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对刘备而言起什么作用

如题所述

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就刘备而言,开基立业,诸葛亮都是当之无愧的首功。

诸葛亮的第一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说起隆中对,不禁又想起那位易中天大教授,在讲坛上,含沙射影的几乎想把关于诸葛亮的一切功绩全抹掉才痛快。凡是记载他的好处的,易教授都会说,史实也不可靠,而同样的史实,到了说曹操的好处,便大引特引,不怕前后矛盾,另人可发一笑。

刘备未得诸葛亮之前,他的军事行动也好,政治行为也罢,都是游击性质的,想起一出是一出。丝毫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纲领。所以,他纵横二十年,官儿倒是越做越大,从平原相到左将军,但是,实力却越来越小了。在新野困居之际,他的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看到大腿长肉都会哭一鼻子。也难怪,奔五十的人了,老之将至,还没有个立足之地,怎么能不急?

这个时候,诸葛亮的《隆中对》无疑是刘备眼前的一条光明大道。而事实表明,以后刘备的运行轨迹,也确实按照隆中对而走,取得了三分天下的形式。这个功劳,是蜀汉任是谁,也比不了的。因为没有诸葛亮,曹操南下,刘备很可能又如前一样,去依附哪股政治势力了。

诸葛亮的第二功,就是联吴讥曹之功。

如今的人,总会说赤壁之战是周朗的功劳,这不假,谁也不能否认,但就刘备而言,又一次让他起死回生的,是诸葛亮。

当时的形式,如果不联盟东吴,刘备很可能被曹操吞掉。所以能否与吴结盟,是刘备或生或亡的关键一步。诸葛亮联盟成功,又让刘备看到了希望。

诸葛亮的第三桩功劳,就是为刘氏集团集资备战之功。

一般人总是说“搞后勤”。且不说后勤有多么重要,单说诸葛亮搞的是不是只是吃呀喝呀使的用的这样的后勤。

有心人都知道,刘备初得荆州部分领土,让诸葛亮驻临蒸,督三郡,征税收。那三个郡,在当时来讲,可算是刘备的老家底了。荆州初逢战乱,数易其主,百废待兴。刘备刚刚从大败的阴影之中走出来,想要下西川取益州,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钱!那么他有钱没有?没有!

没有怎么办?诸葛亮替他办!除了诸葛亮,谁也办不了。因为在当时刘备的阵营之中,只有诸葛亮的管理才能最是出类拔萃。这个时候,他就充分显示出了他的“理民之干”。

我们从一件小事上去想,诸葛亮在南三郡的时间充其量不过五年左右,而后来,南三郡被孙权夺去,他派诸葛瑾做为太守,留在他弟弟当年任职的地方,这举动不见得是巧合,我倒觉得,有安抚百姓的意思,因为很有可能,那里的百姓对诸葛亮已颇有好感,如今换上他哥,会减少抵触情绪。
当时刘备的穷已经很窘迫了,集资是他的头等大事。宋代不是出土过刘备向荆州富绅借银子的借据么?可见刘备当时筹钱是何等可怜呐,想想,刘备给人家写借条,诸葛亮在上头押字。这君臣,想想挺可怜的,真是荜路褴缕。

正是诸葛亮的集资成功,安抚住南三郡的百姓,刘备才会踏踏实实地踏上西征之路。

诸葛亮的第四桩功劳,就是谐调荆益的人才,全心全意的为刘左将军服务。

刘备取下益州,自是高兴,但是这时他的手下人员,也可以说是来自于五湖四海了。来源杂不说,各怀心事,很难调度。

这里面有刘备的嫡系,像关张,有荆州派,有益州派,还有曹操那边的降将,像杨仪。还有西凉的马超。人人都饱经阅历,满腹文章,都不是好伺候的,弄不好就会变生异心。那位与刘备恩若兄弟的关羽,不是还忌妒马超来着?还不是诸葛亮平息的?这种种复杂之关系,不理顺,不让他们各安其位,发挥自己的特长,刘备怎么能出兵汉中?

以上四件,只例举了刘备入主益州前,诸葛亮的四桩大功劳,件件都关系着刘氏集团的存亡与否。

大家都说,庞统比诸葛亮重要,那么我请问,庞统那么重要,在雒城死了也就死了,没见刘氏集团有什么重大变故。而当时,要是诸葛亮不在了,就是拿下益州,亦会人浮于事,不会长治久安。

有的朋友抓住刘备不让诸葛亮带兵来说事。这个道理我觉得挺容易理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久经战阵,可以说,他是个很不错的军事战术人才。关羽、张飞、赵云、都是万人敌,刘备缺的,不是战场上的统帅,是为他经营打理的大管家。如今得到了这个超级大管家,他才会高兴的说“如鱼得水”,怎么可能不让他发挥长处,而让他披甲上阵呢?

