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情绪

如题所述

引导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如下:
1、正确认识和重视孩子的情绪家长要正确的认识孩子的情绪,必须重视孩子的情绪。遇到一些开心的事情或是不愉快的事情,总会有一些情绪表现的,这是正常的。
2.允许孩子的合理宣泄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要允许孩子合理的进行宣泄,就像我们自己在情绪不好的时候也是需要宣泄的,只不过宣泄的方式不是太一样。
3.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在遇到孩子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要想法设法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话题引导到孩子感兴趣的事件上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21

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正确引导:

1. 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当孩子情绪激动时,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冷静下来和平静情绪。

2. 倾听并理解孩子:当孩子大声哭闹或者不停抱怨时,孩子通常需要倾听和理解的空间。父母可以听取孩子的想法和情绪,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并共同解决问题。

3. 简化问题:当孩子过于情绪化时,他们可能难以理解问题的复杂性。父母可以简化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孩子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4. 保持冷静:在孩子情绪激动时,父母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以避免局面进一步恶化。情绪稳定的父母可以调整孩子的情绪。

5. 告诉孩子如何应对情绪: 孩子对于舆情和情绪的理解理念常常是不成熟的。父母需要告诉孩子如何处理情绪,例如让孩子做深呼吸、做瑜伽、跑步等可以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活动。

总之,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倾听、理解和简化问题,以及保持冷静和告诉孩子如何应对情绪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逐步提高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第2个回答  2020-11-28
孩子和大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当孩子受到称赞时,他会很高兴;当他的行动受到阻挠时,他会变得生气。这些情绪反应都是由外在刺激所引起的。又如幼儿饿了、生病或疲倦时,会有哭闹和烦躁不安的现象,这是由内在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所以“情绪”是指个体受到内在或外在因素的刺激所引发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态。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孩子良好情绪的形成。所以我们首先要让孩子喜欢这个环境,愿意接受这个环境,那么孩子才会有下次还想要来的欲望。有的孩子不喜欢这个环境,一来到这个环境就开始哭闹,孩子进都不想进,那更别说是让孩子在这个环境下去玩、去学习了。

二、奠基孩子爱的情感
每个孩子都需要爱,跟孩子在一起时和孩子肌肤的接触是最能够拉近两个人的感情的,爱是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积极而强烈的感情,表现为一种倾向,一种态度,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教育力量。

孩子们都喜欢玩游戏,那么我们就多制造一些和孩子有更多肌肤接触的游戏,让孩子玩了这个游戏之后先对你有更加的依赖和下次还要找你玩的欲望,这个时候爱的情感已经建立,和孩子的关系自然也就近了许多。所以对孩子的抱、拍、摸等动作,都能使孩子的身心感到温暖和舒适,从而产生快乐和满足的良好情绪。
三、恰当对待孩子的良好行为
有人会问:是不是对孩子的良好行为都要给予充分的表扬、鼓励呢?虽然孩子的感受和所有的愿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接受的。这个时候就要把握好这个“度”了。

当孩子出现好的行为时,我们要及时的奖励和夸奖孩子,让孩子明白这个行为的出现能让别人高兴,我能够得到奖励,可以让好的行为再次出现。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应准确了解行为产生的原因并给予恰当处理。
四、 适当调节孩子的情绪
要想调节孩子的情绪,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如果孩子因为生理上的原因而不安,那就照顾他,满足他;如果孩子想寻找尉籍,那就用心去倾听,用爱去安抚。

上述每一个都很重要,只要能让孩子的情绪好,孩子才能更好的跟你去配合,跟你好好的学习,孩子好的情绪可以让孩子能够更快地掌握好技巧,更容易地去学习。

如果孩子有一方面一直很好,而在教的过程时又怎么也学不会,那么试着去调整一下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能够在好的情绪下去学习这个东西,可能会比在那儿死板的教上大半天强,每个人都在好的情绪下学习了,各自也从中体会到了快乐,那么何乐而不为呢?良好的情绪能够促进身心健康,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孩子们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快乐了,才会更好地去配合我们进行下一步的训练,情绪调控使我们更加地了解我们的孩子 ,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第3个回答  2020-11-28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所以只能教孩子面对这种挫折感。
越来越多的专家强调父母要尊重并认同孩子的情绪,我也尝试着这样做。在他们伤心、生气的时候,我替他们描述不好的感觉并认可这些感受:“嗯,妈妈知道你难受了。你现在一定希望……”

可是,通常我越描述,孩子越委屈,有时简直委屈得不得了。对自己做错的地方,因为我的安慰反倒忘了,光顾着觉得自己受委屈了。我开始怀疑,他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安慰吗?

