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氏的辈分表?

请问有人知道奚氏的辈分表吗?

奚氏   起源:   起源主要有二:①源于夏代,黄帝后裔,出自任姓,始祖为禺阳。禺阳为黄帝二十五子之一,受封于任地(山东济宁),故为任姓。禺阳裔孙名仲,食采于夏王朝管辖区的奚地(河北承德一带),史称奚仲,官任夏朝的车正(管理和制作车舆的官)。奚仲原居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后迁于邳(今山东微山西北)。奚仲的后代就用“奚”作为自己的姓氏。《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奚姓出自任姓,夏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子字为氏。”②出自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据《路史》载:鲜卑族拓跋氏之后有奚氏。又据《魏书·官氏志》载:“薄奚氏、达奚氏均为改奚氏。”
  始祖:奚仲。 迁徙:   奚姓起源于夏朝,历商周一千七百多年的发展,奚姓大多依旧留居山东,并北迁至今山东昌乐、寿光一带,亦有奚姓迁入今河南、安徽等地,如春秋时孔子有奚姓弟子,乃卫国(都今河南淇县)人。汉初有奚涓、奚意、奚类见诸史册,他们追随刘邦征战天下,后来功封列侯,显赫一时,其中厌次侯奚类其六世孙名世,七世孙名万,奚万被诏赐为关内侯(秦汉时爵名,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级。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封土,而有封户,据此享受征收租税之权),子孙遂落籍今陕西西安。这时,繁衍于山东昌乐、安徽亳州一带的奚姓人丁兴旺,家族庞大,昌大为奚姓北海郡望、谯郡郡望,后以此为中心,逐渐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各省。奚姓南迁较早,汉末三国时已有奚姓落籍于今江苏、湖南省境,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加剧了北方奚姓南迁的脚步,今安徽、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奚姓入迁。此际,北魏代北人汉化而来的奚姓或留居故都——今山西大同,或随国都之迁移而入居今河南之洛阳、禹州等地,经时光飞逝,逐渐与汉人相融合。唐代,奚陟之祖由安徽亳州迁居京兆(今陕西西安),五代时,河北易水的奚超家族初徙安徽歙州,再迁江西。宋元两代,奚姓逐渐扩展至今四川、福建、广东等南方省份。明初,山西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等地。清中叶以后奚姓有入居台湾以及东北之地者,后随长江三角洲的开发,大上海的崛起,江苏、浙江等地奚姓的涌入,上海成为奚姓新的发展中心。如今,奚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上海、江苏、甘肃、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地之奚姓约占全国汉族奚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目前奚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二十八位。 郡望:   谯 郡 东汉末析沛国之一部置郡,治谯县,治今安徽毫州。隋唐为毫州谯郡。
