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国音乐剧市场中的优势 要求:1、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子 2、2500字 求大神。。。

如题所述

法国音乐剧(spectacle musicale)的发展史,比起英美来要短得多,然而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成为了伦敦和百老汇之外,另一个引人瞩目的舞台。这段时间里,不仅曾诞生了完美的《巴黎圣母院.钟楼怪人》,还有《十诫》,《罗密欧与朱丽叶》,《小王子》等等经典音乐剧,并保持了平均每年一部全法巡演的成功作品,前年有《阳光下的孩子》,去年有至今仍在巡演的《太阳王》。

这些音乐剧的成功,很大程度来源于法国和魁北克优秀的流行音乐土壤,许多有经验的音乐制作人,戏剧及喜剧导演,法语流行乐歌手,现代舞蹈家都乐于参与这种文化形式的表演。大多由名著改编的剧本具有广泛的观众基础,法语的拉丁语系发音又适合于演唱大型曲目;没有传统舞台剧的表演束缚,法国人一开始就能接受现代的舞台造型和表现方式,耳麦,投影,甚至街舞被大量的使用,以及现场录像和CD的同时发行,促成了法国音乐剧的迅速崛起。

由于法国音乐剧的情节或是耳熟能详的名著(如《巴黎圣母院》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或是简单随意(如《小王子》),在角色塑造和叙事方面省去的挖掘,制作人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唱段的词曲创作,布景的搭制,和舞蹈的选配上。在音乐方面,法国的创作不像英美,有固定系统的模式,而是直接运用流行音乐的元素,幕间的转换和背景的投影也使用了不少电影手法(这里还有一个Specatale Musicale'音乐剧'与 Comedie Musicale‘音乐喜剧’ 的细微差别)。.

共同点1:鲜明的“演唱会”风格 抽象的布景

这两部作品,在演唱形式上,都使用了放置在嘴边的、非常明显的耳挂式麦克风,同主流音乐剧求真实场景、求演员入境的风格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这虽然只是一个细节,但是,我认为反映了主创人员的艺术理念,也就是把流行音乐元素放到了一个更突出的位置上来。这表现在不只是大量的应用流行音乐的旋律风格、节奏、和声效果,大胆使用各种电声乐器的声音,选用流行歌星,而是将整个舞台风格流行化。试想,如果所有《猫》,或者《歌剧魅影》的主唱们全都带上巨大的麦克风,会是什么效果。猫将不猫,魅影“穿越”时空。因为这两部代表世界音乐剧主流的作品,他们虽然是以流行元素为基础创作的(《歌剧魅影》我更愿意说是借鉴了唱法,而音乐还是以传统的歌剧模式为基础的),但是在舞台上追求的都是戏剧化、逼真化、大场面的艺术理念。当然,这也是音乐剧这个词本身想落脚的地方。不论是音乐剧,或者歌剧,词根都在“剧”,所以舞台风格呈现标准的戏剧模式,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正是在与主流不同的创作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看到,这两部作品的舞台风格在很大程度上褪去了戏剧的风格。从布景到道具,无论是《巴黎圣母院》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相当的抽象化、意象化。《巴》剧中,一面砖墙,墙前两个石柱,就可以意会成圣母院;《罗》剧中两层的背景建筑更是被多个场景、环境以不同的形式运用。这样,主唱们从传统的戏剧环节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将更多的经历放在音乐的表现和人物的表演当中。同时,舞台更加空旷,无论是从主唱们的独唱、合唱的表现,还是在群体剧情中方便了众多的群舞,都凸显了演唱会风格。

共同点2:歌者不跳舞,舞者不唱歌

这是这两部音乐剧区别于主流音乐剧的又一大鲜明特色。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个处理到底是优是劣,来分析一下这样的目的是什么。首先,将主唱从繁杂的舞蹈中解脱出来,能够节省主唱的体力,使得他们的气息更容易控制,从而能够驾驭更难的旋律,从而增强音乐的表现力。这显然是建立在上面已经分析过的“演唱会”模式的基础上的。唱被放到了绝对的主角地位,以至于需要从舞蹈形式中脱离出来。这与以舞蹈为重点的《西区故事》、《猫》等音乐剧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仅以《猫》举例,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莎拉布莱曼饰演的那只流浪猫,众多猫的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火车员、魔术猫、厨师猫、小偷猫……这靠的都是精湛的舞蹈技艺。《西区故事》开头更是大秀芭蕾(表示不喜欢这种风格)。而这两部音乐剧中,所有的舞蹈都是为音乐服务的,推动音乐的发展,音乐气氛的渲染,属于附属品,音乐才是最重要的。在很多重要的演唱桥段,甚至都没有舞蹈出现,这非常能说明主创非常看重此刻的旋律。在《巴》剧中,开场时游吟诗人的《大教堂时代》、游吟诗人和主教的合唱《佛罗伦萨》,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的部分独唱,背景都是异常空旷的舞台。《罗》剧中部分男女主人公对唱倾诉爱慕的情节也是这样。这一方面反映了曲作者对自己音乐旋律的充分信任,另一方面也放映了音乐被放在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地位。

