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神学与宗教伦理学的区别?

如题所述

一、宗教与哲学的异同
先说宗教与哲学之异.宗教所反映的世界基本上是经验世界,只不过是在描述经验世界时加进了许多缺乏或扭曲经验世界真实性的成分,这就是宗教现象中常见的“颠倒了的世界观”或“幻象的反映”,即将经验世界中的存在者幻象化或神圣化后再用以解释经验世界.这个反映的对象正与科学所反映的对象相等,但科学是真实地反映或实证经验世界中的存在物,所以,宗教与科学在这方面的冲突要大于宗教与哲学之间的冲突.而哲学所反映的世界是一种逻辑上的宇宙观,即经验世界加可能性世界,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至大无外”的存在者.所以,哲学的宇宙观是一种超验的抽象概念,它不直接否定宗教或科学的实在概念的价值,而是从一个永恒的方向引导和激发宗教观念的演变和科学思想的创新.这是宗教与哲学相异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相异的方面是,哲学注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思辨,而宗教强调建立在体验或幻想上的信仰,即哲学在于“思”,宗教在于“信”.哲学从一个永恒的角度来看待一切存在物的发展、演变,这是由其“反思的思想”所具有的无限灵活性所决定的;而宗教也似乎是从一个“永恒”的角度看待“一切存在物”的演变,但其所谓的“永恒”和“一切存在物”都是在对经验世界中的存在物作幻想的类比而形成的,如以“天国”折射“人世”,以“永生”折射“长寿”,以“地狱”折射“苦难”等.而在哲学的最高概念中只有超验的“理念”、“物自体”或“绝对精神”等.
但是,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领域里,我们又可以看到宗教与哲学相同的一面,即两者都十分关注诸如生与死的意义、善与恶、美与丑、秩序与自由等.对于这些共同的方面,尽管哲学与宗教对它们的解释有思与信的差别,但它们对人类所提供的“安身立命”的功用却是相同的.
根据上述的思路,宗教与哲学的异同关系可以总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它们涉及的领域有“大小”之别;一是它们进入自己领域的思想方法有“思”与“信”之异.宗教的领域一般不超出人类的经验世界,而哲学的领域往往在经验世界之外还有可能性世界.在经验世界之内,古今中外一切的宗教现象也是哲学思考的领域之一部分,而哲学的可能性世界则不在宗教建立信仰的领域里.在思想方法上,宗教要求其信徒对最高的神圣存在者,无论是人格性的上帝还是绝对灵性存在,都须呈献不假思索的虔诚.而哲学对宗教所谓最高存在者一定要诉诸理性之思考:最高存在的证据何在?如何证明此证据的可信性?最高存在的本质定义与经验事实有无逻辑矛盾,如神之全善与人世之恶当作何解释?这些出自思想的问题都是哲学反思的对象,哲学家们视其为生活的乐趣.
二、宗教与哲学在不同文化传统中的演变
在东方文化传统中,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其特点是两者之间的若即若离,界限模糊.
作为印度婆罗门教最早经典之一的《奥义书》,既可以看成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教义基础,也可以看成是它们在哲学方面的基础.它是印度最古老的《吠陀》经典的最后一部分,其中所宣传的“梵我同一”和“轮回解脱”等观念是具有宗教意味的,而其对于物质存在的原素论的解释和对社会伦理的乐生论的解释,又是具有哲学意蕴的.因此,《奥义书》既是古印度的宗教经典又是其哲学经典.特别是在公元前后,在《奥义书》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印度教正统的哲学流派———吠檀多派.
佛教的传统也可以分成宗教和哲学两个相互交融的层面:作为宗教的佛教和作为哲学的佛学.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人展现出来的乃是其哲学思想,倒是后人将其思想和探索人生意义的行为改造成宗教教义与奇迹故事.此后,作为宗教传统的佛教在南亚、东南亚、中国、朝鲜、日本等地得到传播,其特点是强调修炼、戒律、出家及庙堂等形式.而作为哲学传统的佛学也在印度、中国、日本等地得到传播,并在历史上形成了大乘佛学与禅宗等.
中国儒家的传统也是这样.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思想里既有属于他自己创新的、具有哲学意味的仁义道德思想,也有古老的文化传统中沿袭下来的、具有宗教意味的天命鬼神思想.在这个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体系里,孟子的“养气”、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王阳明的致良知、康有为的“孔教”运动,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敬天祭祖”等,都是在表达儒家思想在宗教层面的含义.另一方面,儒家传统也有明显的哲学层面的意蕴,如孔子强调人世伦理的“仁”、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朱熹以“理气”关系解释事物的存在、冯友兰以“理、气、大全、道体”建构“新理学”的思想等.这些都与西方传统的哲学具有相同的理性思辨旨趣.不同的是,儒家的传统强调“天人合一”,总是将这个传统的宗教性和哲学性意蕴融合在一起,没有造成明显的互相冲突和紧张关系.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宗教的启示性不断受到哲学的思辨性挑战,在思想方法上来自希腊哲学的思辨特征主导着整个宗教神学思想的发展方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2
神学,指的是从某一宗教或某一宗派的立场出发,对宗教的历史、教义和思想等所做的研究。这种研究以自己的观点为标准,对其他的宗教或教派做出评判,其目的是宣扬某一宗教或某一教派的观点。神学院、佛学院、经学院等宗教院校的教学与研究多属此类。

