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区的理解,气候特征,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交通,经济。

如题所述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

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包括中国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青藏高原的自然历史发育极其年轻,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了全世界最高、最年轻而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单元。高原腹地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片地区最暖月平均温度也不足10℃。 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许多大河流发源地;高原上湖泊众多,有纳木措、青海湖等。

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热资源充足,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铜、铅、锌、水晶等等。高原上冻土广布,植被多为天然草原。青藏高原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地之一和中华文明的发详地之一,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

地质地貌

●地质构造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高原北面的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构造带等属于欧亚古陆南缘的构造带,在早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发育了早古生代优地槽,加里东运动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皱基底,晚古生代转化为稳定的盖层。

高原南面的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在中晚元古代结晶基底上整合递变,从早古生代开始发育了地台盖层,海相沉积一直延续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广泛发育了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冈瓦纳古陆北缘的微陆块。

●地层结构

青藏高原被若干条板块缝合带分为7个地层区。祁连地层区:主体由中下元古界结晶片岩组成的结晶基底和由下古生界变质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夹变质碎屑岩组成的褶皱基底构成。柴达木地层区:被厚达6000~7000米的新生代碎屑岩所覆盖,基底岩系包括中下元古界结晶片岩和下古生界巨厚的中酸性火山-沉积变质绿片岩系。昆仑地层区:由下中元古界片岩、片麻岩、下古生界绿片岩和上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组成。巴颜喀拉地层区:在东昆仑-西秦岭以南,龙门山以西与金沙江之间,以广泛出露三叠系复理石砂板岩为特征。羌塘-昌都地层区:介于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之间的广大地区。冈底斯地层区:介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广大地区,中上元古界结晶岩系零星出露,叫念青唐古拉群和南迦巴瓦群。喜马拉雅地层区:中上元古界结晶片岩沿高喜马拉雅出露,称珠穆朗玛群和聂拉木群。

地层

●地壳结构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介质在纵向与横向上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均一。岩石圈存在着清楚的块-层结构:纵向分层,横向分块。岩石圈厚度约140~170公里,地壳平均厚度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在东西方向上较均匀,变化不大,而南北方向上变化较大,在几个主要断裂带上,莫霍面均发生错断。例如,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北侧,莫霍面比南侧抬升了8公里。同周围的地块相比,青藏高原地壳厚度要大一倍。

1.祁连构造岩浆带 

祁连构造岩浆带除早古生代有巨厚中基性火山喷溢外,沿中祁连隆起带还发育了两条花岗岩带,以花岗岩、片麻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形成巨大岩基。

青藏高原(4张)

2.柴达木构造岩浆带 

柴达木构造岩浆带的岩浆活动主要见于盆地边缘,下古生代堆积了巨厚的中酸性熔岩及其凝灰岩,成为褶皱基底的主体。

3.金沙江构造岩浆带 

金沙江构造岩浆带有两条花岗岩带与金沙江蛇绿混杂岩及三叠纪巴塘群中基性火山岩带相伴。主要为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具同熔型特征。

4.唐古拉构造岩浆带 

唐古拉构造岩浆带与班公错-怒江蛇绿岩带相伴,在其南侧以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形成岩基;在其北侧,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呈小岩株,侵入于侏罗系中。

