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这句话怎么解释?

如题所述

“ 秀才”指读书人,也就是知识分子;“兵”则指没念过书的粗人,因为古代“好男不当兵”,只有老粗才会去当兵。知识分子碰到老粗,在沟通上会出现几个问题: “语言”的表达不同:虽然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但因为二者所受的教育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就不同,结果“兵”听不懂“秀才”说的,“秀才”也听不懂“兵”说的,于是秀才就“有理说不清”了。多指很有学问人碰到没头脑的没学问的人,不管你多有理也讲不清楚。另外兵和战争是不讲理的,一切都要听从上级命令。

拓展阅读:

造句:

1、有人在食堂把才偷吃了,我刚好站在旁边被老师看见了,老师硬说是我偷吃的,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啊。 

2、一个读书人遇到了劫匪,却被正在追捕嫌疑犯的警察误会同党,真是秀才遇到兵 有理说不清。

3、中国有句古语:“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目前南边诸国显然是不讲道理的“蛮兵”。

4、面对轰隆隆的枪炮和炸弹声,武汉政府也是一片混乱,胡兰成那有妙招起死为生。而且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原有政府人员根本不听他的指挥。

5、我在网上混了这么多年,深知“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尴尬,而且大部分网友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说教和没完没了的辩论。

6、“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一个职业经理,即使曾在跨国公司工作过,即使有非常多的经验,来到一家新公司之后,如果不能从员工习惯,从这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去了解事件背景,也很可能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不知道从哪里去解决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郑玄与黄巾军,一个是经师、学者,一方是军队。这两者因缘际会于途路,可谓“秀才遇上兵”。俗语有言,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二者竟然上演了“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的戏码。剧情没有如同想像中的那样“有理说不清”。而是成就了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见玄皆拜”一事,促成了一段历史美谈佳话。顾炎武《不其山》诗中后两句云:“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诗句中就流露出了极大不解。何以发生此等事?

黄巾起义军竟然对郑玄以礼相待,以礼相拜。并且“不敢”一语实在是蹊跷,说明黄巾军之于郑玄不仅仅是出于对知名经师的尊敬而是心存敬畏。此次相遇之后,黄巾军何以会如此默契地相互承诺不去打扰郑玄老家高密县?

要知道,有着“八州并举”“拥众百万”的黄巾军起义声势浩大,在青州、徐州延续20余年之久,何况义军素质参差不齐,何以对这一口头承诺执行得如此默契、如此有力?

个中原因众多。时至今日,我们只能猜测。有人说,因郑玄是当时有名的经师,其德高望众,有着醇厚的德行感化了黄巾军,故“见玄皆拜”;有人说,黄巾军虽为农民起义军素质虽不高但当时民风淳朴,有尊贤敬能的良好风尚,故“见玄皆拜”;还有人说郑玄当时并非汉朝在职官吏,而是一介布衣,黄巾军只与东汉朝廷作对,不与无关百姓发生冲突,故“见玄皆拜”。

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更应该看到二者虽属不同的阶层,但还是顺利地实现了沟通,有理也得说出来。沟通才是二者“和解”的主因。

现实中,我们经常报怨,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秀才”与“兵”代表了社会上文化层次不同的阶层。从郑玄与黄巾军之间的沟通,我们可以得到若干启示。我们有时对不同阶层之间的有效沟通体现出极大的排斥与信任,认为差异如此巨大的二者根本不可能实现顺畅沟通。其实,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就看你是否去认真地去做。其实人与人之间缺乏尊重之心才是造成“有理说不清”局面的根本原因。

遇到障碍时,我们要敞开胸怀,张开嘴巴,而不是闭上眼睛与耳朵。如果让彼此都能够说出心中所想,对对方有着同情之了解,很多尴尬、误解都会迎刃而解。

第2个回答  2020-09-19

这句话主要是指文官碰到武官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涉及到很多的原因,主要有个人修养、文化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原因。

秀才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良好文化素养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思想的自由。在这种环境下,对于人们和生活,他们自然会谈论文化理论,也就是喜欢和人讲道理。只要听道理的人能理解他们的意思,那么所有事情就都好办了。更远的角度来讲,即使双方没有解决问题,只要对方有自己的常识,他们也会尊重彼此的分歧,不会做蛮横霸道的事情让对方为难。

而士兵是力量和战斗的代表,他们思想高度服从命令,他们认为这就是一个兵的使命和天职,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这就等于,在他们的眼中执行和服从,他们的立场也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秀才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更讲人性和个体。但士兵只是依照命令做事。

这主要是因为在政治斗争中。很少有皇帝或者君主会将士兵和将军当作人来对待。在他们看来,这些人就是国家争斗之间的牺牲品,如果这些人拥有了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就不便于国家管理,毕竟这些人都是力量上强硬的人,有逆反之心时要颠覆一个王朝也是容易的事。

因此,秀才和士兵没有办法就同一个问题做语言上的讨论,他们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立场和学识。就像人不可能和不识字的动物对话一样。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流传甚久的俗语。“秀才”指读书人,也就是知识分子;“兵”则指没念过书的粗人,因为古代“好男不当兵”,只有老粗才会去当兵。知识分子碰到老粗,在沟通上会出现几个问题: ——“语言”的表达不同:虽然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但因为二者所受的教育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就不同,结果“兵”听不懂“秀才”说的,“秀才”也听不懂“兵”说的,于是秀才就“有理说不清”了。 ——价值观念不同:“秀才”认为对的,“兵”不一定认为对,“秀才”认为错的,“兵”不一定认为错;而在沟通对错时,“秀才”的语言又不为“兵”所理解,当然就“有理说不清”了。 ­­——“秀才”有“包袱”,“兵”没有“包袱”:也就是说,“秀才”因为受过礼教的熏陶,反而有些话不敢说,有些事不敢做,当他遇到“兵”时,“秀才”二字便成了他的包袱;而“兵”因为没有“礼教”的束缚,反而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于是“秀才”就“有理说不清”了。 不管什么原因,“秀才遇到兵”的结果,往往是“秀才”弃甲,“兵”获得胜利!倒不是“秀才”无力取胜,而是“秀才”不耐其烦,心疲力竭,所以干脆放弃;另外,“秀才”有时也会有“不跟你一般见识”的高傲虚矫,所以自动弃甲——很生气又无可奈何地弃甲!在人性丛林里,为了利益,为了生存,固然不必使出卑劣下流的手段,但有时也不妨运用“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老粗”策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7-13
文人啰嗦,什么事都是引经据典的,武人粗鲁,想问题直接简单。秀才遇上兵,兵直接用拳头说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