  北海郡 汉置,治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隋唐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 堂号:   ①郡望堂号:谯郡、北海。②自立堂号:礼耕、楚善等。 字辈:   安徽芜湖陶辛奚氏字辈:首中居正,邦家之友。
  河南社旗桥头镇奚姓字辈:德国兴太中,文芳春林庭,富贵庆荣华,永祥万世融。
  江苏大丰奚姓字辈:全莱公正臣,一万乔如文,春延茂盛广,怀仁道友德,礼义宏财宽。 名人:   奚仲,夏王朝车正(车辆总管)。薛(山东滕州西南)部落人。最早的车轮是没有轮辐的圆木,汉唐著作中称它为“辁”。他则“绕曲为轮,因直为辕”,创造有辐车轮。由辁发展到轮,使车辆的行走部件发生了一次大变革,为殷代的车奠定了基础。
  奚荣蒧,孔子弟子之一。字子皙,春秋末年卫国人。《史记正义》谓为卫国人。唐开元封“下邳伯”,宋封“济阳侯”。
  奚拔,北魏臣。太武帝时任侍中,从始光元年至始光三年(424-426),凡三年。拔代人。昭王奚斤子。明元帝拓跋嗣时,内侍左右。太武帝拓跋焘即位,迁侍中、选部尚书、镇南将军,赐爵乐陵公。后从征蠕蠕,战死。
  奚斤(360-448),北朝北魏将领。代(今山西代县)人。少机敏有识,善于谈论。道武初统禁兵,后为侍郎。累从征有功,出为晋兵将军、幽州刺史,赐爵山阳侯。太武帝为太子临朝听政,以奚斤为佐辅,行扬州刺史,都督前锋诸军事,率军南征,克兖、豫诸郡。太武帝即位,进爵宜城王,率军袭蒲坂,西据长安。后改弘农王,进万骑大将军,平决狱讼,咨访朝政。终年八十九岁。
  奚箪,北魏臣。代郡人,世典马牧,有宠于昭成皇帝。时国有良马曰“騧骝”,一夜忽失,求之不得。后知南部大人刘库仁所盗,养于窟室。奚箪闻而驰往取马,库仁以国甥恃宠,惭而逆击奚箪,奚箪捽其发落,伤其一乳。及符坚使库仁与卫辰分领国部,箪惧,遂奔卫辰。及道武灭卫辰,奚箪晚乃得归,故名位后于旧臣。
  奚陟(745-799),唐臣。字殷卿,亳州(今属安徽)人。少笃志,通群书。唐朝代宗大历末,擢进士、文辞清丽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德宗立,谏议大夫崔河图持节使吐蕃,表陟自副,以亲老辞不拜。杨炎辅政,召授左拾遗。居亲丧,毁瘠过礼。朱泚反,走间道及车驾于兴元,拜起居郎、翰林学士,不就职。贼平,改太子司议郎,历金部、吏部员外。会左右丞缺,转左司郎中。
  奚鼐,唐造墨专家。易县(属河北)人。所造墨有光气,时享有盛名,人视为宝。所制墨有“奚鼐墨”及“庚申”印文,以供识别。传至子超,迁居歙州(安徽歙县)。南唐时赐姓李。超子廷珪,亦精制墨,名誉天下。
  奚超,徽墨创始人。易水(今河北易州)奚氏制墨世家奚鼐之后,因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南唐后主李煜令其子奚廷珪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歙州。
  奚廷珪,五代造墨家。祖籍易县(属河北),后迁居歙州(安徽歙县)。本姓奚,南唐赐姓李。承父祖业造墨,技艺尤精。所制墨,坚如玉,文如犀,时称“廷珪墨”。与“澄心堂纸”、“龙尾砚”并称文房三宝。弟廷璋、子文用皆袭其业。
  奚世亮,明代官员。字明仲,一字汝寅。黄冈人。嘉靖进士。授南京户部郎中,以清廉著称于时。任延平府同知时,倭寇常侵犯福建沿海一带。他致力于防倭的准备。后权代兴化府事,倭寇至,围兴化城逾月;他亲冒矢石,率士卒抵抗。后城南被倭寇攻陷,他率兵向城西迎战,伤重而死。
  奚冈(1746-1803),清诗画家、篆刻家。初名钢,字铁生、纯章,别号蒙道士、鹤渚生等,钱塘(浙江杭州)人。诗词超隽,画山水潇洒,篆刻秀丽。与丁敬、黄易、庄仁斋号称“西泠四大家”,加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称“西泠八家”。为浙派印刻杰出者。兼工隶书行草。有《冬花庵烬余稿》。
  奚音(约1836年前后在世),清诗人。字伯琴。太仓(今属江苏省)人。高声振妻。夫妇感情甚深,夫卒,音曾自尽被救,后终因哀恸而亡。博涉经史,娴雅能诗。著有《梦香诗草》行于世。
