化,可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数据。

3.血小板:

血小板是很小的无核小体,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在每升血液中有---个,当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皮肤、黏膜、内脏等处容易出血。

血液中除有形成分外,其他部分即为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血浆中含许多重要物质,有蛋白质、无机盐(钾、钠、钙等)、抗体、激素等。其中水分占91%---92%。
吃一个馒头消化过程是这样的,现在嘴巴里面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到了胃里去进行咀嚼,最后到了小肠里面进行吸收消化,吸收大部分的营养.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什么是血脂?血脂是血液中所含脂质的总称。脂质是一大类化学物质,血脂主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脂肪酸等。它们是血液中的正常成分,分别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什么是脂蛋白?因为血脂像油脂一样也是不溶于水的,在血液中它们必须和一类特殊蛋白质相结合,形成易溶于水的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就叫做脂蛋白。特殊蛋白质就好比运送货物的载体,故称作载脂蛋白(Apo)。

主要几种脂蛋白有何特点?乳麋微粒(简称CM)这种脂蛋白分子主要来源于食物脂肪;体积大密度最低;含外源性脂肪达95%、胆固醇4%、蛋白质1%、磷脂5%;外观可使血清呈现混浊,CM含量增高时可使血液粘稠度增加。

低密度脂蛋白(LDL)主要由极低密度脂蛋白代谢演变而成;含内源性胆固醇50%、甘油三脂5%、蛋白质20%、磷脂25%;LDL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之一。

高密度脂蛋白(HDL)来源多种;这种脂蛋白分子体积最小,比重最大;其主要成分蛋白质45%、磷脂25%、甘油三脂5%、胆固醇25%;它(HDL)是心血管的保护因子。

载脂蛋白A 1.高密度脂蛋白颗粒中的载脂蛋白A-1能激活胆固醇代谢中的关键酶,

3 并进一步清除组织中的胆固醇,把它运到肝脏去处理,这样便减慢和阻止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相反亦然,若载脂蛋白A-1缺乏,胆固醇代谢中酶活性降低,则加速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2.高密度脂蛋白可抑制低密度脂蛋白与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受体的结合(竞争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从而减少了低密度脂蛋白在细胞中的堆积。

载脂蛋白B 存在于低密度脂蛋白的表面,细胞识别和摄取LDL主要通过识别载脂蛋白B实现。所以,载脂蛋白B增多时,即使LDL水平正常,也可使冠心病发病率增高。

什么叫血脂异常?高血脂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脂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即通常所称的“高脂血症”,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因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不能过低;同理通常所称“降脂治疗”亦称“调脂治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