处理孩子的情绪并不等于一味地认可它,更重要的事情是:让孩子明白怎么应对。

如果只是妈妈很擅长安慰孩子,孩子自己并没有学会如何处理负面情绪,那么最终高EQ的那个人是妈妈,而不是孩子。

所以,孩子的负面情绪到来之后,妈妈要做两件事情:

1、用简单的几句话认可他的情绪,“我看到你很委屈。”或者“你真是很伤心啊!”,但是不要告诉孩子或者让他感觉到他的行为都是对的。

2、等孩子安静下来之后教他处理:你要怎么办?怎样解决那些让你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

处理孩子的情绪,是现在父母需要特别学习的一门功课。以前我们小时候被爸爸妈妈打了骂了,可以去劳动,漫山遍野去跑,环境帮我们发泄了很多负面情绪。但现在的孩子整天关在屋子里,没有情绪发泄的通道,父母必须更用心地教会孩子情绪管理。

情绪是生来就有的一种能力,也是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一种能力。一个正常人都会有情绪,在生活中也会伴随着各种情绪。

面对孩子的情绪,作为家长无需过分的焦虑,只需要放下惯有权威,平和的去接受,有策略的去引导,不断的去体会与行动。

而且,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情绪问题也会让我们觉察到自己的一些情结所在,比如,在一些不可控的事情发生后,我们是否能好好地面对自己的无力与挫败?

愿我们与孩子彼此都能互相理解,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收获和谐的亲子关系与更成熟的自我。
第4个回答  2020-11-28
一)引导孩子释放不满的情绪

在家庭生活中,出于种种原因,孩子常常会将种种不满情绪通过哭闹、烦闷等形式表露出来。作为父母,应该懂得当孩子闹情绪时,只有让孩子及时地宣泄出来,才能使孩子恢复心理上的平衡。这对自持力薄弱的孩子,尤为需要。有的父母,在孩子闹情绪时,常用打骂、训斥的方法制止,这种强制性手段的结果不仅损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还会使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因此,父母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释放不满情绪。

帮助孩子释放不满情绪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一般从如下几方面着手:1、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表达情绔的榜样。父母一般不宜在家庭、孩子面前过分抑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为了家长的“尊严”与“权威”,老是一副威严的架势与面孔。正确的做法是经常自由地失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又不迁怒于别人,给孩子树立一个敢于表露情绪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明白:表达个的情感和宣泄情绪,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2、创造宽松环境。为孩子创造更多的表达情绪的机会。一旦孩子闹情绪,既不要惊慌,又不必急躁,更不能凭主观意气横加阻止、压制。最好是抱着“闹就闹一会儿再说”的态度。然后因势利导,让孩子明白:表示不满是正常的,但不能不吃饭,或不学习、不干家务。这种“冷处理”,会使“热冲动”的孩子熄灭火气,懂得反思,接受父母的指教。3.循循善诱。尽量倾听孩子的倾诉。孩子心里有事,一定会找人倾诉,而父母恰恰是他们的第一个倾诉对象。此时,父母千万不可因嫌孩子“罗嗦”、“无理”,或因自己忙于家务或工作等,全然不管孩子。应该平心静气地听完孩子的诉说。同时,最好用自己经历过的类似体会和教训,对孩子进行有理、有情的开导和劝解。只有如此,孩子才能始终在一种平等、亲切的情感释放中,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保持心理的平衡。

(二)帮助孩子克服消极的情绪

为了让孩子们快乐地生活,积极向上,父母应该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特别是那些由于屡次失败而变得失去了信心,或天生比较羞怯的孩子更需要这种帮助。

