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制作食盐?

如题所述

1、准备实验所需工具:300g食盐、650ml的纯净水、金属扎带、细线、竹签。

2、将绳子扎出形状来,固定在筷子上,没有形状也可,此步骤是为了方便后续结晶的收集。

3、将纯净水倒入锅中,打开煤气灶,对水加热,直至沸腾,并逐渐加入食盐,让其溶解于水中。

4、食盐溶解比较缓慢,可用筷子搅拌,加速器溶解过程,减少实验所需的时间。直至水里面不能再溶解食盐为止,关掉煤气灶。

5、将食盐水倒入杯子中,并将绳子放入食盐水中,等待食盐水冷却。

6、几个小时以后,食盐水冷却,拿出绳子,会看到绳子上产生了白色晶体,这就是盐结晶。

扩展资料


结晶原理:

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可分为晶核生成(成核)和晶体生长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推动力都是溶液的过饱和度。(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超过其饱和溶解度之值)。晶核的生成有三种形式:即初级均相成核、初级非均相成核及二次成核。

在高过饱和度下,溶液自发地生成晶核的过程,称为初级均相成核;溶液在外来物(如大气中的微尘)的诱导下生成晶核的过程,称为初级非均相成核;而在含有溶质晶体的溶液中的成核过程,称为二次成核。

二次成核也属于非均相成核过程,它是在晶体之间或晶体与其他固体(器壁、搅拌器等)碰撞时所产生的微小晶粒的诱导下发生的。

对结晶操作的要求是制取纯净而又有一定粒度分布的晶体。晶体产品的粒度及其分布,主要取决于晶核生成速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溶液中产生的晶核数)、晶体生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晶体某线性尺寸的增加量)及晶体在结晶器中的平均停留时间。

溶液的过饱和度,与晶核生成速率和晶体生长速率都有关系,因而对结晶产品的粒度及其分布有重要影响。在低过饱和度的溶液中,晶体生长速率与晶核生成速率之比值较大(见图),因而所得晶体较大,晶形也较完整,但结晶速率很慢。

在工业结晶器内,过饱和度通常控制在介稳区内,此时结晶器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又可得到一定大小的晶体产品。使结晶完整。

晶体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特定晶形,称为晶习。向溶液添加或自溶液中除去某种物质(称为晶习改变剂)可以改变晶习,使所得晶体具有另一种形状。这对工业结晶有一定的意义。晶习改变剂通常是一些表面活性物质以及金属或非金属离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结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