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与该民族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文化交流的联系

500字左右以发言提纲形式,并举例

民族音乐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民族优良传统以传承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它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正是通过以抗战为题材的民族音乐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时机,可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已经很少有人记得《大刀进行曲》,更没有人听过《松花江上》。他们听到这些歌曲显得那样的陌生,更让我惊讶的是有人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也不能唱全,而他们朗朗上中的却是“超级女声”的歌曲,这种现象不能不让我忧虑和反思。

一、纠正学生审美取向,体验民族音乐内

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学生对民族音乐如此陌生呢?我想并不是课程大纲对民族音乐的忽视,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民族音乐占了不小的比例,然而从未在课本上出现的“超级女声”的歌曲却被孩子们记得滚瓜烂熟。虽然我们身边的媒体常以宣传流行音乐为主。但国乐飘香,尤其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以抗战为主题的民族音乐在各种媒体事出现得更频繁。可是学生们似乎不太喜欢听这些歌曲,他们的总是选择流行音乐,其原因是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取向。流行音乐节奏快、感情直白,加上明星应,使流行音乐成为学生音乐欣赏中主流,这样的模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审美观。传统的民族音乐与学生的环境成远,自然无法与民族音乐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体验,这就是为什么在学生的审美取向中,民族音乐总是不受欢迎的原因。

要想改变学生单一的审美取向,学校教育是最为重要的途径。通过有阶段、有目标、有方法的教学活动达到逐渐改变学生已经形成的审美定式。长期以来,民族音乐的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过于强调理性化的教学内容,而忽视感性化的音乐之美,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了“土气”、“陈旧”的错误印象。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几年,它所带来新的音乐课程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的手段,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教学是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也正是音乐教育的这种特点,才使得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它能更直接地入人的情感世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获得美的体验。因此,“审美”教育贯应穿于民族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民族音乐创作的年代与学生生活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使得音乐情感与个人情感的沟通存在障碍,这样就加大了民族音乐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推行的难度,同时也对音乐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线的音乐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民族音乐教学并不只在于完成教材中所要求的教学内容,而在于拉近学生与民族音乐的距离,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民族音乐。只有让学生真正感知民族音乐艺术的内涵,感受音乐的美,才会被音乐所陶醉,才会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在民族音乐的学习、欣赏中让学生感知流传至今的民歌所带来的民族人美及民族器乐曲所创造的意境之美。挖掘民族音乐内在美,是民族音乐教学的重点所在。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在学在已经形成审美取向的前进下让学生生去接受民族音乐呢?在这一点在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先让他们听蕴涵着民族音乐元素的流行歌曲、影视歌曲、经典名曲。这种逆向诱导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好呼的旋律来自于民族音乐,让他们自觉地关注音乐的母体,进而了解民族音乐的人文背景和艺术价值。在学生初步接受“包装”过的民族音乐之后,可以让他们接触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在歌曲选择上主要以风格鲜明、旋律优美的民歌为主,以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如: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明丽、清新等,这如同将一顿美味的大餐摆在他们面前,对于尝惯了形式单一的流行音乐的他们来说,这必然对他们的心灵有所触动,他们肤浅、单一的审美取向也会受到动摇。而这些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体现着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惯,包含着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以及民族思想,也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体味、接受本民族的精神和神韵,强化民族意识。

二、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民族音乐感悟渠道

民族音乐包含了民歌、民间舞蹈、民族器乐、曲艺及戏曲等。民族艺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远,加上各民族又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语言、风格,其音乐更是异彩纷呈,使得学生在接受民族音乐时产生一定的困难,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排斥的心理。教师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及作品本身的特点,结合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渠道愉快的体验音乐,并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1、通过表演,融入音乐情境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民族音乐的美。如人音版第四册《难忘的歌》一课中《共产儿童团歌》的歌曲教学中,让学生背着玩具枪跟着音乐踏步表演,学生在有趣的情景剧中以他们自己有力的步伐,感受到了这首歌铿锵有力的特点和儿童团员们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低年级的学生通常喜欢舞蹈,对教师教授的民族舞蹈感到十分新奇有趣。我们教材中选用了不少优秀的少数民族民歌,可以结合歌曲让学生跳起舞来。如人音版第三册《在北京的金山上》的聆听教学中,让学生自编动作,合着音乐跳起来,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出他们对这首藏族民歌的理解,从而切身感受到藏族民歌的特点。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直观再现民族音乐的社会背景

民族音乐的创作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让学生领悟民族音乐的内涵,最好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民族音乐产生的社会背景,而那些不可能再现的历史片段都能通过多媒体重现在学生面前。《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现如今的学生早已不满足于“一架钢琴、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台录音机”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视听结合,靠直观画面音响去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如初中教材《电影音乐》一课歌曲《地道战》的欣赏教学中,通过播放电影《地道战》的片段,使学生最直观地看到了当时游击队员们利用地道和日本侵略者展开的激烈战斗的场面,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身临其境,兴致盎然。

3、利用学科整合,辅助教学

由于民族音乐的历史性、地域性的差异,使得民族音乐的形成与文化、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如果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美术的民族工艺教学、社会的民俗风情教学等等。这样不但是对相关知识的巩固,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

三、保护地方剧种,开发民族音乐资源

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教授说:“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也就是乡土音乐教育,简单的理解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中的,一个不会唱家乡的歌的人很难说他是一个爱家乡的人。民族音乐的教学目标也并不是只为了会唱一两首歌,让孩子感受到其中的民族情是民族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同时学习家乡的民族民间音乐也是对我国的音乐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就我们福建地区而言,我省特有的戏曲剧种:梨园戏、莆仙戏、高甲戏、闽剧、芗剧,是我省乃至中国的音乐瑰宝,然而它们与其它地方剧种一样也面临着生存发展的艰难。学生们对这些剧种一无所知,表现的态度较为冷淡。若干年后有可能将会出现这些地方戏曲没有听众的现象,所以把这些地方剧种引入课堂教学是当务之急。这些戏曲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接受,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目的的预习,课堂中参与欣赏、演唱、表演、讨论等活动,在课后进行创作活动的延伸,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地方戏学习的兴趣及探索热情。我们当然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唱这些戏曲,但至少要让地方戏曲在他们的心中留下印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不能脱离本土文化的根。音乐教育也必须继承、弘扬、发展民族文化。对我们丰富的华夏音乐文化配以全面的音乐教育,使我们的音乐文化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样才能让民族音乐的火种在我们的后代中继续传承下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