5.冈底斯构造岩浆带

冈底斯构造岩浆带由钙碱性中酸性-酸性侵入杂岩组成巨大岩基,南北宽50~100公里,沿冈底斯山东西绵延千余公里,向西与拉达克花岗岩相连。

6.拉格岗日构造岩浆带

拉格岗日构造岩浆带沿喜马拉雅低分水岭,东起康马,向西经拉格岗日,至马拉山,展布着一个穹隆带。穹隆核部为花岗岩。

青藏高原

●地震活动

青藏高原地区是世界上发生大陆内地震的主要地区,不但地震强度大、频次高、而且活动规律性强。青藏高原十分强烈的地震活动,是现代构造活动的表现,高原四周都是逆冲事件,内部散布着拉张性的地震活动,这一地震活动规律表明,高原的隆生是现今青藏地区地质构造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地震活动的背景。此外,青藏高原南部位于板块碰撞边界,但近代地震活动并不强烈。而高原西缘的逆冲性地震活动非常强烈。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总体地震活动总体呈现4大特点。一是分布面广,并伴有少量火山活动;二是地震活动强度高,截至2013年的近50年间,青藏高原7级以上地震多达40余个,历史最高震级达8.5级(1950年察隅地震);三是地震密集发生在青藏高原和天山两大特殊构造区,壳内强震活动基本位于地壳厚度大于35千米的地区;四是有两个中深源的地震活动中心,分别是帕米尔一兴都库什地区和缅甸地区,最大震源深度383千米。

地貌特征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而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仅有3000米。总体来说,青藏高原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相对于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

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山脉体系,其由山系和高原面组成。由于高原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重力和外有引力的影响,所以高原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使整个高原的地势呈现出由西北一东南的倾斜的趋势。高原面的边缘被强烈切割形成青藏高原的低海拔地区,山、谷及河流相间,地形破碎。青藏高原边缘区存在一个巨大的高山山脉系列,根据走向可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东西向山脉占据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是主要的山脉类型(从走向划分);南北向山脉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南部及横断山区附近,这两组山脉组成了地貌骨架,控制着高原地貌的基本格局东北向的山脉平均海拔高度普遍偏高,除祁连山山顶海拔高度为4500米-5500米之外,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喀喇昆仑山等的山顶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许多次一级的山脉也间杂其中。两组山脉之间有平行峡谷地貌,还分布有数量广泛的宽谷、盆地和湖泊。

冰川

青藏高原分布着世界中低纬地区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多年冻土区,占中国冻土面积的70%。其中青南一藏北冻土区又是整个高原分布最为广泛的,约占青藏高原冻土区总面积的57.1%。除去多年冻土之外,青藏高原在海拔较低区域内还分布有季节性冻土,即冻土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冻结、融化交替出现,呈现出一系列融冻地貌类型。另外,青藏高原上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也广泛分布。

区域范围

位置境域

青藏高原介于北纬26°~39°,东经73°~104°之间,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横断山,北界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除西南边缘部分分属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及缅甸等国外,绝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

区域划分

根据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可将其分为6个亚(高原)区。

藏北高原    藏北高原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冈底斯山、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海拔一般在4500米左右,是青藏高原的核心部分。地面起伏不大,分布着一系列海拔很高的山脉,但它们的相对高度不大。很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藏南谷地    藏南谷地又称藏南山地。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同冈底斯山间。为雅鲁藏布江等河上游河谷地。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300~500千米。海拔3000~4000米。河谷沿岸多局部平原。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地处东经90°16′~99°10′、北纬35°20′~39°25′之间,是青海省内最大的高原盆地。东西长800公里,南北最阔处400公里,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辖区。  

祁连山地    祁连山地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北与东同甘肃省河西走廊为邻,南靠柴达木盆地,由断块山脉与谷地组成。东西长1200千米,南北宽250~400千米,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山间盆地和谷地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之间,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很多,西段地势高,平行岭谷紧密相间。 

青海高原    青海高原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分。在今青海省中、南部。北起布尔汗布达山、祁连山,南至四川西北边境,东到西倾山,西南抵唐古拉山。高原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点为昆仑山的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最低点在民和县下川口村,海拔1650米。  

川藏高山峡谷区    川藏高山峡谷区在四川省西部、西藏自治区东部和云南省西北部。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山河相间。自东向西,有九顶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金沙江、宁静山、澜沧江、怒山、怒江等。海拔3000~4500米。

气候特征

总体特点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由东南的20℃,向西北递减至-6℃以下。由于南部海洋暖湿气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应由2000毫米递减至50毫米以下。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南翼为亚热带及热带北缘山地森林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而昆仑山中西段南翼属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日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2500~3200小时。冰雹日最多,如那曲年冰雹日20~30天以上。