共同点3:靠独唱撑台面 主旋律线索消失

主流音乐剧,在演唱形式上和旋律创作上借鉴了很多歌剧创作的形式。表现为独唱与合唱并重,全局音乐有贯穿始终的音乐线索。这两点在这两部法国音乐剧中都看不到。

先说演唱形式。两部音乐剧的故事情节经常依靠一段独唱接着一段独唱的方式进展下去,即便是合唱,也是本来就不多的几位主唱之间,而且篇幅不长,在全剧中并不占据主要影响。合唱团的和声基本都是事先录制好的,没有现场专门的伴唱出现。究其原因,我认为跟后面要说的一点是密切相关的。

作曲家一改以往音乐剧中交响乐式的系统创作模式,即精心设计好一个主题旋律,并不断的变化或者重现,贯穿整个音乐剧。举《歌剧魅影》的例子。这部音乐剧中,魅影的主题旋律几乎每次魅影出现都要以不同的方式重现,而且在魅影的演唱中变化出现,或延续音乐形象的进一步发展,或者重复之前已经充分描绘的音乐形象。

而在这两部作品中则完全不是这样的。各段音乐相对独立,没有明显的连带关系,从而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就是上面说的,可以有很多独唱,因为本来音乐就是相对独立的,主唱一个换另一个。另一方面,从总体上,也非常契合“演唱会”的流行风格。流行音乐本来就是以一首一首动听、有感染力的歌曲取胜的,自然创作起来要打破传统创作方式。《巴》剧的开头,从游吟诗人到艾丝美拉达的哥哥,到艾丝美拉达……这样的好处是故事情节可以迅速展开,另一方面是给了主唱充分发挥的空间。

其实这也是曲作者给自己出的一道难题。他必须要对每首音乐的旋律都有充分的信心,每段音乐都要精心雕琢。从《巴》剧中,我认为作曲家取得了非常大的胜利。而《罗》剧除了“主打歌曲”,表现欠佳。

因为主旋律影子的消失,所以这两部作品都是凭借精心雕琢的代表歌曲作为自己制胜的法宝。只需要看看他们返场的时候唱的安可曲,就能够判断出哪首作品是作曲家的得意之作。《巴》剧中无疑是一开场就让所有听者都低头跪拜的《大教堂时代》;《罗》剧则是《爱》和《世界之王》。有意思的是,这些招牌曲目都出现在音乐剧的上半场的前半部分,抓住观众之意异常明显。这三首都是欣赏这两部音乐剧非听不可的经典唱段。

写到这里,明显能看出,这又是流行音乐的运作形式了。歌星们不是都通过专辑中的主打曲目作为宣传手段,开拓市场么?

共同点4:鲜明法国色彩的旋律、舞蹈、服装

我认为这两部作品都是法国艺术原汁原味的精彩展现。先说旋律,我非常的喜欢《巴》剧中的音乐。浪漫、悠扬,乍一听好像是作曲家随性的闲来之笔,再听一遍,却的确是感情饱满,非常有特色,让人过耳不忘,还要回去找来再听。

舞蹈风格,这个我就不太懂了,但是跟国标队跳的很多东西很像啊,具体叫什么我就不敢说了,但是100%没有了古典的痕迹,僵硬做作的芭蕾动作都消失了(开心)。

再说服饰,《巴》剧的服饰我认为非常符合剧情需要,既复古,又帅气。相反《罗》剧的服装我认为几位家族长老的衣着过于华丽了,而且主唱的服装,尤其是罗密欧等三位男主唱的服饰,反光的上衣面料,紧身的窄裤子,让我怎么看怎么觉得特别现代,有穿越的感觉。而主教的服饰又太简陋了……看着特别穷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6-03
浪漫主义的风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