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家长虐待和辱骂儿童是怎样的看法

如题所述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内容摘要]:家长虐待儿童在中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种现象与我们今天提倡的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现代文明极不相称。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领域进行探讨,指出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经常性或习惯性发生的伤害儿童身体或心理健康的言行。希望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儿童家长的充分重视,认识家长虐待儿童的危害性,在尽可能避免发生家长虐待儿童现象的同时,还给孩子一个平等公正的待遇。

  关键词:虐待儿童 身体虐待 情感虐待

  根据全国妇女联合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的中国首次大规模儿童暴力调查数据显示74.8%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虐待。被调查学生中,儿童时期遭受的徒手打、用物品打、限制活动以及言语羞辱、被忽视等,主要来自父母。家长虐待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一、家长虐待儿童的几种表现形式

  虐待儿童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身体虐待,二是精神虐待或情感虐待,三是性虐待。由于本篇讨论局限在家庭范围,且带有普遍性,故只探讨虐待儿童前二种表现形式。

  1、身体虐待

  “棍下出孝子”。多数人认为父母打孩子是正常的教育方式。打孩子就是我们这里指的肉体虐待,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昨日我们绝大多数成年人在童年时都曾挨过我们父母的肉体教训,今日身为人父人母的我们同样演绎着我们上一代的教育方式,虽说我们曾对此深恶痛绝。肉体虐待根据肉体受折磨情况可分情节较轻型、情节较重型和情节恶劣型。

  举个例子,邻居家一个六岁男孩没有按照父母说的去做,而是摔破了一个杯子,就会倒大霉。

  我的一对高级知识分子朋友甚至为了儿子不去上钢琴课而痛打了一个五岁的孩子。父母的理由就是花了钱去学的才艺,怎能说不去就不去。一个五岁大的孩子要理解父母的苦心,理解“赚钱不易”,未免有点强孩子所难。

  2、精神虐待,即情感虐待

  情感虐待往往比肉体虐待更为残酷。它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是沉重的,是一个成长阶段甚至是一生的。情感虐待是针对心灵的施暴,外表上看不出痕迹,但可以确认这种心灵虐待与儿童肉体虐待一样普遍,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以下几个类型:

  (1)支配型。父母总是把自己的好恶、需要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必须听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指示,不许越雷池一步,甚至剥夺孩子的喜怒哀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铁碗”治家。现在中国城市里最为流行的培养小音乐家、艺术家等现象,就足以说明一切。逼孩子练琴、逼孩子写字、逼孩子绘画,每天少则半小时,多则2—3个小时,试问有几个5、6岁的孩子是自愿的,不是被逼无奈的?他们中不乏有此天赋之人,但对那些缺少此方面天赋的孩子是不是太霸道和有些残忍呢?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可能会把孩子逼成优秀,也有可能会逼成“忧郁”,严重的会逼出各种心理疾病。孩子天真无邪,且好奇心、模仿心都急强,看见别人唱歌他唱歌,看见别人跳舞他跳舞,别人画画他画画,看见别人弹琴他弹琴。也许有些兴趣,但不一定长久,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的短期兴趣行为认定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兴趣或爱好。一位有着10岁孩子的母亲,就因为孩子5岁时的短期弹琴热情,买了钢琴请了老师。从此,家里经常出现父母的呵斥声和孩子的哭泣声以及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2)冷漠型。有些父母由于工作或者其它原因,把孩子教给其他人管理,好象孩子成长不关自己的事。很少亲抱哭闹的孩子,对孩子的需要漠不关心,对孩子的进步视而不见。还有些父母在孩子有过错时,不是帮助教育而是采取冷落和撇到一边的态度,无形中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有的家长把孩子全权托付给父母、幼儿园、保姆,除经济上供给外,没有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对儿童漠不关心。这样的家长他们自己并没有觉察到亲情的缺位,总觉得自己赚钱是为了让孩子生活的更好。其实孩子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父母的爱抚。一位初中一年级的家长,常年把孩子寄居在老师家,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低,不利于辅导孩子的功课。事实上,孩子的健康成长,获取知识只是他成长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是教他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生活节奏的快慢,都不是放弃自己养育子女的借口。钱重要,孩子的未来更重要。