气候分区

青藏高原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南翼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地区、喜马拉雅山南翼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藏东南温带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即三江河谷、喜马拉雅山南翼部分地区)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藏南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那曲亚寒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羌塘亚寒带半干旱高原气候地区、阿里温带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阿里亚寒带干旱气候地区及昆仑寒带干旱高原气候地区等10个气候区。

产生影响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张器和调节器。该区的气候变化不仅直接驱动中国东部和西南部气候的变化,而且对北半球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调节性。

水系状况

概况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到气候和自身地形地势的影响。除东南部降水丰富外,内陆区的河流补给,主要依靠冰川或积雪的融化。区域内祁连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念青唐古拉山和一冈底斯山是内外水系分界线。这条内外水系的分界线将青藏高原的河流分为外流区与内流区两部分。外流区主要位于高原东部及东南部,如注入太平洋的黄河、长江,以及注入印度洋的西南水系如雅鲁藏布江、怒江等;内流水系大多位于高原西北部,主要指的是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及局部小块的封闭湖盆。大多数内流河的河水会注入这些洼地中,形成为数众多的咸水湖。

内流区由于受到高大山脉的阻挡,使得暖湿空气难以到达,降水稀少;而日照充足,又使蒸发量相对较大,因此内流河大都径流量较小且流程较短;内流河大多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因此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为汛期,冬季普遍结冰,常发生断流现象,也就是说间歇性河流多;因内流河大多注入盆地或洼地,因此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咸水湖泊,如著名的青海湖、纳木错等。

外流区可分为黄河水系、长江水系和西南水系长江和黄河均注入太平洋,属于太平洋水系;西南水系有4个分支,包括澜沧江、怒江、恒河一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起源于藏西南边缘),均注入印度洋,属于印度洋水系。在外流河水系中,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支流众多,流域宽广,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外流水系类型。由于外流水系大多起源于藏东南或东部,所以其补给的主要方式是雨水补给。因此与内流河相比,外流河水量巨大,流程也长,其流经地的两岸,常因为侵蚀、堆积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冲击平原或台地。

主要河流

青藏高原是中国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南部与东部的边缘山区河网密集,较大的外流河有属于印度洋水系的雅鲁藏布江(大支流有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与帕隆藏布等)、怒江、朋曲及属于太平洋水系的长江、黄河与澜沧江等大河的上游段。

重要河流     

长江      

长江源于世界屋脊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南侧的冰川。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最大的冰川分布中心。

黄河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海拔4980米),以卡日曲为正源,向东北和玛曲、扎曲汇合后,东流注入扎陵湖、鄂陵湖。

黄河   

澜沧江    澜沧江是中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源出青海省唐古拉山、纵贯西藏东部和南西部,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部流出中国国境。

澜沧江    

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大河之一,流贯在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

雅鲁藏布江    

怒江    怒江又名潞江,古称黑水、泸水,为中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它发源于青藏边境唐古拉山中段南麓,向南流经西藏东部和云南西部。

怒江    

主要湖泊

青藏高原湖区共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其中,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091个,面积44993.3平方公里,大于10平方公里湖泊有346个,总面积为42816.1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9.5%。该区湖泊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较著名的湖泊有纳木错、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鄂陵湖等。

高原文化

象雄文化

象雄,是青藏高原在吐蕃还未崛起之前的名称,它分为里、中、外象雄三部分,分别为以今天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穹隆银城、那曲地区尼玛县当惹琼宗、昌都市丁青县琼波孜珠山为中心的历史疆域。象雄文化以阿里冈底斯山一带冈仁波齐为中心而发端,从初期敬畏宇宙自然,开始对神山、圣湖、神灵等原始崇拜,列为原始的“本”的意识形态,然后逐渐形成了象雄

象雄文化遗址

文化中各个有所仪式或内容区别的“本教”,例如笃本、恰本等等,比较混乱的存在在象雄文化中。萨满教就是属于象雄文化中本教早期的一类教派,以杀生祭祀、巫术、占卜等为主要的仪轨。

