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如题所述

范仲淹:小时候很穷,宋真宗时中进士,官做到参知政事(国务委员),能文能武,推进改革失败之后去了边疆抵御西夏,敌人夸他说:“胸中有数万甲兵。”文章有《岳阳楼记》,词却只保存下五首,最著名的一句是“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电影里方世玉的妈妈苗翠花引用过。(善于指挥打仗,进到25,和王阳明切磋军事)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由寡母教育成才,宋仁宗年间中进士。他和范仲淹是好朋友,代表作有《醉翁亭记》和《朋党论》,后一篇以饶舌的“君子之党小人之党”成为年轻学生的噩梦。

  王安石:21岁中进士,做了几年地方官,后来当了宰相,推行新法,意在抑制兼并,据说罗斯福都曾经借鉴过他的治国智慧,但在当时被豪强地主反对,老百姓也不支持,最后王安石在失望中病死,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他文章诗词都很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新法被废,退到13,跟欧阳修同醉解愁)

  苏东坡:进士出身,中国的大文豪,据说是个爱好美食的胖子。东坡肉、东坡鱼都是当年他爱吃的菜,他支持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被牵连,到了杭州,建筑了苏堤,去了岭南,吃了很多荔枝。他和爸爸和弟弟一起被并称“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他的词中,“十年生死两茫茫”和“多情总被无情恼”非常有名。(爱好美食,去找纪晓岚吃大餐,至29)

  司马光:中国古代著名的保守派,史学家,从小就爱动脑筋,砸缸救友。20岁中了进士,逐渐当了大官,由于政治见解不同,他和王安石斗了许多年。他多数时候是“在野党”,负责编《资治通鉴》,这本编年体通史耗尽了他一生的心血。

  包拯:中国古代清官代表,27岁中进士,后为父母守孝十年才肯出来做官。从县官做起,一直到开封府尹,据说断案如神、铁面无私。他的故事无数次被人们搬上戏台、银幕……

  寇准:出身书香门第,19岁中进士,做官做得很有原则,一次宋太宗懒得听他讲话,他就扯着皇帝的衣角到讲完为止。太宗死后,辽人入侵,寇准在一片投降声中鼓励小皇帝亲征,在澶州打败了敌人,双方签定了和约。

  朱熹: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注释了许多经典著作,提出了读书要“循序渐进”。朱子19岁中进士,不过做官却做得一般。据说为了扳倒自己的政敌,他曾经拷打官妓兼女词人严蕊,让她污蔑和该官员有私。最后皇上都看不过去了,他就为此丢了官职,回家教书。他的《四书集注》成为后世科举的“指定参考书目”。(刑讯逼供,停转一次)

  文天祥:少年才子,20岁就中了状元,后来做了丞相。他对国家民族一腔热血,一直都在抵抗元兵,被敌人俘虏后宁死不屈,终于被杀害于大都(今天的北京)街头。他的《过零丁洋》和《正气歌》非常有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千古传诵。

  秦桧:宋徽宗年间的进士,大奸臣。和宋高宗合谋害死了民族英雄岳飞,一直到今天,他和他老婆的铁像还跪在岳飞墓前,被人唾弃。书法颇有大家气度,后人恶其名,不称秦体,改为“宋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16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