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知行合一?知难还是行难?

如题所述

对于知行合一的理解,以及知难还是行难这个问题,这里我讲一下自己的看法。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过程与行的过程是相终始的,知行本是合一的,但是因为私欲的遮蔽导致知行不一。

知行合一的知就是致良知,致良知的意思是知善恶知是非,并且是一种发自心底的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的干涉就可以分辨是非善恶。致良知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不假思索不费力气的摒弃掉欲念的恶而达到任何思想都是纯洁的善。

每个人从出生的纯洁至善再到经历人事的熏染,心灵慢慢蒙尘,被各种欲念,恶意和杂质所侵蚀,然而这些恶都是可以通过修炼去除的。阳明先生反对格物致知,他指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说通过心性的修炼,自然去除内心的恶,保留内心的善,最终如入化境,内心出现的任何思想都是善,那就达到了圣人之道。

现代心理学讲被私欲遮蔽之后的人,真正的自己和躯壳的自己就会被私欲分割开来,私欲控制了躯壳的行动表现,真己难以再掌控人的行为。台湾心理学家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所表现的主题就是如何剔除围绕在真我周围的障碍而找回真我,这本书里的思想和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意思相近。

阳明先生的弟子徐爱,请教他说,有人知道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却不这样做,这样知与行分明是两回事。王阳明说,他们的良知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知而不行,并不能算作真知。如果没有私欲隔断,其孝亲之良知自然能“致”于父母而表现为孝行。如此,便是“知行合一”了。

王阳明晚年时,意识到要想将他的学问传给更多的人,必须要遵循一个“次第”,也就是他最有名的“四句教”:

也是说人的心体(天理)本身是无善五恶的,心体如果有了善恶就是躯体被私欲遮蔽起了恶意,善恶只有自己的良知知道,通过“致”保留善念去除恶念,达到良知,格物就是让良知带领人体表现出善行。

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升华,致良知是寻求本心的方法,致真正的良知也就自然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前提是存天理。

存天理最早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中指出的,阳明先生根据这个思想做了升华,他认为作为人必然有一些基本的需求,这些需求不妨害他人不祸乱社会就是善的,是可以留存的,天理就是善,所以要存天理,知行合一的前提就是要保证人基本的需求,才能修行圣人之道。

灭人欲的思想在阳明先生这里就用知行合一来升华了,灭人欲太绝对,人的欲望不是所有都是恶的,我们需要通过致良知来一点点剔除欲望中的恶,保留善,并用善念来指引自己的行动,慢慢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阳明先生一生经历三变,他不仅修行悟道,还征战沙场,当他体悟到圣人之道之后,在大明的边疆和鞑靼,兀良哈,瓦剌等国对抗时,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甚至经常是兵不血刃的拿下敌人万千军马,敌人还心甘情愿地臣服,这就是他的心学的力量。

综上,我认为知难行易,也就是阳明先生说的,如果是真知,必然能致于行,知而不行,就是真知。因此,致良知是根本,不断地做致良知的修行,行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对比大家有和看法呢?期待分享,一起学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