孩子的很多消极情绪大都是由不合理的思想和信念所引起的。如一个孩子认为自己坏、没价值、无希望,那么他就会感到悲伤失望;假如一个孩子认为他考试失败了是因为他笨,而不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那么他也可能变得沮丧。孩子们不合理的思想和信念表现为思想的概念化和绝对化。他们认为:不管做什么,应该不会有失败,否则就是糟糕的、可怕的、灾难性的。他们必须为人所爱,否则就不可爱。不论他们的欲望如何,必须立即给予满足。父母要把这些不合理的思想讲出来,帮助他们转变不合理的信念,用合理的现实的思想来替换这些不合理的思想。

假若一个孩子遇到一个问题,他没有把一件事情做好,或考试错了一道题,应该帮助他认识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事实上也不是什么大事,只要经过努力,下次考试会取得好成绩的。要帮助他既预见到在前进中可能受的挫折,又能勇敢地大踏步前进。向他指出,没有人期望他是尽善尽美的。即使他没有做过什么好事,你依旧爱他,在他身上花费精力是值得的。

要引导孩子克服消极的思想情绪,父母们还应做到:1、约束自身的消极态度。孩子是最易受感染的,他们的消极思想情绪是从父母那里、别的孩子那里学来的。如果作家长的整天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什么事情达不到满意就消极沮丧,受到一点挫折就如大祸临头,这种情绪必然会影响孩子。2、鼓励孩子。鼓励意味着给孩子以勇气、希望和信心,使孩子能正视和应付生活中的一切事情,特别是在危险、困难、痛苦、沮丧的时候,此时,父母的鼓励就是一种支援,它能帮助孩子摆脱困难,摆脱消极的思想情绪,增强自信心,乐观地生活下去。3、努力帮助孩子发展积极的思想。积极的思想是以多方面看问题为基础的,看到事物坏的一面,但不为其所难,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乐观向上,将使生活更美好。不要让孩子每天一早起来就想到他将会遇到不好的事情,而是要使他们精神饱满地去迎接一个好日子。乐观和热忱将帮助孩子克服各种困难,并使他们的学习或工作成绩达到满意的地步。你应该以你的积极乐观精神影响你的孩子,使他们情绪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

(三)帮助孩子克服焦虑

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是预计到对自尊心有一种潜在的威胁或由于某种情境使人发生内心冲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不安状态。幼儿的焦虑主要是怕去母亲的保护和爱抚,自己的愿望和家庭、社会的规范发生冲突,怕自己不为同伴所接受,对某事某情境感到羞耻或怀疑,以及被迫对自己试着要做的事感到内疚等等原因引起的。

针对这些引起焦虑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儿童消除焦虑心理:

1、提供爱和关心、支持,帮助幼儿处理矛盾。如尽量不用或少用惩罚的手段对待儿童的过错,以正面教育为主;支持儿童的独立活动,鼓励、维护他的独立性;帮助儿童正确处理愿望和原则的冲突。

2、满足儿童安全感和自尊心的需要,支持他们为实现这种合理需要的行为。当儿童在行动上受到挫折时,要予以鼓励,并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克服困难。

3、鼓励独立性和创造性,回避会引起儿童怀疑、羞耻、内疚的行动。对儿童不成熟的行动、言论要耐心指导,不包办代替。

(四)正确对待胆小、退缩的孩子

一般来说,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教师和家长对于那些具有外向攻击行为的孩子常常给予较多的重视,对于他们表现出来的冲动粗暴、打人骂人、破坏纪律、损毁公物、欺侮弱小等行为加以及时的批评、纠正。然而,对于那些表现为胆小、羞怯、懦弱自卑、不合群、缺乏进取心的孩子,因为他们对别人影响不大,而易被 家长和 老师所忽视,甚至有时还被誉为乖孩子。

其实内向退缩行为是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如不注意防治,有可能延续至成年后影响其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子女教育及社会适应性。因此要多多关注那些具有内向、胆小、退缩行为的儿童。它们中有的喜欢小伙伴,也爱和小朋友一起玩,但与小伙伴在一起时,又畏首畏尾,胆怯得说不出话来,怕别人冷落他,一旦发生了纠纷、矛盾,自己无法解决。

内向退缩型的孩子有可能是先天适应不良。这类孩子遇到新的环境特别拘谨,不愿与陌生的人交往,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和好奇心。这主要是由于后天教育不当造成的。有的家长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他与其他孩子交往;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迁就,使孩子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有的家长管教过严,干涉过多,使孩子常受批评、指责、惩罚,从而退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