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关系不好,原因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一点,不认同。

知名主持人马丁在《父与子的战争》这场演讲中说:“中国式父子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打骂,而是不认同。”

父亲们渴望孩子成才,又吝啬鼓励,唯恐这一丁点儿的鼓励会让孩子骄傲,然后退步。

所以他们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始终扮演打压者的角色。

我上小学时,数学考了97分,单科成绩第一。

但当这份试卷到了父亲手上,第一的光环完全消失。

他拿着试卷问我:“这么简单的试卷,怎么没拿满分?”

一桶凉水兜头浇下的感觉,我至今都记得。

优秀的地方被忽略,而缺点则被无限放大。

朋友A从小成绩优异,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上市公司,一路顺风顺水。

却唯独和父亲关系不和。

一直到他父亲去世,聚会时他喝多了酒,我们才知道,在我们眼里堪称完美的他,原来从未得到父亲的认同。

他在城市长大,分不清农作物,被父亲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用;

他上学时发烧请假在家,被父亲斥责一点小病都扛不住,矫情;

大学离家,别人都是父母来送,他一个人扛着大包小包,做了一天一夜的绿皮火车,而父亲连个电话都没有……

人心肉长的,被父亲这样对待的时间久了,他自己也不想再去勉强维持。

这段父子关系,愈发岌岌可危。

直到父亲去世,他才猛然醒悟,他前半辈子的努力,大部分都是为了父亲的认同。

但他一直没能得到。
问题之二,是不懂表达。

父爱总被贴上“深沉、隐忍”的标签,和父亲的不表达关系匪浅。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里,写了父亲。

沉默寡言的父亲,年少倔强的儿子。

是大部分中国式父子的缩影。

这样的父子之间,早已经有了不可突破的距离。

中国式父亲往往代表着严厉,对孩子要求严格,动辄打骂。

如同我们这代人的少年记忆,永远少不了父亲的皮带。

但是严厉,不代表不爱。

恰恰因为爱,才会严厉。

席慕容在散文《严父》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风霜与忧患,让奔波在外的父亲逐渐有了一张严厉的面容,回到家来,孩子的无知与懒散又让他有了一颗急躁的心。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明白,摆在他们眼前的,是一条多么崎岖的长路。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知道,父亲的呵护是多么有限和短暂。可是,孩子们不想去明白,也不想去知道,他们喜欢投向母亲柔软和温暖的怀抱,享受那一种无限的纵容和疼爱。可是孩子太小,父亲不表达,我们不知道。

等到年长后,这些事情成了心上的痂。

直到真正失去父亲,抛开偏见,再去回忆与父亲有关的种种事情,才会意识到,那些被父亲藏得太深的爱。

中国式的伦理,注定了父与子之间都是隐忍的。

隐忍的爱,隐忍的表达,还有隐忍的付出与牵挂。

中国爸爸不会说“儿子,你真棒”;

中国儿子也不会说“爸爸,你真好”。

哪怕,在他们心中,一直以对方为荣。

诗人王家新在《和儿子喝酒》中写道:

一个年过五十的人
还有什么雄心壮志
他的梦想不过是
和久别的已经长大的儿子
坐在一起喝上一杯
两只杯子碰在一起
这就是他们拥抱的方式
也是他们和解的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