  奚颖文,清诗人、画家。字蕴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奚冈侄女,诸生程豫妻。善画山水,又工诗,诗格高古,不类闺阁语。著有《簪花阁诗》行于世。
  其他奚姓名人有还有西汉鲁侯奚涓、成汤侯奚意;北魏大臣奚兠、奚眷、奚牧;唐女将奚夫人,诗人奚贾;宋奚士逊;明大臣奚铭;清诗画家奚涛,画家奚阙等。近当代奚姓名人有空军中将奚让,材料科学专家奚同庚,行为决策专家奚恺元,医学家奚复一、奚九一,遗传学家奚元龄,农学家奚康敏、奚元令,外语教授奚宝芬,作家奚青,京剧演员奚啸伯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浦东召稼楼是姓奚的聚居的地方,他们称呼住处为宅或堂,它的取名方法,大致是按住处的地理方位称呼的有东南宅、西南宅,按住处的正厅中央挂的横额来称呼的有人瑞堂、纯佑堂、资训堂、礼耕堂,根据房主人给住处题的雅名来称呼的有梅园(平寿堂)、绿野(恭寿堂),另有两处:一处是东南宅分出的(宁俭堂?),户主是盲人,叫荪伯;另一处户主是奚世余(可能是谐音)字翰波,以上已有十所住处,在乡下蒋家桥附近还有老奚家宅和小奚家宅。在小小的地盘上,居住着这么多姓奚的,因此是当之无愧的望族。清光绪《南汇县志》:“跨王家浜为市,商店六七十家,居民约百余户,水道四通,航行方便。奚氏列第相望,书香不断,称望族焉。”
  奚家祠堂在召稼楼西、西经刚庙东、王家浜北岸,在祠堂西侧跨王家浜的石桥叫祠堂桥。从杜家行方向东来的船只过了谈家港桥,再过祠堂桥便认为进入召稼楼境内了。奚家祠堂在过去是有活动的,其主要内容是祭祖宗、修家谱,在1949年前,声播在家中看到奚氏代代相传的世系表(只列出男性的名字),遗憾的是没有重视它保管下来。这张表估计是西南宅的奚挺筠(世字辈)构制的,对历史知道比较多的是他的孙子家泽(字沛然),可惜他已过世,不知他的亲属是否还保留这张表?奚氏家谱被谁保留了下来?作为奚氏后代,企盼他们的出现。
  奚家在召稼楼采用排字辈分长幼,各人的辈份含在自己的名字中。字辈的顺序见于挂在祠堂里的一副对联:“世绍家声、敦仁树德、学承祖志、崇本培基”十六个字。在声字辈中年龄最大的是声锵(女)字佩鸣,年龄最大的男性是声振(1928年生),在敦字辈中年龄最大的是敦复(女 1948年生),年龄最大的男性是敦源(1952年生),寓意源源不断,子孙满堂,随着形势的变化,敦源上学时改名志刚。
  我家世居人瑞堂内,人瑞堂有三进,正屋四十五间(侧厅、厢房、羽屋均未计在内)。
  人瑞堂的第一代主人是谁?据声振和我知道的应该是宝轮公或素卿公,他俩谁是父谁是子,我们无法查考,为子的可能是人瑞堂的第一代主人,他是我们的高祖父。
  高祖父是南汇县显要人物,人瑞堂正墙门间(第一进居中的一间)里,陈列回避、肃静等硬牌。南汇县新任县官都要来拜访的。清朝七品以上官员,因退休或病退或守孝等原因还乡,可带仪仗回家。我家祖先谁当过七品以上官员?我们企待家谱来揭底!
  高祖父有三个儿子,分家时老大世荣(我的曾祖父)住人瑞堂东半部份,老二住人瑞堂西半部份,老三出宅,住原人瑞堂粮库地基上新造的资训堂(资训堂称新人瑞,原来的称老人瑞),可见高祖父实力雄厚。高祖父有良田八千亩,在各地开有典当八爿,在上海开振源钱庄,是独资经营的无限责任公司性质。由于三儿子用亏了十万两银子,造成钱庄倒闭,债主纷纷到召稼楼讨债,只能卖去周浦、新场、大团等镇上七爿典当,碍于面子本镇的一爿小典当仁裕没有卖,还卖掉大批良田,凑上大部份动产如现金、首饰、古玩、字画等,才还清欠债。此后分家,大房世荣(曾祖父)分得良田一千亩。
  世荣(1864年生)字子欣、号云东,原配秦氏,上海豫园为秦家祠堂,老家在陈家行,墓前有石人(翁仲)石马,这在浦东是少有的。
