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如题所述

这是按照时间先后定义的两个术语。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L1)是我们从小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mother tongue)。在掌握第一语言 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第二语言(简称二语,second language,L2),甚至第三、第四语言。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指人们正在学习的语言。外语(foreign language)也是一个常用术语,指的是外国语。作为术语,外语是从国家角度定义的,第一、第二语言则是从个人角度定义的。比如,阿拉伯语在英国是外语,但对阿拉伯裔英国人来说,则可能是他们的第一语言。更多的时候,外语和第二语言相连。比如,英语在中国是外语,也是大部分中国人的第二语言。如果一个人学习了好几种外语,则可以有第一外语(一外)、第二外语(二外)等。这里的一和二也是从个人角度进行的区分。有时也可以看到英语是中国的第一外语这样的说法。这是说,在中国,把英语当成外语来学习的人是最多的 。
一般情况下,第一语言是个人身份的标志,总体水平也高于第二语言。特别的情况也有。比如在美国,很多移民子女的第一语言不是英语,而是西班牙语、汉语、阿拉伯语等。但是,上学之后,英语是主要的教学和交际语言,这些孩子的英语水平也与日俱进。他们的第一语言往往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与英语的差距越来越大。对于这些人来说,是第二语言(英语),而不是第一语言,标志了他们美国公民的身份(Scovel,2001)。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会说两种或多种语言,几乎同样熟练,但这些语言是同时学会的,很难从时间上分出先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两个概念不能涵盖这种现象。
第二语言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以汉语为例,如果一个人是在课堂上学习,他的环境就是课堂环境,也称正式环境;如果他不参加正式的课堂学习,而是在工作或生活中,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学习汉语,他的环境就是自然环境。与环境有关的另一对术语是外语环境和二语环境,它们的区分主要取决于课堂之外目的语是否常用。如果目的语在社团中不常用,学习者在课堂之外很少有机会接触,即为外语环境。相反,如果目的语在社团中很常用,学习者在课堂之外经常有机会接触,即为二语环境。在日本学习汉语,是外语环境;在中国学习汉语,则为二语环境。这里有必要指出三点。第一、二语环境和外语环境的对立,取决于目的语在社区中是否常用。问题是,在外语环境中,学习者往往也是社区的成员,称外语环境名副其实。而在二语环境中,学习者一般不是社区的成员,称二语环境是只考虑学习者的结果。因此,如果要保持一致,就应该只从社区的角度来定义,所谓的二语环境称为母语环境也许更合适(参见1.4)。第二、外语环境和二语环境的区分,有时并不像一般认为的那么简单。比如,通常情况下,加拿大被看成是一个双语(英语和法语)国家。不过,根据加拿大1996年人口普查的结果,在10个省中(加拿大共有12个省),会说两种语言的人少于12%,只会说法语的人少于0.5%。对于法语学习而言,这10个省可以看成是外语环境。另外两个省,即魁北克(Quebec)和新伯伦瑞克(New Brunswick),可以看成是二语环境(Masgoret & Garder,2003)。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二语环境和外语环境的区别可能会变得不那么重要。在传统的外语环境中,通过因特网,学习者也可以听到数量巨大的、真实的外语有声材料。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和母语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听有说),但已经是很大的改善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