  (3)贬低型。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不习惯表现自己或表扬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教育孩子亦是如此。具体体现在有些父母经常贬低孩子的进步,经常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常说“你总是……”“你从不知道……”及“笨蛋”“蠢猪”等等辱骂孩子。农村还有对女孩子人格侮辱的骂词,如“赔钱货”等。在我对孩子的教育中也常犯这样的错误。一次,当我说到“你就不能象你小哥一样努力,以后考上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儿子看着我,认真的反驳到:“你们那时就没有清华、北大?你们怎么没考上?”我没言语。因为孩子说的一点都没错,我们都知道,己所不能勿施于人,但我们对待孩子,却因为我们自认为的权威而忽视了孩子的权利。

  (4)抹煞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在孩子出现失误时,不是帮助孩子寻找失败的原因及努力的方向,帮助克服困难,而是抹杀过去的一切,批评责骂。如,“你真是个大笨蛋”、“你哪如你爸(妈)半点”、“你只会给大家添乱”等等给孩子心灵“雪上加霜”。3、肉体+心灵的双重虐待。这是最为恐怖的虐待方式。当然也视情节分情节较轻型、情节较重型和情节恶劣型。中国的父母大多属于此种类型。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中国有一句话“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这就是中国父母教育子女的真实写照。

  二、家长虐待儿童的心理

  1、中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文化一直把“孝”当成人生第一大要务。“百事孝为先”、“父叫子亡子得亡”。父母在家庭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掌握着子女的生杀大权贯。这种观念徜徉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在国民意识深刻打上了烙印。父母把子女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因此教育子女完全不顾子女大感受,按照自己的观念意识培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打骂认为属于私人空间,他人无权干预。

  2、望子成龙观念。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较高,渴望自己的子女成材,希望他们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现实生活中能出人头地,家长把目标往往瞄在“比尔.盖茨”等成功人物身上,因此,在培养目标、教育要求上常常会脱离孩子的实际,在父母身心疲惫的同时,加重了子女的心理负荷,导致心理失衡。具体现象是父母高投入,子女不领情,出现矛盾,占支配地位的父母与子女失和,导致“战争”。

  3、实现自身价值。人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无论由于历史、家庭还是个人原因,往往人们不能全部实现或部分实现,这时他们常常把希望寄托到有实现这种愿望可能性的最亲的人身上,充满希望并有着可塑性的孩子便成了他们的猎物,成了施压的唯一目标。

  4、父母不健康心理,在外压力回家释放,不习惯去健身房或找心理医生减压。由于受工作、生活压力的影响,许多孩子成了父母情绪的宣泄对象。特别是碰到挫折时,孩子更成了首当其冲的出气筒。父母心理不健康,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造成父母与子女的紧张关系。

  5、中国父母人权观念淡漠、平等意识不强,绝大多数家长没有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

  6、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升学、就业等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输在起跑线上,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因此出现“高标准严要求”现象。

  7、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家规。有违家规,当用“家法”伺候。

  8、夫妻关系不和,一方往往把对对方的怨恨撒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一方的代替品,出气筒。特别在濒临解体的家庭和已经解散的家庭,父母一方在孩子出错时更容易出现此现象。

  9、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孩子是自己生活的累赘。这在有着个人享受思想的父母中大有人在。他们往往把自己不能实现的个人生活愿望归罪于子女,把子女当成是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绊脚石。

  三、国民对家长虐待儿童所持的态度

  当今国民对家长虐待儿童所持的态度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持肯定态度,另一种持反对态度。据调查,持肯定态度的国民占大多数,持否定态度的仅占国民的一小部分。

