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如题所述


砼工程质量通病
  1、蜂窝
  产生原因:振捣不实或漏振;模板缝隙过大导致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或石子相应过大。
  预防措施:按规定使用和移动振动器。中途停歇后再浇捣时,新旧接缝范围要小心振捣。模板安装前应清理模板表面及模板拼缝处的黏浆,才能使接缝严密。若接缝宽度超过2.5mm,应予以填封,梁筋过密时应选择相应的石子粒径。
  2、露筋
  产生原因:主筋保护层垫块不足,导致钢筋紧贴模板;振捣不实。
  预防措施:钢筋垫块夺取度要符合设计规定的保护层厚度;垫块放置间距适当,钢筋直径较小时垫块部距宜密些,使钢筋自重挠度减少;使用振动器必须待混凝土中气泡完全排除后才能移动。
  3、梁柱结点处(接头)断面尺寸偏差过大
  产生原因:柱头模板刚度差,或把安装柱头模板放在楼层模板安装的最后阶段,缺乏质量控制和监督。
  预防措施:安装梁板模板前,先安装梁柱接头模板,并检查其断面尺寸、垂直度、刚度,符合要求才允许接驳梁模板。
  4、麻面
  产生原因:模板表面不光滑;模板湿润不够;漏涂隔离剂。
  预防措施:模板应平整光滑,安装前要把粘浆清除干净,并满涂隔离剂,浇捣前对模板要浇水湿润。
  5、缝隙及夹渣
  产生原因:施工缝没有按规定进行清理和浇浆,特别是柱头和梯板脚。
  预防措施:浇注前对柱头、施工缝、梯板脚等部位重新检查,清理杂物。
  6、孔洞
  产生原因: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混凝土被卡住或漏振。
  预防措施:对钢筋较密的部位(如梁柱接头)应分次下料,缩小分层振捣的夺取度;按照规程使用振动器。
  7、墙柱底部缺陷(烂脚)
  产生原因:模板下口缝隙不严密,导致漏水泥浆;或浇筑前没有先浇灌足够50mm厚以上水泥砂浆。
  预防施:模板缝隙宽度超过2.5mm应予以填塞严密,特别防止侧板吊脚;浇注混凝土前先浇足50-100m厚的水泥砂浆。
  8、基础轴线位移,螺孔、埋件位移
  产生原因:模板支撑不牢,埋件固定措施不当,浇筑时受到碰撞引起。
  预防措施:基础混凝土是属厚大构件,模板支撑系统要予以充分考虑;当混凝土捣至螺孔底时,要进行复线检查,及时纠正。浇注混凝土时应在螺孔周边均匀下料,对重要的预埋螺栓尚应采用钢架固定,必要时二次浇筑。
  9、楼板表面平整度差
  产生原因:振捣后没有用拖板、刮尺抹平;梯级和斜水部位没有符合尺寸的模具定位;混凝土未达终凝就在上面行人和操作。
  预防措施:浇捣楼面应提倡使用拖板或刮尺抹平,梯级要使用平直、厚度符合要求和模具定位;混凝土达到1.2Mpa后才允许在混凝土面上操作。
  10、钢筋保护层垫块脆裂
  产生原因:垫块强度低于构件强度;沉置钢筋笼时冲力过大。
  预防措施:垫块的强度不得低于构件强度,并能抵御钢筋放置时的冲击力;当承托较大的梁钢筋时,垫块中应加钢筋或铁丝增强;执块制作完毕应浇水养护。
  11、混凝土表面不规则裂缝
  产生原因:一般是淋水保养不及时,湿润不足,水分蒸发过快或厚大构件温差收缩,没有执行有关规定。
  预防措施:混凝土终凝后立即进行淋水保养;高温或干燥天气要加麻袋等覆盖,保持构件有较久的湿润时间。厚大构件参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有关规定。
  12、缺棱掉角
  产生的原因:投料不准确,搅拌不均匀,出现局部强度低;或拆模板过早及拆模板方法不当。
  预防措施:指定专人监控投料,投料计量准确;搅拌时间要足够;拆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在拆除模板不受损坏时方能拆除。拆除时对构件棱角应予以保护。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