我总觉得,后期诸葛亮的南片北伐,很大程度上有不得已的成份,刘备已死,故旧皆亡,只有书生出将入相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1
刘备能够入蜀,主要是由于张松、法正等人的计策,诈刘璋而迎刘备。刘璋派法正孟达各领二千人赴荆州欢迎刘备入川。刘备此时虽然高兴,但毕竟信不过这些蜀人,于是夺法正兵,全部交给孟达率领,留守于荆州,受诸葛亮和关羽节制。让法正以谋士身份随从入川,同为谋士的还有庞统。
  --此时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还远远不能和诸葛亮、庞统等人相比。
  入蜀之后,糊涂的刘璋居然没有问一问自己的四千兵跑到哪里去了,孟达又跑到哪里去了,待刘备若上宾。刘备在川中待了一些时日,终于找到借口与刘璋开战,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也从荆州起兵入川,侧应刘备。打了几年,终于得蜀。
  刘备赏功时,庞统已战死不算,最受重赏的是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关羽是留守荆州有功,诸葛亮和张飞是侧应有功,法正是随从谋士,谋划诸事有功。他们受到重赏,应该说是很公平的。
  刘备得蜀之后全面用人,各种人才都有了进升得用的机会,史书说的很清楚:“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此时的诸葛亮,升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法正,是扬武将军、蜀郡太守。将军则都是杂号将军,诸葛亮署府事,替刘备管日常行政事务;法正担任最重要的地方官,负责地方各种事务。说到对刘备的作用,则诸葛亮是股肱,法正是谋主,各有千秋。虽然两人具体管的事务都大大扩大,而从地位来言,诸葛亮是一如其旧,法正则大大提高。
  接着,刘备率兵五万回荆州,和孙权争利。不用说,身为谋主的法正从行,而身为股肱的诸葛亮留守成都。此行并不得利,而北边汉中事起,刘备只好与孙权谈和,挥师北上。荆州之行可称劳而无功。
  汉中之战,仍然是法正随行为谋主,诸葛亮留守驻成都。这一次战役,刘备方有失有得,最后终于占领的汉中,得其土而不得其民。但无论怎么说,身为谋主的法正,立了大大的军功,诸葛亮在后方只是完成了任务,并无特殊表现。所以刘备称汉中王后,法正进位尚书令、护军将军,诸葛亮则未见升迁。(汉中之战后,张飞因功拜为右将军,假节;马超为左将军,假节;黄忠为后将军;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这次大升官,因为诸葛亮没有份,论者乃以此来说明诸葛亮被刘疏远,失了宠。但是看推刘备为汉中王的群臣联合上表中所列的名单,除了几位曾受汉朝官爵的列在前面之外,刘备旧部中,诸葛亮名列第一。而诸葛亮官爵只有军师将军,不曾封侯,竟然列在关羽等几位亭侯之前,也是奇事。刘备称王之后,给大家升官时,谁轻谁重,谁高谁低,诸葛亮实居中参与讨论,比如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就提出不同意见,担心关羽不服。那么,法正官升尚书令,诸葛亮一定也参与了意见。且尚书令官职实如副丞相,给丞相做助手。刘备称王之后不曾拜相,可能有特殊原因。如果要解释,可以有好坏两种。
  往坏的方面说,当然是诸葛亮失了宠,所以刘备不拜他为相。但既然失了宠,法正宠遇正隆,为什么不直接拜相?而且,建安二十五年刘封获罪自杀,刘备痛哭流涕,而刘封之死只是出于诸葛亮一句话,如果诸葛亮此时正失宠,那就很奇怪了?刘备为什么肯听他的?
  往好的方面说,刘备称王只是一个过渡,等待时机就要称帝,与其在称王时拜诸葛亮为相,不如称帝后拜相光荣。两年后刘备称帝,立即就拜诸葛亮为丞相,同时受殊荣者只有个司徒许靖。从称王到称帝,这期间诸葛亮并无特殊表现,不曾立过什么大功,刘备何以前倨而后恭?只能说是想把丞相位给诸葛亮留着。且刘备外出作战,把后方全留给诸葛亮,这本身就是信任的表现,如刘邦和萧何。
  刘备称帝后,不但拜诸葛亮为丞相,而且同时录尚书事(这是惯例,以显亲贵尊荣,职责其实与丞相重叠)。张飞在刘备称帝后数月内即死,他的司隶校尉也交给了诸葛亮,这个官职负责京师附近地区的纠察大权,不是小官。白帝城更是几乎把所有权力交给了诸葛亮
  所以如果说刘备更喜欢法正,还有几分道理,而如果说刘备疏远猜忌诸葛亮,根本站不住脚。
至于诸葛亮说的“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应该和我们常人说的后悔话差不多,分量不大
第2个回答  2013-06-01
刘备集团是武士强,谋士弱,诸葛亮出山后,刘备集团就文武双全了
第3个回答  2013-06-01
我认为是托孤
第4个回答  2013-06-01
如鱼得水,之水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