  1、持肯定态度

  持肯定态度的又分为两种。一是认为孩子“不打不长记性”,不打不成材。持肯定态度的这些国人大多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亲身经历过并且耳濡目染了自己和周围家长的种种行为,认为“老子”打“小子”天经地义。二是反对“棍棒教育”的国民,认为孩子应以“说教”为主。这种“说教”当然不反对语言上的过分。他们认为只要孩子没有受到皮肉之苦,就不算对孩子虐待。更何况教育子女时,家长控制不了自己的激动情绪,说些过分的言语,完全可以理解。

  2、主张民主型的平等教育。既反对“棍棒教育”,又反对言语上的虐待教育。这些国人绝大多数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认为儿童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应允许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空间。应采取一种民主的、开放式的教育方式。

  四、案例剖析

  案例一:1998年4月2日,牡丹江市某金融单位办公室主任李富春及妻子金霞被杀在家中,李富春身中55刀,金霞身中10余刀。事后,人们惊讶的发现:死者16岁的儿子李非竟是凶手。经公安部门调查得知,李非杀死父母的理由竟是学习成绩太差,不堪父母的殴打和责骂。

  李富春及妻子金霞家庭教育方法就属于严厉惩罚型。他们不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入手,调节孩子焦躁的心理,相反,在教育孩子时态度生硬,语言粗鲁,缺乏感情,甚至挖苦讽刺、打骂孩子。长此以往这种教育方式的恶果显示出来。造成子女的胆怯、懦弱、退缩、自卑等不良行为,在外人的眼里李非是文静的,实际上这种文静的表面蕴藏着李非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以致后来李非形成了粗暴、野蛮、敌对、说谎等不良性格特征,孩子的心理健康遭到破坏,内心的不安、惶恐无处释放,这就反抗情感一旦发泄出来,就象火山爆发不可收拾。

  其实这场悲剧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说错在孩子,其实真正应该反思的是孩子的家长。李富春及妻子金霞如果转变观念,早早就认识到孩子有独立的人格和追求自由的权利,并且人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就一再提醒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别和自己或他人过不去,生活的真谛应该是快快乐乐。如果李富春及妻子金霞,建立一个宽松教育的家庭氛围,结果一定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他们对李非晓之以理,使孩子心服口服; 其次对李非动之以情,父母儿子间建立亲切温暖的感情关系,言行举止充满爱意,使孩子真切感觉到父母的温暖,感情上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再有就是在人格上与孩子平等,孩子在家中有平等的发言权,也有给父母提意见的权利,提高孩子的成就感。这样的结果就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智力因素,一是使孩子思维独立、灵活能力增强;二是促进孩子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的发展,使孩子在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发展自己的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使孩子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案例二:《北京晚报》报道:2004年5月11日上午,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一低矮平房的小床上平躺着一具年仅9岁的男尸。男孩眼微睁、嘴微张,浑身伤痕累累。原来,这孩子只为家里丢了4角钱而被亲生父亲活活打死。死者名叫王旭,父亲王宏臣是下岗工人,靠蹬三轮车为生。爸爸总怕儿子学坏,对孩子管教很严,平时经常打骂孩子。事发当天10点左右,王宏臣让儿子买早饭时发现抽屉里少了四角钱,很生气,边打孩子边问他是否偷了钱,儿子说没有,他越打越生气,先用竹条后用皮带,还把儿子的手绑了起来。半夜的时候,他发现孩子没气了。经医生检查,孩子脉搏消失、心跳停止,双腕有勒痕,面部、臀部、双下肢多处青紫,并拌有肋骨骨折,抢救毫无希望。

  这是一起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仅仅因为四角钱就断送了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的性命,可悲可叹。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民主、自由的新时代,然而几千年的封建家长制对人们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它象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谓“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棍棒下头出孝子”都是这一观念的反映。有人说中国没有不挨打的孩子,没有不打孩子的父母,这句话本身未必完全正确,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家长打骂孩子的普遍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一个尚未长大成人的孩子,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怎样克服和改进这些缺点或错误,是家长应尽的责任。象园丁育树,砍掉枝杈、扶正树干、浇水培土、除祛病害,使子女成为健康向上的一代新人。孩子的身心发展有一个过程,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时,如王旭一样据说是拿了钱,家长应该冷静处理,父亲王宏臣打骂儿子,问题也没有解决。孩子拿钱这种事在孩子时期都遇到过,绝大不分遭到家长的叱责,家长应该重视此现象,但不应该小题大做。正确的方法是家长循循善诱,讲清利弊,以观后效。要知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过程,欲速则不达。更何况,孩子作为家庭的弱势个体,身心健康应该受到法律和全社会的共同保护。家长打骂孩子的行为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并受到全社会的鄙夷。