象雄文化包括医学、建筑学、声明学、因明学、佛学、哲学,以及天文学等体系,经过数千年的沉淀积累,成为青藏高原祖先文明智慧的结晶。

生活习惯

●穿着

在藏族集镇与农村,男女上身都以藏袍为主,男子下身穿长裤,妇女

藏袍

下身穿长裙。藏袍大多以氆氇(以牦牛织成的布)、毛料或呢料制成,颜色多为黑、褐或深灰,大襟宽腰,领口袖口镶有花边,因袍长过人,穿时将腰部提起系上腰带。

●饮食

1.酥油

酥油是由牦牛奶或羊奶提炼出来的,营养价值很高。将牦牛奶或羊奶稍微加温,然后倒入“雪董桶”中,搅拌至表面浮上一层脂肪,把脂肪舀起装入袋中,冷却后即成酥油。酥油可制酥油茶,或加入糍粑中食用。

2.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最普通的饮料。制作方法是,先将茶砖熬煮成浓稠的茶汁,然后与酥油、佐料一起倒入酥油茶桶中,搅至水乳交融后煮开饮用。青藏高原气候干燥,缺少蔬菜,而藏民多以肉食为主,所以清热败火的酥油茶是他们日常必不可少的饮料。

3.糌粑

青稞属于大麦的一种,耐寒、耐旱,生长期短,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将青稞晒干、炒熟、磨成粉状,加入酥油撮捏成团,成为“糌粑”,是藏民的主食。

4.青稞酒

青稞酒以青稞酿成,酒精成分在10度左右,味道酸甜,似内地的米酒,更象是四川一带的醪糟。青稞酒是藏民喜庆宴会不可缺少的饮料,内地入藏的游人,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能痛快地喝上几大碗。 藏族传统的食品还有“包子”(藏式饺子)、酸奶酪及风干的牛羊肉等。

●住居

1.拉萨 

拉萨等大城市一般常见的住宅形式为2-3层的石砌碉楼,人住上层,一楼为仓库或圈养牲口家畜。墙壁粉刷成白色,阳台、窗前种植花草,在高原晴空万里的衬托下显现出一种迷人的油画般的绚丽色彩。

2.农村 

农村的建筑多为木石结构的平房,屋顶以夯土打实抹平,堆放牦牛粪及木材等燃料,屋角还插有五颜六色的经旗,在风中飘扬。

3.游牧区 

帐篷是藏民夏天游牧期间的居所,为了便于游牧的搬迁,帐篷设计简单、拆迁容易,中央以木杆支撑,周围以毛绳拉开钉在地上即可。帐篷内的空间大约在10-15平方米,内有以石头围成的灶台,可作简单炊煮。帐篷以氆氇缝制而成,质地粗厚坚韧,相当保暖。

●传统娱乐 

1.藏族歌舞

传统民歌是藏族民间文学的结晶,运用比喻、联想、拟人等手法,

藏族歌舞

描写藏民的生活、风俗、男女感情或历史故事。一般分“跳果谐”、“跳弦子”、“卓”和“热巴”等几种。

2.藏戏

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17世纪时,藏戏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表演。

文化节庆

●藏历年

藏族的节庆中,以藏历过年最隆重。从藏历12月初,藏人就陆续开始过年的准备,培养青稞苗,准备“卡赛”(以酥油炸制的面粉点心)、“鲁过”(以酥油花雕塑而成的羊头)、“切玛”等供品,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雪顿节

“雪顿”汉意为“奶酪宴会”,又称藏戏节,西藏自治区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开始举行,节期五至七天不等。

●沐浴节

藏族传统节日。藏语称“嘎玛日吉”,意为洗澡。流行于西藏自治区。节期是每年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为期7天,故又称“沐浴周”。

●跑马射箭盛会

跑马射箭相传起源于十五世纪,原本只是宗教性质的祭祀活动,后来加入跑马、骑射角力、负重等娱乐活动,而演变成跑马射箭盛会。


资源概况

水资源

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以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多种水体形式存在,并以河川径流为主体。外流水系流域面积占高原总面积的53.56%。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河网密集,为亚洲许多著名大河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等。青藏高原地表水以河川径流为代表,年均总资源量为6383亿立方米。高原冰川总面积4.9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融水量约为350亿立方米。高原湖泊总面积36889平方千米。青藏高原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6386.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占28.35%。水资源总量占中国的22.71%。

