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为什么自称“洒家”

如题所述

太监自称的并不是洒家,而是咱家。

洒家是带有方言性质的口语,例如《武林外传》中,白展堂也曾说,“给洒家倒酒”。

洒读音(sǎ),宋元时期关西方言“洒家”的缩略语,等同于白话文里的“咱”,宋元时期,关西一带的男性常常自称为洒家。含有一种大气的口吻。但是,“洒家”也含有狂妄自大的意思,跟口头语“老子”差不多的意思。

辞源中,“洒家”是“洒”(余)加一个“家”构成。杨慎在《古音猎要》中指出舍与蛇音近。“余,音蛇,人姓”。宋初很多人自称“沙家”,也就是“余家”的意思,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新方言》中曾说,“明朝北方人自称洒家,洒即余也。余从舍声,古音如舒,舍转书野切,故余亦转为书野切。”

扩展资料:

太监来源:

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巡、元官署以其为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监,“大”或作“太”,亦与宦者无关。

明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主官以下宦官,无太监之名。清始以太监加诸所有宦官,宦官与太监遂为同义词。古代宫廷里受过宫刑的寺人便是宦官。

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05
严格来说,太监的自称不是“洒家”,而多数是“咱家”(音杂家)
其实在古代
太监是避讳谈自己性别的
太监通常有很多种自称
多数为带有男性特征的自称
“咱”是来自于山西的军事用语,用以称我部军马,有“我”“我们”“你与我”等意思,在明朝有着明显的军事特征,且代表男子汉的气概,现在所说念作“杂”这是安徽的方言的读音,在戏曲中大量采用(京剧大家都知道),于是流传了下来
“爷们”原指男性,而在明朝太监们把它作为一种自称,当“我们”讲,用于辈分有差别的人互相称呼,后一直流传到现在
“爷”原本只能称呼有爵位的人,而明朝太监们的权顷朝野将这种有明显政治特点的称呼平民化了
注意一点,太监的自称或相互称呼,是没有性别特点的
尤其在“公公”一词上,原本指代有威望而且年长的男性
据考证,“洒家”是宋元时代北方口语。类似现代的“俺”、“咱”等,宋代含义中有粗鄙的意思,同时也是因有洒为厮杀汉的意思。因此水浒传中很多人物将自己称为洒家。
宋元时关西一带人自称为‘洒家’。”《辞源》修订本则说:“洒”(音zá)与“咱”“喒”同,“洒家”即“咱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陆澹安的影响,陆著《小说词语汇释》说:“关西人自称为‘洒家’。‘洒’即‘咱’之转音。”
如此说来有些太监如果来自关西,称洒家也是有可能的。
这也算是一种解释吧。
第2个回答  2013-07-05
“余”与“洒家”之“洒”

《辞海》修订本说:“洒”(音sǎ)是“宋元时关西方言‘洒家’的略语,犹咱”。“宋元时关西一带人自称为‘洒家’。”《辞源》修订本则说:“洒”(音zá)与“咱”“喒”同,“洒家”即“咱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陆澹安的影响,陆著《小说词语汇释》说:“关西人自称为‘洒家’。‘洒’即‘咱’之转音。”

上述解释都没有切实把握“洒家”之“洒”的语源。明杨慎在《古音猎要》中曾有比较正确的考释,指出“余”字《说文》“舍省声”,舍与蛇音近。五代宋初人自称“沙家”即“余家”之近声,杨慎《古音余》六麻‘[忄余]”字条下也说“余有茶音”,又在《转注古音略》卷二中说:“余,音蛇,人姓……今俗书作佘”。近人章太炎《撰新方言》也持此说,在《释言》篇中云:“明朝北方人自称洒家,洒即余也。余从舍声,古音如舒,舍转书野切,故余亦转为书野切。”杨、章二家关于“洒家”之“洒”即“余”之中古音的卓越见解,未为《辞海》《辞源》二修订本吸收采用。

余字上古属定母。杨慎所谓“禅遮切”,章太炎所谓“书野切”,则是他们分别拟测的中古音。《说文》收以“余”为声符的字共二十一个,其中有十一个至今在吴方言中仍保留了“定”母的读音(普通话声母转为[|’]),它们是:[余阝]、荼,[扌余]、[忄余])《说文》作[上‘余’,下‘心’]),涂,[马余],[禾余]、[上‘余‘,下‘山山‘]、[竹余]、酴。另十个字声母有不同变异。同一声符系统的不同的宇,或用一个字在不同方言中,可以处于字音变异的不同阶段。
第3个回答  2013-07-05
据考证,“洒家”是宋元时代北方口语。类似现代的“俺"”、“咱”等,含义比较粗俗,甚至有类似“老子”等玩世不恭、自以为是、妄自称大、以老大自居的意思。适用于社会下层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07-05
《辞源》修订本说“洒”是“咱”的转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