  所谓的宗教学,最早的经典表述出自麦克斯·缪勒,他在1873的《宗教学导论》中,首次使用了Science Of Religion这一概念,直译“宗教科学”,指的是从客观立场出发,对宗教的起源、演化、本质、功能等问题所做的科学研究,后来逐渐发展出宗教哲学、宗教史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等分支学科,成为科学谱系的重要部分。这种研究的目的是丰富人类的知识系统,并有助于全人类的福祉。公办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宗教研究,盖属此类。

  可以看出,神学与宗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两种宗教研究不同的立场与目的,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同的研究方法。通俗的说,神学属于宗教研究的内学,是宗教界内部有关宗教自身的讨论;宗教学则是从外在视角对宗教现象所做的客观与科学研究。

  当然,神学与宗教学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神学构成了宗教学的研究对象,宗教学需要对神学予以尊重和体认;宗教学的研究成果,则可以为宗教界所吸取,成为其发展的指导力量。从学术史看,有些神学家还非常重视宗教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欧洲天主教徒以社会学理论研究天主教的发展规律,形成了所谓的“宗教的社会学”(Religious Sociology),与学术界一般的“宗教社会学”(Sociology of Religion)有明显的区别。

  在中国语境下,宗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个人信仰与宗教研究的关系问题。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宗教研究者往往不尊重神学,在对宗教现象缺乏同情默认与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贸然批判。现在的挑战则是另一个偏向,宗教研究者过多受到教会的影响,并因此模糊了科学立场,其研究成果近似于神学。近年来,许多海外宗教机构每年都出资培训大陆的宗教学教师、学生和研究者,毫无疑问这增加了大陆学者对宗教内涵的理解,但同时由于受到教界世界观、方法论和研究规范的影响,一些宗教学者和研究生的论述也逐渐向神学靠拢,科学立场有所淡化。
第2个回答  2020-10-22
宗教伦理学以宗教伦理为研究对象,研究宗教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宗教伦理关系及其准则,是由伦理学与宗教学相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直接依附于宗教哲学。其特征是把道德的起源、实质及最终目的都同神的理念和神的恩赐联系起来,从而把道德看成是超历史、超时代、超阶级的永恒
内容简介
世界大多数宗教都是伦理型的宗教。坚信如果没有伦理因素,不仅宗教生活将会失去精神支持,而且整个宗教信仰乃至人类社会文化也将失去道德基础。但这一信念在当代和平主义思潮和全球化境遇里,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宗教矛盾和区域战争的新高潮中,面临着艰难而复杂的处境。如何看待宗教的价值趋向?宗教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什么?这类问题自然引起了深切的关注。

神学伦理学(theologist ethics),把道德的起源、实质和最终目标都直接同神的恩赐和对神的信仰联系起来的、为宗教信仰服务的道德哲学。在西方、特别是天主教国家有不同的学派,如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新正统派伦理学说,以及 20 世纪 60—70 年代在美国出现并流行的基督教“境遇伦理学”等。[1]

共同特征是:(1) 以宗教教义解释道德中的主要问题,使伦理学依附于宗教教条,成为神学的“仆从”;(2)力图调和神与人、天上与人间、科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 达到以神学为主导的目的;(3)论证教会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
第3个回答  2020-10-22
宗教伦理学
宗教伦理学以宗教伦理为研究对象,研究宗教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宗教伦理关系及其准则,是由伦理学与宗教学相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直接依附于宗教哲学。其特征是把道德的起源、实质及最终目的都同神的理念和神的恩赐联系起来,从而把道德看成是超历史、超时代、超阶级的永恒不变的东西。

书名
宗教伦理学
作者
王文东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
快速
导航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目录
版权信息
ISBN: 9787811082654
开本: 32
定价: 64.00 元
内容简介
世界大多数宗教都是伦理型的宗教。坚信如果没有伦理因素,不仅宗教生活将会失去精神支持,而且整个宗教信仰乃至人类社会文化也将失去道德基础。但这一信念在当代和平主义思潮和全球化境遇里,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宗教矛盾和区域战争的新高潮中,面临着艰难而复杂的处境。如何看待宗教的价值趋向?宗教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什么?这类问题自然引起了深切的关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