土地资源

青藏高原土地资源地域分布明显,数量构成极不平衡。宜牧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53.9%,宜林土地占10.7%,宜农土地占0.9%,暂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积占34.5%。宜农土地资源主要集中于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谷地,东南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干支流谷地,东北部黄河及湟水谷地,北部柴达木盆地周围。按气候、水利、土质、坡度等限制因素划分耕地资源,一等土地占17.7%,二等土地占27.6%,三等土地占53.1%,其余1.5%等外地属退耕土地。宜牧土地资源分布在人口稀少的高寒无林地域,草地生态环境不一,宜牧的性能差别也很大。宜林土地中有95%集中于南部喜马拉雅山地和东南部横断山区,在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东昆仑——西秦岭及河湟谷地也有零星分布。

动物资源

低等动物方面,仅西藏有水生原生动物458种,轮虫208种,甲壳动物的鳃足类59种;昆虫20目、173科、1160属、2340种。脊椎动物方面,在整个青藏高原有鱼类3目、5科、45属、152种;陆栖脊椎动物共有3生3属、1047种,占中国该类动物总数的43.7%。在己列出的中国濒危及受威胁的1009种高等植物中,青藏高原有170种以上,高原上濒危及受威胁的陆栖脊椎动物已知有95种(中国现列出301种)。

植物资源

青藏高原有维管束植物1500属、12000种以上,约占中国维管束植物总属数的50%以上、总种数的34.3%。

●草地

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区,全区天然草地类型归结为高山草甸草地类、高山灌丛草甸草地类、亚高山疏林灌木草甸草地类、高山草原草地类、高山山地荒漠草地类、高寒沼泽草地类、山地灌丛草地类和高山稀疏及垫状草地类八类。高山高寒草地是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草地类型。

●森林

青藏高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林区,还是中国少有的原始林区,常见的树种有乔松、高山松、云南松、铁杉,大果红杉、西藏柏和祁连圆柏等,其森林类型主要有亚高山暗针叶林带、松林、亚热带长绿阔叶林、低山热带森林、落叶阔叶林和落叶松林等。青藏高原虽然森林类型多样、树种繁多,但森林覆盖率低,而且分布不均匀;森林面积也较小,但其森林蓄积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较高,特别是西藏,森林蓄积量达到22.66亿立方米。

●经济作物

青稞藏语称为“乃”,也称裸大麦,米大麦。青稞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等藏区,是藏民的重要食物之一。青稞在藏区栽培的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最多可达到80%以上。青稞属大麦类,分为白色和黑色两种,生长期约四个月,具耐寒、耐旱的特性,所以适宜生长在寒冷、干旱、无霜期短的青藏高原地区。

高原草地

矿产资源

青藏高原地域广阔,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有形成于各种环境下的丰富物质。已发现的100多种矿产资源中,已探明部分储量的有近70种,其中铬、铜、铅、锌、水晶、石棉、盐湖、水热矿产储量较大;银、金、锡、铂族元素、稀土元素矿产储量也比较可观。

青藏高原的铜矿分布广泛,规模和储量都较大,矿床类型多,伴生矿种多,常常是与铅、锌、钻、银等矿共生的复合型多金属矿床。最典型的铜矿是藏东的玉龙铜矿,初步探明铜金属资源储量达650万吨。

光照资源

青藏高原光照资源丰富。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000~8500兆焦耳/平方米,多数地区在65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只有东南部和东部少数地区在65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下。年日照时数除东部、南部少数地区少于2500小时外,大多数地区为2500~3400小时。光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有利于农业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

地热资源

青藏高原的地热资源特点是热田多、分布广、热储量高。青藏高原的温泉多达600多处,其中许多都是高温沸泉,温度超过了当地的沸点,特别是藏南沿雅鲁藏布江及其两侧,大量的高温沸泉、间歇泉和喷气孔广泛分布。羊八井地热田成为中国较早开发的一个地热田,被用来发电、取暖和温室灌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