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7-13
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中,您发现中小学知识的衔接点分别是什么?
答:(1)“数与代数”是中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在小学主要学习自然数、正小数(正分数)等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小学中“数的运算”非常重要,以致于占据了现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在小学学习的运算律为初中数学的学习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中学,除了数概念扩充到了有理数、实数外,更重要的是有了式的运算,在学习有理数、实数的运算时与小学的运算律是一致的,从而看出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另外从小学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到中学进一步研究数字与字母的运算,在此基础上研究代数式的运算及关系,由此而形成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就构成了初中数学中“数与代数”的基本部分。最终使得从小学数学的特殊的、具体的数到中学的一般的、抽象的代数式,这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
(2)“空间与图形”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居住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它较之其的数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在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的初步知识,认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直观感知.学习主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由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比较单一,也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而初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等内容。主要是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依据扩大的公理化体系证明平面图形的性质。通过对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必要的论证,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从而使得学生由直观感知逐步过渡到逻辑论证,要让学生逐步理解说理是必要的,逐步学会怎么说理。
(3)由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从小学到初,都有涉及,遵循新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要求,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要求学生逐步掌握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并能应用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方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能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够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到了中学,学生要在小学体验和初步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础上,主动地投入到数据统计的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使用统计与概率的特有语言进行交流,进行简单推理,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思想,掌握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并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能够用统计的初步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