  案例三:公务员秦颖的女儿小美自小喜爱音乐,一听到优美的乐曲就会禁不住地随着乐曲的旋律哼唱。为了培养孩子,秦颖买了钢琴,还请了音乐老师到家中授课。孩子每天都得在家长督促下练上近两个小时。渐渐地孩子烦了,秦颖就手持小棍亲自督战,弹错了,就是不轻不重的一下。后来孩子发展到一练琴就紧张,越出错越挨训,越挨训越出错,似乎是进入了恶性循环。音乐老师婉转地劝妈妈别要求太严,她认为是老师不负责任,于是管束更严了。终于有一天,已经学琴3年的女儿对着钢琴又哭又笑,经过心理医生的诊治,她才知道女儿得了恐惧症……如今,钢琴被置于她们夫妇卧室的一角,她和先生谁也不愿再和女儿提到钢琴。

  这种事例当然是极个别的,但是儿童恐惧症应该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毕竟,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最为重要的。孩子还小,还不懂得为自己设计前程。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根据自己的喜好。秦颖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请人灌输孩子一些音乐知识、演奏技巧,并用大人的意识强加干涉,并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能够承受。尽管秦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重一点而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往往欲速则不达,把小美本来的良好的音乐天赋给淹没了,并且还付出了更大的代价。正确的方法是在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小美不断成长和学习兴趣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寻找和确定孩子的培养方向。这是秦颖正面引导小美健康成长的唯一途径。更何况,我们深知培养孩子我们希望孩子成为真正的人,希望他(或她)一生幸福,我们需要的是身心都健康发展的孩子,是一个积极向上而又快乐的孩子。因此,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的选择。

  五、反家长虐待儿童的途径

  1、开办家长学校,努力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家长要尽快改变教养方式,对孩子来说,父母和谐、适度的教育和有安全感的教育环境是很重要的。家长要把孩子当做一个朋友、一个社会人,用平等的态度和他们多交流、多沟通、多肯定,以赞许的眼光看待他们,激发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孩子需要父母的关心,但不能支配他的行为;需要父母了解他的困难,但不能横加干涉;需要父母的鼓励,但不能指责和凌辱;需要父母的协助,但不能代替他选择;需要父母指点,但不强迫他们接受管教。

  2、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增强法制意识,认识到对儿童实施虐待不仅是教育方法问题,而且是一种违法行为。

  3、关心当前家长的心理健康。配备家长心理保健工作者,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及时排解自身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以消除心理虐待的心理根源。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儿童。

  4、树立人权观念,建立长幼之间的平等意识。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儿童的自尊心、情感、需要、兴趣,循循善诱,以情感有,以理服有,给儿童一个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和心理环境。

  5、家长正确对待另一方的意见,加强家长之间沟通,不要把家长之间的矛盾转移到孩子身上。

  6、加强群体监督作用,对有虐待儿童言行的家长给予批评和制止。

  7、从文化对家庭儿童虐待认可和渲染,从父母、儿童的相互关系模式中,从家长儿童虐待在代际间的传递上寻找有效的预防、制止和补救措施。

  人是生而平等的。孩子虽然要接受父母的抚养和教育,但是他也同样享有在精神和肉体上不受侵犯的权利;他(她)不仅是家庭的一个成员,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应该树立起一个基本观念,即孩子不是我们可以任意支配的私有财产,孩子是应该受我们成年人保护的未成年的一个大写的、有血有肉的“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要和谐发展,而这不仅体现在家庭夫妻关系的和谐,更重要的是我们家庭关系中不可忽视的父母与子女的和谐关系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