  曾祖父乐善好施,川沙的亲戚黄炎培(1878年生),幼年家境不太富裕,曾祖父把他带在身边培养,就读于人瑞堂奚家私塾,直到他认为学业有成,便叫他参加乡试,果然一试便中秀才。他后来考中了翰林,二十世纪20年代初率先提出开发浦东。解放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
  曾祖父的书法、篆刻和国画是很有水平的,1893年他30岁时编辑自刻印《退颖盦印存》一册,1914年他51岁时,编印自刻印《铸古盦印存》六册,内中有几枚印章仍保存我处。他喜欢古董,曾因得一古董为自己起了一个号寿郙,刻了一个相应的图章,这图章现在还被我收藏着,这件古董传给了他的长子。晚清倪绳中《南汇县竹枝词》称“奚姓文人三绝如,吉金山水子欣书。更看燕子诗词妙,无愧囊中锦绣储。”后二奚指的是同出召稼楼,同时期,并“浦左首富”之家的奚世荣和奚囊(奚燕子1876-1940)。
  曾祖父原配生四男二女,续弦姚氏生一男二女,二子早逝未成家,只列四房。长子曾考中秀才,分家时出宅,卖礼耕堂第五进的东半部份,次子绍典字汉铭住人瑞堂第三进的东半部份,称东二房,老三与老四分别住人瑞堂的第二与第一进的东半部份。
  《上海通志》副总纂、《上海县志》王孝俭主编说:“召稼楼完全可以扛起‘浦东文化’的大旗”。开发浦东是国家的重大决策,开发当然包含文化的开发,上海市闵行区决定将召稼楼作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和规划建设。这使我们兴奋不已、感激万分!历史文化当然包含家谱这类记事史料。我是召稼楼奚姓的子孙,虽然我现居江苏盐城,我在召稼楼还有房产,我心还是在召稼楼的。我在这里已有树字辈的重孙,我必须告诉他们我们的祖先在哪里,因此恳切盼望奚氏家谱的出现,手中存有这家谱的各位人士,请你满足我们的期望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4-09

奚家在召稼楼采用排字辈分长幼,各人的辈份含在自己的名字中。字辈的顺序见于挂在祠堂里的一副对联:“世绍家声、敦仁树德、学承祖志、崇本培基”十六个字。在声字辈中年龄最大的是声锵(女)字佩鸣,年龄最大的男性是声振(1928年生),在敦字辈中年龄最大的是敦复(女 1948年生),年龄最大的男性是敦源(1952年生),寓意源源不断,子孙满堂,随着形势的变化,敦源上学时改名志刚。

浦东召稼楼是姓奚的聚居的地方,他们称呼住处为宅或堂,它的取名方法,大致是按住处的地理方位称呼的有东南宅、西南宅,按住处的正厅中央挂的横额来称呼的有人瑞堂、纯佑堂、资训堂、礼耕堂,根据房主人给住处题的雅名来称呼的有梅园(平寿堂)、绿野(恭寿堂),另有两处:一处是东南宅分出的(宁俭堂?),户主是盲人,叫荪伯;另一处户主是奚世余(可能是谐音)字翰波,以上已有十所住处,在乡下蒋家桥附近还有老奚家宅和小奚家宅。在小小的地盘上,居住着这么多姓奚的,因此是当之无愧的望族。清光绪《南汇县志》:“跨王家浜为市,商店六七十家,居民约百余户,水道四通,航行方便。奚氏列第相望,书香不断,称望族焉。”

奚家祠堂在召稼楼西、西经刚庙东、王家浜北岸,在祠堂西侧跨王家浜的石桥叫祠堂桥。从杜家行方向东来的船只过了谈家港桥,再过祠堂桥便认为进入召稼楼境内了。奚家祠堂在过去是有活动的,其主要内容是祭祖宗、修家谱,在1949年前,声播在家中看到奚氏代代相传的世系表(只列出男性的名字),遗憾的是没有重视它保管下来。这张表估计是西南宅的奚挺筠(世字辈)构制的,对历史知道比较多的是他的孙子家泽(字沛然),可惜他已过世,不知他的亲属是否还保留这张表?奚氏家谱被谁保留了下来?作为奚氏后代,企盼他们的出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0-12
四川资中的。兴字辈。(上上辈绍,上一辈 礼,下一辈 家)
我们哪儿有明,清的祖坟
第4个回答  2014-03-05
我是江苏盐城大丰奚氏后人,经常研究家族里的历史事件。字辈在网上可以看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